界面新聞記者 | 黃景源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3月28日,楊浦區內江大板房成套改造項目啟動正式簽約,總計完成簽約240戶,同意率達100%,簽約首日即實現二次征詢100%簽約。
據悉,這是《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發布后上海首個原址改建+協議置換項目,也是楊浦區歷年來協議置換比例最高的項目。
內江大板房位于楊浦區延吉新村街道控江路,因房屋為大型板壁結構,因而被稱為“大板房”,總建筑面積6120平方米。
這排建于1960年代的5層樓房,多為一室半、一室房小戶型,每戶居住面積10-20平方米不等,3戶合用1套廚房和衛生間,內部空間狹小,居住人員構成復雜,住戶以老年人和困難群體居多。
為回應居民改善居住條件呼聲,楊浦區啟動內江大板房成套改造項目,首次意見征詢于去年9月27日完成。今年3月11日,項目啟動二次征詢預簽約,3月26日即完成二次征詢100%預簽約。
楊浦區表示,內江大板房改造方案中,需要對回搬和抽戶的居民做出多元化安置,面臨改造難度大、居民訴求多、利益平衡難等現實問題,因此這也是上海舊住房改造有史以來難度最大的項目之一。
在充分聽取居民意見、不斷優化設計方案的基礎上,楊浦區最終決定采用成套改造方式進行舊住房更新改造,具體為抽戶、內部分隔、結構性修繕、加裝電梯、加陽臺。
工作組提供了原址回搬、異地置換、貨幣安置相結合的多元安置方案,最大程度兼顧居民“拿房”“拿錢”不同安置需求。原朝南160戶采取回搬安置方式,搬離后在外過渡2年左右,待改造完畢后回搬新居。原朝北80戶采取房屋置換(異地)或貨幣安置方式。
在此期間,楊浦區匯總區內外征收安置剩余房源與歷年成套改造增量房源,形成了“房源備選庫”,提升居民安置效率。
“方案上,朝北戶全部‘拔掉’,面積都分攤給朝南戶。改造完,我們家實用面積擴大至將近30平方米,煤衛獨用一門關。”在此居住了36年的陳惠英說。
據“上海楊浦”微信公眾號消息,目前有42戶抽戶居民選擇了異地置換,如果這些居民在后續搖號選房時沒有選到心儀房源,可以現場更改為貨幣安置方式。
界面新聞從楊浦區獲悉,2022年楊浦舊改收官后,該區便對剩余13.4萬平方米不成套房屋(含小梁薄板)滾動推進實施。
楊浦區房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楊浦形成了復雜權屬土地上宗地合并路徑,按照規劃優化后的用地邊界,將非直管公房用地歸集在項目實施主體名下作為一個直管公房用地來統一實施。
針對改造期間房屋滅失后戶籍權益問題,楊浦區由人口辦、房管、街道、派出所、實施主體5方聯合蓋章出具“戶口白名單”,確保與戶籍掛鉤的就學、低保等民生權益不受影響。
2022年7月,上海中心城區成片舊改全面完成,三十年間累計改造危棚簡屋和二級舊里以下房屋約4000萬平方米,165萬多戶居民受益。
隨后,上海進入“兩舊一村”改造階段。過去一年,上海完成了12.3萬平方米中心城區零星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29.6萬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舊住房改造。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上海將在年內完成12萬平方米中心城區零星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31萬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舊住房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