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周三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面對內部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外部世界的巨大不確定性,中國經濟必須做好三方面的調整。
他說,首先是穩定投資者、消費者以及所有市場主體的信心。“當人們的消費很難升級、很難擴張的時候,投資出現結構性問題,外部不確定性又出現了,經濟要得到很好的增長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必須把市場主體的信心穩定下來。”吳曉求在博鰲論壇“世界經濟展望”分論壇上說。
其次,他表示,必須走上正常、規范的市場經濟道路。“過去那種大擴張的時代結束了,過去天天和政府官員搞在一起的時代也結束了,我們要走上正常的規范的市場經濟之路,這(要求)對市場主體有深刻的理解。”他說。
第三是關于政策的穩定性和適用性。吳曉求說,必須明確經濟發展不是依賴于政策的短期調整,而是依賴于制度的長期穩定,試圖通過政策調整來推動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是不現實的。只有建立符合現代市場經濟原則的制度框架,才能讓市場主體有明確的預期。
“完善的制度比頻繁的政策調整重要得多,政策的適用性很重要,穩定性很重要。”他強調。
吳曉求說,如果這三個方面及時地改革調整,中國經濟實現5%的增長沒有問題。
參加同一場分論壇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表示,通過充分利用政策空間、發掘新經濟領域的技術創新潛力和傳統產業的追趕空間,以及推進必要的改革措施,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有望超過5%。
林毅夫指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出口部門。出口增長在過去幾年顯著放緩,遠低于之前30年的水平,這不僅對出口部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使得原先基于高增長預期的投資變成了過剩產能。出口部門的困境進一步影響了民營企業的投資意愿,進而影響到就業和家庭收入,使得消費增長也變得困難。盡管政府一直在努力通過刺激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但在家庭收入未實現實質性增長的情況下,消費增長的動力顯然不足。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靈活寬松的貨幣政策來應對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幸運的是,中國的政策空間相對較大,政府負債水平在全球范圍內相對較低,這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提供了可能。”林毅夫說。
他還表示,中國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為特性的新經濟或者第四次工業革命領域有很多機會,因為新經濟與技術創新有一個特性,研發周期特別短,最主要的投入是人力資本。中國作為14億人口的國家,首先有人才優勢,其次,有全世界最大市場的優勢。技術突破以后如果能馬上應用進入大市場,能拉低成本,標準可能變成世界的標準。新經濟領域的創新以及傳統產業的追趕優勢,是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