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來跡FutureBeauty 陳龍
編輯|吳思馨
科技的發展,常常將一些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變為現實。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經典人物天山童姥,在近百歲高齡仍擁有少女容顏,且能不斷“重生”。這種返老還童的“神話”,在再生醫學高速發展的當下,離我們越來越近。
隨著精準護膚的理念與體系不斷下沉,行業技術的持續上探,化妝品行業與皮膚醫學、生命科學等學科交融程度越來越高,再生醫學落地美妝行業的路徑也越發清晰。
當衰老的皮膚可以在外界“干預”下實現再生,抗衰甚至不再停留在字面意義上的對抗衰老,這也是為什么歐萊雅、雅詩蘭黛、資生堂們紛紛將再生醫學視為未來的重點投資方向之一。
那么,再生醫學離美妝行業到底有多遠?美妝行業里哪些現有科技屬于再生醫學?美妝產業掌握再生醫學到底只剩一張窗戶紙,還是要跨越整片達爾文死海?
01 再生醫學是什么,真能讓皮膚再生嗎?
顧名思義,再生醫學是一門研究組織器官受損后修復和再生的學科[1]。
在自然世界中,壁虎斷尾再生就是典型的肢體再生,人類雖然沒有這樣逆天的能力,但皮膚受傷之后的自行修復也是典型的“再生”。
事實上,再生醫學是一門集合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計算機科學等的融合學科,正在被用于替代、修復、重建或再生人體組織器官。這種對干細胞誘導分化、生長、代謝等多維度掌控的技術成果,同樣適用于肌膚護理,讓衰老的皮膚再生煥新也漸漸成為一件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
隨著技術應用的下行,再生醫學體系中甚至出現了皮膚再生醫學、再生醫美等更具體的分支。同時,在美妝行業,再生醫學的應用范圍也遠比我們想象中來得廣泛。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談及再生醫學,第一時間會想到被人們稱為“萬能細胞”的干細胞技術,通過干細胞的強大分化能力讓皮膚實現再生,是人們能夠想到的最直接的應用路徑。
但再生醫學不僅僅是以干細胞技術為主導的狹義技術體系,而是一種以“再生”為核心的技術路徑,在醫美和傳統抗衰類護膚品中都有廣泛地應用的綜合學科。
相對而言,再生醫學在“侵入式”醫美領域有更多直接的應用,也有更長的應用歷史。而在傳統護膚領域,再生醫學不僅要在技術上實現真實透皮,還有許多法規類的限制,落地難度較大。
但從廣義上來看,當下許多前沿和熱門的抗衰科技,都可以歸入再生醫學的范疇。
事實上,歐萊雅集團苦心經營已久的玻色因,能夠促進膠原蛋白再生,而集團最新押注的“黑色肌源因子”可以促進激活NAD+以及細胞能量ATP合成,為細胞機能和再生提供能量,而寶潔、資生堂在皮膚基礎研究的成果也基本都屬于再生醫學的范疇。
但從技術邏輯層面來說,再生醫學可以說是當下皮膚抗衰科研的一道重要的分水嶺。
過去許多抗衰技術,強調直接對皮膚缺失的“部分”進行補充,而再生醫學則強調輔助、促進皮膚各個層面自體再生,例如過去膠原蛋白產品往往會宣傳補充膠原蛋白,而現在已經變為促進膠原蛋白再生。
另一方面,再生醫學能夠在許多企業已有的技術體系上,“加上”一個學科系統歸類。例如寶潔曾經發布煙酰胺激活NAD+的相關研究成果,如今就可以從再生醫學角度去重新認知和理解。
同時,在再生醫學這個確定性的科研思路之下,這些原有的技術成果,也能夠有更多深入的挖掘和延展。
更具現實意義的是,再生醫學也可以成為傳統護膚與醫美的技術橋梁。例如最近跨界注射醫美的修麗可,完全可以在再生醫學的范疇里實現技術體系的統一與協同。其他有研究基礎的品牌,也可以在再生醫學的技術體系下,完成技術到品牌的跨界。
可以說,重視再生醫學的科技體系,既是行業科技認知的再次升級,也是美妝行業破圈的關鍵。
然而,再生醫學能做的遠不止于此,畢竟再生醫學的核心技術——干細胞科技,由于監管限制和倫理問題并未得到充分釋放。而此前大火的EGF和細胞外泌體等相關科技,仍舊停留在醫用層面。
同時,最新研究發現,培養干細胞的上清液中,包含了干細胞外泌體、EGF以及許多對皮膚有益的細胞因子,在美妝領域也有許多新的應用空間。
再生醫學也是一種科研領域的重要輔助手段。基于干細胞領域的研究,人造皮膚早已實現了工業量產,并在醫療和美妝科研領域得到相對廣泛的應用。高絲集團在2023年進博會上就曾發布了相關的研究成果。
可以說,無論是從廣義的再生醫學還是從狹義的干細胞技術領域,再生醫學是一座能夠為行業帶來源源不斷的新技術的寶庫。
02 再生醫學會是一塊大蛋糕嗎?
