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紀瑤
宏觀經濟指標在去年三四季度逐步企穩,2024年以來,穩增長政策密集出臺,宏觀起步平穩。根據1月和2月經濟數據,進出口、投資、消費好于市場預期。
在鵬華基金第二屆基本面投資峰會上,鵬華基金研究部總量周期組組長張峻曉表示,開年以來經濟可以用“春風不改舊時波”來形容,經濟表面上有好轉或企穩跡象,這與“以價換量”有很大關系,國內宏觀經濟趨勢依然保持有很強的慣性,未來一兩個月可能是政策的檢驗期。海外去通脹的最后一公里也并不容易,未來通脹、實體、金融之間的拉鋸還會反復持續。
宏觀數據下,權益市場春節后有了一波強勢表現,鵬華基金副總裁梁浩觀察過去幾年市場的情況,認為當前主動權益公募基金面臨多重變局面。公募基金規模自2021年達到高點以后,主動權益市場占比降低。景氣趨勢類策略持續失效,如白酒、新能源等賽道相繼回落。但也迎來了不少新的機遇,如利用紅利投資做壓艙石,同時積極布局成長型行業。
目前,業內對于紅利投資尚未達成共識,公募重倉股主要暴露在高成長、高盈利能力、大市值因子上,整體呈中大盤成長風格,對高分紅因子暴露不足。
對此,基金經理朱睿提示,紅利策略的核心是提升定價能力,需要匹配負債端的風險收益要求、投資者的久期和投資理念,要注意警惕標簽化,短期留意交易擁擠度,中期看,利率反彈是最直接的基本面風險,其次是增長&成長因子回歸。
“從全局看,未來市場仍是偏存量的資金格局,長錢和絕對收益資金仍是市場的主要潛在增量。目前中證股息率的絕對估值和相對估值在偏高位置,機構持倉還有加大空間,中期內或仍是底倉配置的首選。”張峻曉分析。
對由于此前量化資金扎堆導致行情崩盤的小微盤股,鵬華基金基金經理陳金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從長期來看,微盤指數并未顯示出上漲趨勢,并不存在市場普遍認為的泡沫現象。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他對小盤因子持系統性看好的態度。他指出,市場中存在大量中小盤股票,而真正可能帶來超額收益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公司。因此,他目前關注的是在消費、醫藥以及制造業(包括鋰電、制造業出海等領域)中,通過自下而上的分析選出中小盤公司。
近期30年期國債利率中樞創新低,債市波動明顯加大。包括債牛是否會持續,城投化債接下來會有什么新情況,固收方面的幾位專家也發表了各自觀點。
天風證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孫彬彬提出,2024年債券市場與2023年的三點差異:一是今年整體利率下行幅度或小于2023年;二是今年債券市場在某個階段還是會發生調整,一旦發生,可能幅度不小于2023年三季度;第三是牛陡行情的可能性不高,可能的原因是負面宏觀預期差相對較小,政策訴求社融排在M2前面,今年可能社融前低后高。此外,從基數角度考慮,今年的PPI不排除前低后高。
年初以來,債券市場表現強勁,這個階段要考慮機構行為,尤其是券商和銀行:第一,牛市壓利差,低票息下,市場機構進一步拉長久期;第二,靜態調息不夠了,就用動態補;第三,自營主導的機構的變換,利潤導向代替了票息衡量。
當前債市面臨低利率、高波動新環境,鵬華基金現金投資部總經理葉朝明解釋稱,從長端利率表現來看,供需兩端的矛盾導致了低利率現象的出現。低利率環境下,利差處于極端位置,利差水平難以有效回升,資產荒持續。地產、城投領域整體需求處于下降趨勢,去資產或是持續狀態。票息策略、杠桿策略失效后,市場參與資金傾向于將拉長久期作為統一的選擇,同向性和一致性下,市場波動加大是必然要面對的情形。
城投債方面,鵬華基金固定收益研究部總經理王志飛指出,回顧過去十幾年城投的重要監管政策,城投從誕生后經歷了高速發展,對重要經濟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是伴隨著城投債務增長,對整個宏觀杠桿率和政府債務的壓力產生了負面影響。
王志飛指出,在城投債正在收緊,銀行化債進度不及預期的背景下,要提防高息非標、境外債等融資上量。展望2024年,短期內城投違約風險相對可控,但負面輿情難以避免,要警惕城投債估值的風險。短期內,進一步往重點12省份下沉的必要性不高,中期維度需要尋找經濟產業結構好、財政實力強、債務可持續性高、有現金流、持續經營假設強的邏輯,對應長端以區域經濟財政債務、金融資源和協調層級為標準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