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蔚來在港交所發布公告表示,公司已對2024年第一季度交付預測進行了更新。更新后,蔚來預計一季度交付量為3萬輛,低于此前預計的3.1至3.3萬輛。
受此影響,27日美股開盤后蔚來股價一度下跌超過5.5%以上。外界認為,蔚來此次下調交付展望是由于價格戰和電動車需求的不確定性增加所致。
今年1至2月,受春節假期相較往年較晚,1月銷量存在透支等多個外部原因影響,多數汽車公司經歷了數年未見的同環比雙降。節后,大量汽車公司受業績壓力影響迅速加入價格戰,以期通過這一策略搶占市場。
這一外部環境對降價持保守態度的蔚來造成壓力。按照其3萬輛的銷售預測,蔚來需要在3月達到同比近14%的增長才能完成目標。
為了應對市場挑戰,蔚來采取了一系列戰略舉措,包括調整其BaaS(電池即服務)的定價策略,并推出針對中端市場的第二品牌“樂道汽車”。
蔚來對BaaS服務的價格下調,在市場上被解讀為蔚來正式進入激烈的價格競爭中的信號。然而,對于大多數消費者而言,蔚來的定價體系較為復雜,這一價格調整的具體影響可能不易被消費者感知。
更為直觀的是,蔚來對其標志性的“無憂服務”項目進行了調整,這一調整在消費者中產生了更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無憂服務”曾因其服務質量和客戶體驗而廣受好評,是蔚來品牌價值和客戶忠誠度的重要來源,很多消費者正是受到“無憂服務”的吸引而成為蔚來車主。因此,任何對該服務權益的調整都可能直接影響消費者對蔚來品牌的看法及其市場吸引力。
在持續至今的價格戰背景下,幾乎所有汽車公司都面臨銷量增長的巨大壓力,這一競爭狀況在領頭羊比亞迪加入后進一步加劇。對秉持高端定位,自身從未明確加入價格戰的蔚來來說,這種壓力尤為巨大,且并不只源于銷量。
從財務角度看,盡管去年四季度表現轉好,但蔚來同樣面臨顯著壓力。第四季度,公司凈虧損為53.68億元,較2022年同期減少了7.2%,但其2023年全年凈虧損卻擴大到207.198億元,同比增加43.5%。
蔚來也不是唯一一家下調一季度交付預期的造車新勢力。3月21日,理想汽車將一季度車輛交付預期下調至7.6萬至7.8萬輛,下調幅度超過兩成。更有消息稱,理想或下調80萬輛的全年交付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