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能源前瞻 趙國建 叢叢
編輯|和暢
2023年以來,我國外貿出口“新三樣”被新能源產業霸榜。
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能源產品出口增勢迅猛。其中,鋰電池2023年出口總額達到4574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3%。最大出口市場歐洲占比約四成,其次為美國和東南亞。
這首先驗證了我國鋰電池技術及產業實力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
隨著2022年、2023年初鋰電池上游資源的價格瘋漲,眾多企業涌入這個賽道,瘋狂擴張導致國內產能嚴重過剩。
2023年,我國鋰電池總產量已超過940GWh(注:1GWh=100萬KWh),同比增長25%。其中,消費型、動力型、儲能型鋰電池產量分別為80GWh、675GWh、185GWh。
而在新能源汽車和新型儲能領域,鋰電池裝機量僅占約435GWh。其余產能,有一部分被消化在了出口貿易中。出海已成為電池企業進擊2024年的關鍵戰略。
作為中國電池出海的主戰場,歐盟在2024年2月18日正式實施了“新電池法”。對于電池廠商來說,就意味著更高標準的出口門檻,電池產業轉型需要跑出加速度。
那么,在動力電池全面產能過剩、歐盟“新電池法”落地的背景下,我國電池企業如何靠硬實力出海破局?
01、中國電池,“卷”出國際化
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調研預測,2024年中國鋰電池產業鏈將面臨產能利用率的嚴峻挑戰。特別是在動力電池市場,有效產能的利用率或將低于60%。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也曾預計,到2025年,中國需求的動力電池預計在1000GWh,而行業的產能已經達到4800GWh。換言之,產能過剩將高達3800GWh。
近年來,在“雙碳”政策推進下,動力電池供需不斷增加,國內市場已經過飽。隨之而來的,是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凸顯,價格戰導致企業增長空間被擠壓。因此,中國電池企業不得不尋求新的增長點。
對動力電池企業而言,出海的意義,不僅是開辟新市場。通過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企業也可以確保供應鏈的穩定,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品牌的國際競爭力。
目前,中國電池企業出海已展現出積極勢頭。據新能源前瞻不完全統計,2023年,已有包括寧德時代在內的十余家電池企業加速海外建廠布局。其中,中國電池企業的美國、泰國和德國工廠,已有不同種類的電池產品下線。
事實上,早在2019年,寧德時代位于歐洲的第一座電池工廠—德國工廠就已開工建設。2022年4月,工廠正式獲得圖林根州政府8GWh的電芯生產許可證。2022年12月,寧德時代德國工廠如期實現鋰離子電池電芯的投產,宣告其已具備對歐洲客戶本地生產及供貨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該工廠的首批電芯就通過了所有測試,展示了中國電池制造品質和領先技術。
而據摩根士丹利的一位分析師透露,福特公司一直向美國政府表示,“寧德時代是全球最好的電池企業”。
我國在2023年首次取代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國際市場的高速擴張,也加速推動了我國動力電池的海外業務。
其中,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三家電池企業,強勢斬獲寶馬160GWh訂單。此外,多家電池廠商均在2023年斬獲海外車企采購訂單。
憑借與海外主流車企合作,中國頭部電池企業拿下了國際市場份額,也提升了其在海外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但出海畢竟不是團隊作戰。在更大的市場空間和機遇中,如何維持良性競爭關系,并跟隨不同國家政策調整出海戰略,是各大電池企業的重要課題。
02、出海,逃不開“內訌”?
