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財政部發布的1-2月財政收支數據顯示,雖然年初財政收入增長偏弱,但在去年四季度發行的新增萬億國債支持下,財政支出明顯靠前發力,有力地支持了年初基建投資,為一季度經濟“開門紅”奠定基礎。
1-2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585億元,同比下降2.3%,完成今年預算的19.9%,略低于過去五年同期20.1%的平均水平;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3624億元,同比增長6.7%,完成今年預算的15.3%,高于過去五年同期14.3%的平均水平。
對于財政收入的下降,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周四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主要是受到兩項特殊因素的擾動。一是,2022年制造業中小微企業部分緩稅收入在2023年前幾個月入庫,抬高了2023年的收入基數。另外,去年年中出臺的減稅政策,如減半征收證券交易印花稅、對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收加計抵減、提高部分行業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等,會給今年上半年造成一定的影響。
財政部數據顯示,1-2月,全國稅收收入37820億元,同比下降4%。主要稅種中,國內增值稅同比下降5.3%,降幅較去年12月擴大約3.6個百分點;個人所得稅同比下降15.9%,降幅比去年12月擴大9.4個百分點,主要是去年下半年出臺的提高個人所得稅有關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等相關優惠政策所致;證券交易印花稅同比下降46.8%,降幅比12月收窄3.7個百分點。
根據財政部的測算,扣除上述特殊因素的影響后,1-2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可比口徑下同比增長2.5%左右,與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基本一致。
對于支出進度的加快,分析師表示,這主要是因為去年四季度發行的新增萬億國債大部分結轉至今年使用,為今年初的財政預算提供了堅實后盾。
“今年首份財政數據與往年的顯著區別是,‘開門紅’更多是靠第一本賬狹義財政支出的靠前發力,這背后主要是去年新增萬億國債的因素影響。由于其在科目上計入一般公共預算,且大部分在今年使用,使得今年年初政府一般公共預算的可用資金相對充足。”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界面新聞說。
他指出,1-2月份,支出增速較高的城鄉社區(19.6%)、農林水(24.9%)兩大領域,與增發萬億國債的主要投向一致。在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主要用于基建的四項支出——城鄉社區、農林水、交通運輸、節能環保——合計達9650億元,同比增長16.7%,顯著高于歷史同期水平。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總監馮琳也表示,支出端靠前發力,和去年四季度新增的萬億國債關系密切,她預計約有7000億元左右的資金結轉至今年使用,因此,年初基建投資能維持較快增長水平。
國家統計局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 1-2月,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6.3%,漲幅較去年全年加快0.4個百分點。
財政部公布的第二本賬——政府性基金預算——顯示,1-2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7149億元,同比增長2.7%。其中,地方政府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5625億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2023年12月以來,土地出讓金收入止住了連續下滑的勢頭,不過分析師表示,主要原因是基數走低,并不代表房地產市場已經回暖。2022年、2023年,地方政府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分別下降23.3%、13.2%。
章俊還提到,1-2月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與高頻數據有所分化,高頻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全國成交土地總價為2762.6億元,大幅低于上年同期的5136.1億元。
“這或許有土地出讓金入賬時間的影響因素。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國房景氣指數目前仍處于95度景氣線以下的歷史低位,與土地收入增速呈現背離。土地一級市場是否企穩還需要時間觀察。”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