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孟寶樂
在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上,備受矚目的“委員通道”向世界傳達出充滿溫情又鏗鏘有力的中國聲音,彰顯出中國發展的活力與自信。
“鄉親們說,以前最想過上城里人的日子,現在好多城里人都愿意來代村體驗生活。‘我家住在公園里’,成為鄉親們常掛在嘴邊的話。”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傳喜亮相“委員通道”,分享了代村發展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充滿向往。

代村的蝶變,不僅滿足著人民群眾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更代表著中國鄉村振興的時代新貌。
代村地處臨沂市蘭陵縣城西南,隨著代村“模式”走紅出圈,奮力打造鄉村振興先行區的蘭陵縣也再次步入人們的視線,引發社會各界關注。
作為農業大縣、蔬菜大縣,蘭陵縣近年來持續挖掘優勢特色、產業融合、品牌引領等新動能,不僅全域涌動著鄉村振興發展浪潮,而且通過一以貫之的決心與行動將各項工作干在實處,闊步走向更寬廣的鄉村振興之路。

精準發力,打造鄉村振興“代村模式”
走進坐落于代村的蘭陵國家農業公園,團團簇簇的綠葉菜像壘積木一樣層層疊疊,一派生機盎然。海綿栽培、管道培植、輪式栽培等先進種植技術讓人目不暇接;坐上露天的軌道小火車可觀賞千畝油菜花田。這里游客每年上百萬人,門票收入數千萬元。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核心區占地1萬畝,目前已建有農業科技館、錦繡蘭陵、蘭香東方、華夏菜園等十幾個室內智能場館,連續承辦了十一屆蘭陵(蒼山)蔬菜產業博覽會。
隨著各類鄉村振興項目迅速發展,帶動現代農業鏈條加快延伸,代村實現了以農為本、多業并舉,三產融合、農文旅融合。“去年,村民人均純收入7.2萬元,比30年前增長了幾十倍。”王傳喜說。

探尋代村的發展脈絡,早在2002年,村里調整并流轉部分土地,代村村民就開始搞“五園一帶”,即花卉園、果品園、蔬菜園、良種示范園、農業觀光園和全民健身帶,走上發展現代農業的道路。
2007年,代村與毗鄰5個村的2200多家農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流轉土地7000余畝,同時聘請中國農科院的專家高標準規劃設計了萬畝農業示范園,有效推動了全縣蔬菜產業的轉型升級。
2012年,代村搭上了“國家農業公園”的快車,總投資10億元實施“雙園共建”,產業發展迎來井噴時代。
如今,這個曾經集體負債380多萬元的“臟亂窮”村,已發展成為村集體各業總產值38億元、村民共同富裕的先進村。
村集體經濟增收,根本目的是讓村民過上好日子。從2006年開始,代村實施舊村改造,建了170戶小康樓、65棟居民樓,小學、幼兒園、衛生院、老年活動中心、村民文化廣場一應俱全。
2022年,代村又蓋起4棟樓,分給2000年至2003年出生的年輕人。多年來,代村以每平方米500元的價格為村民提供保障住房,僅為市價的1/10。
“綠樹掩映小洋樓,空氣清新人長壽,使用沼氣新能源,文明衛生又方便,條條大路通家園,鄉村勝似城里面。”代村村民將眼前的美好生活編成了順口溜。
眼下的代村,處處洋溢著蓬勃發展的生機,滋養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一幅現代化的美麗田園生活畫卷徐徐鋪展。

連片起勢,建設田園新城拓寬共富路
事實上,代村不僅是一個村在前進,而是一片村在抱團發展。
從2018年開始,蘭陵縣推進實施了“田園新城”建設,計劃總投資200億元,以代村為中心,覆蓋周邊11個村莊、1個國營農場,輻射面積20平方公里,打造集現代農業、商貿物流、休閑旅游、生態居住于一體的全國鄉村振興先行樣板、共同富裕示范區。
一個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在“田園新城”規劃推進實施過程中,12個村黨組織組成現代農業產業園聯合黨委,各村黨支部書記擔任黨委成員,定期召開黨委會研究推進項目建設,凝聚共同建設田園新城的頭雁合力,打造連片發展的鄉村振興“共同體”。
在規劃設計上,田園新城聘請上海復旦大學規劃設計院制定 “一主五新”社區建設規劃和“五區一帶”產業發展規劃,打造既有完備城鎮功能,又保持田園風光的宜居、宜業、宜游的“希望之城”。確定了“大美代村、沂蒙江南”的鄉村樣板的發展規劃,建設了經濟、教育、康養、旅游、人才等為一體的田園新城活力區。

產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真正落到實處,為地區和農村居民帶來切實利好,實現長足發展的支柱。
瞄準農文旅融合、一二三產業全面發展,田園新城打造以蘭陵農業企業園、蘭陵國家農業公園、新農人培訓中心為主的南部產業集群,實現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安置就業創業4000余人,實現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有效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創業就業,引導幫扶周邊村莊發展新型集體經濟。
同時,田園新城將代村“幼有早育、學有優教、勞有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善扶”的民生目標逐步向周邊村莊輻射推廣,實現教育、康養、生態等資源共享。
如今,“田園新城”南部產業集群已經崛起,對標國際標準、體現沂蒙特色的農業產業化孵化平臺——“農企園”拔地而起,吸引了20多家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進駐,年生產加工各類蔬菜20萬噸,產品輻射全國、遠銷日韓。
抱團發展、聯合振興,把代村的成功模式運用在“田園新城”共富之路上,展現著新時代鄉村治理的智慧,亦是蘭陵縣高效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

久久為功,答好鄉村振興時代“考卷”
“三農”工作之重,重于泰山;鄉村振興之意,尤為深遠。
黨的二十大在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藍圖時,對農業農村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作為中國“農業第一大省”,山東的鄉村振興改革對解決全國“三農”問題有著特殊的樣板與示范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三農”工作一直十分關心并寄予厚望。
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清晰描繪了鄉村振興的路線圖: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
當年6月,總書記在山東視察時再次強調,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錨定“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臨沂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先行戰略,著力建設實力的、農民的、活力的、宜居的、奮進的沂蒙新鄉村。
頻頻被提及、被強調,足見鄉村振興這一工作的重要性。
作為臨沂市鄉村振興的“排頭兵”,蘭陵縣農業基礎雄厚,資源稟賦突出,發展活力充沛,更加需要找準定位,充分釋放自身資源稟賦優勢,答好新時代鄉村振興“考卷”。
從代村“模式”的成功探索,到田園新城的共富實踐,可以看出,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具體過程中,蘭陵已然率先垂范,提供出一份聯村共建、共同致富的有益借鑒。

2024年,蘭陵將以鄉村振興為基,做優“土特產”,打造能級更高的“農業強縣”。
按照規劃,蘭陵將新打造種植基地20個、1200畝,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30個,做優長城辣椒、莊塢牛蒡、沂溝粉條、蔡村紅丹脆棗等“土特產”品牌;
做大做強預制菜產業,加快建設千喜鶴中央廚房預制菜、德保膳食供應鏈等項目22個,擴大信良記、遞一棒等龍頭企業產能,打造中高端預制菜產業集群;
深化“企業+園區(基地)+農戶”食用菌產業模式,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水產養殖水循環利用等優勢項目連片打造,實現年產值1.1億元;
擴大“1+8”數字農業平臺覆蓋面,建設數字農業集中推進區、智慧農業示范區1.5萬畝,申報智慧化種植基地2個……
從新起點再出發,帶著多年來的探索與收獲,持續用力、久久為功,蘭陵推進鄉村振興的潛力還將進一步釋放,發展前景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