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界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在兩年前的一場對話中,俞敏洪曾問李開復:“人工智能實現突破性發展,需要多久?”李開復預估約15年至20年。
然而,短短兩年不到的時間里,ChatGPT的出現以及“大數據模型+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然引發了全球知識探索、工作方式等領域重大變革。
“當前的時代背景、科技進步和世界變遷,對高等教育和學生就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3月21日,新東方(NYSE:EDU)創始人俞敏洪在“2024高等教育與就業發展論壇”上坦言,相比過去,當前一代人在大學時期面臨的就業形勢嚴峻得多。
在他看來,以往科技發展和社會變革相對較緩,改革開放帶來了大量的工作崗位,且大學生群體規模較小,大學學歷就足以保證找到一份優質工作。
然而,如今即便擁有博士學位,大學生也不一定能輕松找到滿意的工作。盡管中國的生活水平提高,工作機會增多,國際交流加強,科技實力顯著提升,但個體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卻遭遇了更大的困難。
“自從大模型出來后,我手下幫忙做中英文翻譯的秘書由五個人立刻減少至兩人。”俞敏洪以自身舉例說道。
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大學教育的課程體系是否符合市場需求、產學研結合的程度如何,成為當下必須深入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俞敏洪認為,解決大學生未來就業通道問題需從國家、高校、個人、以及社會四個維度著手:
首先,國家在高等教育發展上的指導思想和政策應當具有前瞻性,以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尤其在中國,政策導向對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關鍵的引領作用。國家需在高等教育管理上對高校發展、院系設置、課程設置實施超前指導,以確保教育內容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
其次,當前部分高校課程體系存在與時代脫節的問題,具體表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驗方法乃至考核方法等多個方面。大學畢業生在取得畢業文憑后,其所學知識往往與其求職所需技能存在斷層。
例如,新東方在招聘大量本科和研究生畢業生時,通常需要額外花費三至六個月進行再培訓,以便適應工作需求。
對于大多數即將步入職場的大學生來說,高校教育應當著重培養學生兩種能力,確保其畢業后能夠順利銜接就業市場的需求。
一是培養通用能力,主要包括認知能力、判斷能力等,可通過通識課程來實現跨學科的學習,增強大學生對世界發展的整體理解和正確判斷力。大學應關注大學生在畢業時是否形成對社會和世界正確認知的格局、眼光和觀念,這對他們未來的人生軌跡至關重要。
二是提升大學生的應用能力。大學教育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更要關注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緊跟時代發展,如引入大數據模型等新興技術課程,促進文理兼容,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發展所需的綜合應用能力,以降低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風險。
從學生個人層面來講,大學生自身不能消極等待,應主動提升自我,積極進取,不應滿足于僅僅通過考試獲取學位證書,而是要努力鍛煉各項技能,為未來就業做好準備。
最后是社會層面,企業應積極參與產教研融合,為中國大學生提供更多接觸企業運營與發展實踐的機會,如實習、參觀企業、聽取企業家分享經驗等。此類實踐活動對于大學生理解真實職場和實踐知識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