作為一個冉冉升起的新興學科,再生醫學在美妝產業的應用規模并不算大。
根據Statista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統計,2021年全球再生醫學市場規模約為169億美元,預計2028年可達650億美元。
從比例來看,北美和歐洲是全球最主要的再生醫學市場。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中國再生醫學行業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82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28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6.5%,保持了較快增速。
圖片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在整個再生醫學產業端,美妝領域的占比并不高。
一方面,由于統計維度的設置問題,廣義的再生醫學類產品應用并沒有被統計在內。
另一方面,干細胞相關的科技幾乎很難落地到傳統護膚,尤其是在中國市場,再生醫學類的市場主要集中在醫療和醫美領域。正因如此,不少業內人士都對《FBeauty未來跡》表示,再生醫學依舊是一片相對遙遠的藍海。
并非職能機構管理得過于嚴苛,而是干細胞類產品的研究與應用確實存在太多倫理限制和安全風險。
據《FBeauty未來跡》了解,人源干細胞有臍帶血、臍帶、人體脂肪(含量相對較低)等多個來源,但總體上來說,這些干細胞依舊來源于人。這類產品的商業化會涉及許多倫理挑戰,甚至一些企業的干細胞來源仍屬于灰色地帶。
同時,非自體干細胞(自身提取的干細胞)的輸入,存在排異風險,即便是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依舊存在技術門檻,落地到每個人都可以使用產品上依舊存在極大的風險挑戰。而動物源干細胞的應用存在更高的風險和技術門檻。
因為來源問題和排異風險,人源干細胞在我國幾乎很難成為常規美妝的標品,產業落地則更為緩慢。[2]而相關的干細胞外泌體技術,雖然在皮膚抗衰各方面都被證明有顯著的功效,但依舊很難落地到常規美妝領域。
即便是在醫美領域里,許多再生醫學領域的技術應用仍處于探索階段。例如上文提及的PRP,其中各種生長因子協同作用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使用標準及應用的具體濃度也尚未完全統一,不同試驗之間的結論也不完全一致,還需大量臨床及基礎研究來證實,確保其臨床應用的標準化、規范化。
正因如此,法規的嚴管反而成為保護消費者安全的重要手段。
2021年9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其官網發布科普文章《“干細胞化妝品”是個偽概念》。國家藥監局表示,根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化妝品標簽禁止標注“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化妝品的標簽宣稱含有“干細胞”,違反了化妝品標簽管理的法規規定,應予禁止。
目前,干細胞技術在醫學領域大多處于臨床研究階段,而在衛生健康部門備案的相關臨床研究中,并不包含美容、抗衰。
由此可見,國內法規認定干細胞仍舊屬于醫療領域,人源類的物質也被嚴令禁止使用到化妝品領域。同時,法規嚴管的另一個原因則來源于市場的亂象。
可即便法規一路嚴管,“干細胞”市場的巨大想象力依舊讓許多品牌趨之若鶩。
去年《法制日報》就有曾發布過一篇名為《理發店都在賣的干細胞注射靠譜嗎?》的報道,報道中記者調查發現,線上線下均有不少商家在推銷“干細胞抗衰老”“細胞激活”“細胞美容”項目,宣稱療效從美容、抗衰、壯陽到改善免疫功能、抗癌、恢復月經,無所不包。
早年化妝品行業甚至有品牌直接宣傳采用“植物干細胞”護膚。直至當下,依舊有一些灰色地帶的品牌在干細胞領域“努力”。
因此,在技術通路、安全性、功效性很難得到保障的當下,以干細胞為核心的再生醫學落地傳統美妝市場依舊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
03 未來再生醫學美容是中國的主場嗎?
