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妝品財經在線CBO
2024年,化妝品巨頭們的“增長行動計劃”是從裁員開始的。
日前,聯合利華集團宣布,將在全球范圍內裁員7500人,約占其全球員工總數的5.9%,主要涉及辦公室相關職位。這是聯合利華近5年來最大規模的裁員。
聯合利華還宣布,將剝離冰淇淋業務,預計到2025年底完成。據聯合利華財報,2023年,其冰淇淋業務占比為13%,年銷售額7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618億元),基本銷售額增長2.3%,是聯合利華五大事業部中銷售額增速最低的。分拆冰淇淋業務后,聯合利華將聚焦美容與健康、個人護理、家庭護理和營養四大業務,成為一家更簡單、更專注的公司。
進入2024年以來,包括雅詩蘭黛、德國漢高、資生堂、巴斯夫、贏創在內的多個化妝品集團開始了裁員行動,掀起了新一輪“裁員潮”。
01 化妝品大廠密集裁員
2月初,雅詩蘭黛宣布全球裁員3%—5%。目前雅詩蘭黛集團共有員工62000人,據此計算,本輪裁員人數可能在1860-3100人之間。
緊接著,資生堂集團也發布了一條針對其日本地區的“提前退休”計劃,指出今年將有1500名員工離職,占其全球員工總數的近4%,并對參與“提前退休”計劃的人員設定了嚴格的年齡和任期標準要求。
資生堂的“提前退休”計劃,被解讀為變相“裁員”。除上述兩家企業外,開年以來,多家化妝品相關企業開始精簡組織架構。漢高集團在重組消費品業務員部的工作中,進一步裁員。美體小鋪多個國家的業務進入破產程序,預計將造成2000名員工工作受到影響。梅西百貨為降低運營成本,將削減2350個工作崗位。國際化工巨頭巴斯夫宣布進一步降本計劃,目標到2026年底每年節約10億歐元成本,其中包括數量不詳的裁員。
化妝品大集團的“裁員”行動仍在蔓延。從現實層面看,裁員與業績存在直接聯系,上文提及的采取裁員行動的企業,業績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滑。
聯合利華2023年總營業額為59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621億元),同比下滑0.8%。雅詩蘭黛集團在2024財年第二季度,銷售額、凈利潤雙雙下滑。
資生堂集團則是在去年凈利潤暴跌近40%,據其財報數據,資生堂集團2023年凈銷售額為973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63.4億元),同比下滑8.8%;經營利潤為28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3.4億元),相比2022年同期下滑39.6%。
02 裁員背后的調整與加速
從發展角度去看,裁員是為了盡可能縮減企業運作成本,調整發展方向。
雅詩蘭黛方面表示,裁員重組措施是為了進一步擴大2025和2026財年的利潤恢復計劃,重組計劃將產生總計5億至7億美元的稅前重組等費用。這些利潤恢復計劃將有助于賦能中國團隊,更好地順應中國市場的發展狀況。
資生堂在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中也提到,為了改善收益,集團將削減全球成本,此計劃共計超過4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9.24億元)。其中主要舉措就包括優化組織結構,充分利用現有的提前退休制度。
顯然,持續優化成本,已經成為各大化妝品集團的重要戰略。
去年,聯合利華、花王集團等多家化妝品公司,都在降本上有所動作。花王一連關停護膚品牌Freshel(膚蕊)、美白品牌Blanchir superior(馥蘭皙兒)以及美發品牌SALA之后,又宣布停售旗下已有30年歷史的平價彩妝品牌AUBE。現階段,花王正尋求更有效、更聚焦的戰略,通過減少品牌數量,提高集中度,以期在競爭激烈的美妝行業中更具競爭力。
而聯合利華將旗下擁有20多個非核心美容和個人護理品牌的Elida Beauty業務出售給私人投資公司Yellow Wood Partners。
無論是大規模裁員還是業務精減,其目的都是為了加速實施“增長行動計劃”。聯合利華表示,將聚焦品牌、研發上的技術投資,打造一個更精簡、更負責任的組織,以進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推動企業增長。
在業務架構調整、資源再分配的過程中,中國市場被巨頭們視為發展的關鍵。
雅詩蘭黛不僅對外宣布賦能中國團隊,還將持續投資中國市場,在未來會有更多中國主導的研發項目,將中國消費者看作公司最主要的增長驅動力。
資生堂也表示,將通過戰略性漲價、優化SKU、重視功效化與高端化、減少對大型活動的依賴等舉措應對中國市場變化。
聯合利華宣布在新加坡削減個人護理品牌營銷團隊職位時,也將把部分個人護理崗位從新加坡轉移到亞洲主要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在“裁員”的大背景下,各大化妝品公司對于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的爭奪也更加激烈,全球CEO、關鍵地區CEO、品牌負責人等關鍵崗位人事變動更加頻繁。化妝品公司進入集體大調整時期,全球美妝新一輪競爭序幕已經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