中國電池企業的出海并非一件易事。
從政策層面來看,“新電池法”的頒布與分段實施,對中國電池的出海而言,無疑是山路崎嶇。
該法規中明確強調,自2027年起,動力電池出口到歐洲必須持有符合要求的“電池護照”,記錄電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跡、供應鏈等信息;到2030年,電池產品中必須確保至少12%的鈷、85%的鉛、4%的鋰和4%的鎳來自回收材料。
目前,中國電池企業在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方面積累薄弱。同時,國內也還未有十分成熟的數字化工具,又面臨著標準數據庫不統一、國際互認機制未建成等困難。而國外汽車品牌早已在技術和研發上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此條法規的頒布無疑是對歐洲本土企業的一種保護。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為應對此“新電池法”,我國立法部門、政府有關部門、中國電池企業已開始三方合作。在提高電池規格質量的同時,也間接加強了我國的整體技術創新實力,是我國電池產業低碳轉型的契機。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歐洲“新電池法”中的“電池護照”,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去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就曾上交相關提案。
另外,2023年,寧德時代成功回收了10萬組廢舊電池,并從中提取再利用了13000噸碳酸鋰,再次走在了歐盟“新電池法”的前面。
有理由相信,我國電池企業會憑借著技術和出海的先發優勢,在海外市場獲得足夠的份額。但各電池廠商間的價格戰風波也是一大隱患。因為此類降價式“內訌”似乎是我國企業的“劣根性”,甚至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末。
彼時,中國品牌的摩托車曾在東南亞市場風靡一時,市場占有率高達90%。但隨著各大中國摩托車品牌對于市場的侵占,價格戰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中國摩托車品牌為分羹市場份額,相互壓價,導致整體摩托車市場價格暴跌。由此中國各品牌摩托車廠商為降低成本,不得不“縮水”質量,最終以敗走東南亞收場。
摩托車出海的敗局,這也成了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出海的“反面教材”。
聚焦中國電池企業出海,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不久前在“兩會”提案建議,企業在走出去時要有序競爭,吸取中國摩托車出口東南亞市場的慘痛教訓,避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惡性價格戰再次上演。
此外,出海過程中的地緣政策、人力成本、文化差異等也是中國電池廠商所不可忽視的一大板塊。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向新能源前瞻表示,“無論是動力電池還是新能源汽車,在邁向海外的發展過程中與當地的文化沖突是不可避免,但這并不是最需要擔心的點,地緣政策問題才是當前最需要擔憂的。”
在林伯強看來,中國與美國、中國與歐盟之間的競爭,就是一個潛在的鳳險。而當地人文等也會對其有所影響,不過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小的。
03、“闖關”秘訣:輸出“中國技術”
面對當下產能過剩、市場總體下滑以及地緣政策等影響,中國電池若想在海外站穩腳跟、霸榜頭部,林伯強認為,堅持向技術創新靠攏才是關鍵。
這恰好和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的觀點不謀而合。曾毓群認為,創新仍是寧德時代的核心競爭力。面對地緣政策等阻礙均無法在短期內被撼動的情況,寧德時代將創新作為其向外延伸的抓手。
而這恰恰是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出海模式持續輝煌的基石。
財報數據顯示,寧德時代2023年全年研發投入達183.56億元,總研發人員超2萬人。其中,研究生學歷人員占總研發人數的超三成。基于此一系列在技術創新與研發投入上的持續性加碼,寧德時代的產品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2023年上半年,寧德時代發布了凝聚態電池,其可用于民用載人飛機,擴寬了動力電池的應用邊界;2023年8月,其發布了全球首款磷酸鐵鋰4C電池——“神行超充電池”,此電池一出世便榮獲了全球動力電池行業的首個AUTOBEST最佳技術獎。據悉,該獎項在歐洲汽車市場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對歐洲消費者購車行為有重要指導意義。
對于未來,無論是雄厚的研發投資實力,還是本身的創新性、產品力等方面,寧德時代均有著被持續看好的本錢。
此外,在成本方面,寧德時代也有著絕對優勢。目前,新一代大型生產線的建設,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有關報告顯示,新生產線生產效率是當前生產線的3-5倍。當其生產規模達到約10GWh,每1GWh的資本開支將會降低40%以上。
更重要的是,寧德時代通過在德國、中國香港、法國、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地設立子公司,在德國和匈牙利建設生產基地,實現全球化布局。而本土化生產,不僅能從銷售和服務角度更貼近海外客戶需求,也為當地帶來了就業機會。
德國圖林根州州政府曾表示,與寧德時代建立的良好合作關系,對于圖林根州以及歐洲新能源汽車工業都意義深遠。
除本地化外,與海外知名品牌強強聯合也是開拓市場的有效渠道。
截至2023年底,寧德時代已獲得寶馬、大眾、現代、沃爾沃、本田等全球多家海外主流車企新定點,與Stellantis簽署戰略諒解備忘錄,并與Daimer、沃爾沃等頭部重卡企業達成戰略合作。
在此一系列的海外布局后,寧德時代作為LG新能源在當前海外市場的最強競爭對手,以0.3GWh的微弱優勢完成了對其的超越,順利達成在中國和海外市場同時稱王局面。要知道,早在2023年,LG新能源在海外還以高0.8GWh的數據跑在寧德時代前頭。
可以預見,未來的海外市場之爭也會是中國電池企業的“內戰”。如何不再走摩托車的老路,答案其實已經很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