在廣義再生醫學的市場里,國外企業已經有較好的市場積累。由于國外干細胞類產品的應用管理相對寬松,在干細胞類護美妝產品這條更新的賽道上,許多外資品牌已經實現了搶跑。
例如國外知名的干細胞護膚品牌“CALECIM Professional”,是為數不多的公開披露其干細胞來源的護膚品牌之一。品牌宣稱干細胞來源于馬鹿臍帶。5ml規格產品售價高達120美元,產品宣稱1ml專利活性成分PTT-6 含有3000多種活性生長因子和外泌體。而XOGLO 也是主攻外泌體方向。
而細胞生長因子則是Lifeline Intense Moisture Serum等品牌的主攻方向,Beautigenix Hydrating Mask則宣稱含有干細胞培養上清液。
日本最大的美容整形機構——自由之丘美容整形醫院,就推出了Ares家用護膚類產品,其多款核心產品中至二級添加了“純國產人干細胞培養基”,也就是上文提及的干細胞上清液。
同時,由于法律的寬松化管理,日本干細胞診所的激增。因為刺激商業和將日本定位為“再生醫學世界領導者”的現實需求,日本干細胞診所得到了該國政府高層的批準和大力推廣。
不過,產業的開放式發展,也引來了人們的擔憂。
例如,日本在放松監管方面的大膽嘗試正開始影響其它國家或地區。其他地方的監管機構也感受到了來自企業、消費者和其他方面的壓力,要求加快審批過程。
對此,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生物制品評估與研究中心主任Peter Marks表示:“如果我們的全球監管標準大相徑庭,那將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p>
反觀中國本土市場,雖然法規上限制較多,但并國內科研企業已經跑通了美妝行業的技術、市場轉化路徑。不妨礙中國企業在再生醫學領域的有序發展。
據行業人士向《FBeauty未來跡》透露,國內在干細胞為核心的再生醫學技術領域,許多研究成果并不弱于國外,在組織器官再生領域甚至領先于全球。
同時,在常規再生醫學的醫療領域,國內已經有正海生物、邁普醫學、佰鴻集團等眾多知名企業,并在許多技術領域處于國際前沿。這類再生醫學的科技企業在美妝領域的落地轉化門檻并不算高。
例如佰鴻集團基于多年來對皮膚細胞的深入探索,充分應用前沿的藥物靶向性技術、干細胞技術、合成生物技術、超分子技術等前沿的研究成果,佰鴻集團向化妝品行業推出了DTSS皮膚靶向超分子智組裝技術平臺。并構建了再生醫學美容、再生醫學皮膚修護、再生醫學醫療、干細胞藥物研發,以及3D人工皮膚模型體外替代檢測等5大業務方向。
在品牌端,綻媄婭已經成為國內再生科學精準護膚賽道的領跑品牌。從細胞層解讀皮膚,并從再生科學(細胞再生)的技術維度為皮膚給出解決方案,以再生科學的嚴格標準,從滲透性、靶向性、功效路徑等多個維度開展技術攻關。
在品牌、技術和再生醫學的供應鏈多個層面,國內科研企業已經跑通了美妝行業的技術、市場轉化路徑。
在政策層面,我國對再生醫學產業的推進也不斷提速。
“十一五”期間,我國就提出要建立生殖和再生醫學臨床前評價體系;“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提出,要加快再生醫學和組織工程等關鍵技術的發展;“十四五”期間重點發展基因診療、干細胞治療、免疫細胞治療等新技術,推動形成再生醫學新模式。
從各省市十四五期間再生醫學相關政策來看,再生醫學作為醫學前沿技術領域是各省市重點鼓勵的發展方向。
同時,許多機構組織也直接“下場”美妝產業,2023年1月,美神生物與生物島實驗室合資共建的“再生醫學與抗衰臨床實驗檢測平臺”舉辦簽約儀式。其中生物島實驗室是中科院院士領銜、國際化、高起點的科研基地。甚至連做手機面板的國資控股企業京東方,也有獨立的再生醫學板塊,開展了細胞上清液在護膚領域的研究。
一面嚴管,一面加速推進發展,正是當下我國再生醫學領域落地的真實寫照。
不難推測,在技術和政策的雙向推進之下,未來我國再生醫學領域會以一種門檻更高,但更高質量的方式落地美妝產業。跨越達爾文死海的中國再生醫學技術企業和品牌,極有可能將這片藍海,沖擊出一片新的紅海。
參考資料
[1] Mason C, Dunnill P. A brief definition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J]. Regenerative Medicine, 2008, 3(1): 1-5.
[2]富血小板血漿在皮膚科的臨床應用進展 陶叢敏 1 石晨龍 1 丁穎 1 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 2023 年 5 月第 34 卷第 5 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