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霞光社 墨馬 蕾依
編輯 | 韋伯
在世界經濟版圖上,非洲曾經是近代貿易的遺忘之地。雖然東非大裂谷走出了人類共同的“老祖母”——露西,盡管后來換人了,但發源地仍是非洲大陸,這片土地被學術界公認為“人類誕生的搖籃”。
今天的非洲,已成為全球經濟的最后一片“藍海市場”,這里是一個消費層次多樣化的地區。土地面積3020萬平方公里,54個國家,人口約14.52億,僅次于亞洲,市場消費潛力巨大。
當下,全球市場囿于經濟下行和艱難復蘇的特殊時期,非洲市場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一枝獨秀、勢如破竹、增速驚人。藍海市場、人口紅利成為今年非洲市場的熱搜關鍵詞。
目前全球生育水平最高的前十位國家都在非洲。這里年輕人口占比高達70%,已躍升為世界人口最年輕的地區。人口紅利使得非洲市場結構不斷向好,城鎮化進程也讓商業環境持續優化。3G網絡基本覆蓋,4G網絡已覆蓋核心區域,并且有90%的產品來自中國制造。
去年中非經貿深度合作高端研討會上,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中國與非洲經貿關系報告2023》顯示,中國連續14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
一些被忽略的市場,往往蘊藏著巨大的寶藏,中國企業的下一個藍海或許在非洲。
非洲市場需要中國商品,中國商品也需要非洲市場。
非洲地處赤道附近,紫外線遠比其他地方強烈,皮膚很容易曬傷,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特殊的市場需求,在非洲市場,防曬霜、保濕水、眼影和口紅等化妝品十分受歡迎。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
十年,意味著什么?
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變遷?還是中老鐵路、雅萬高鐵、中歐班列的互聯互通?還是中國制造的不斷“走出去”,高新技術的不斷“引進來”?
十年的故事很宏大,也很具體。霞光社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打破時空的限制,跨越空間,穿越時間,使中國和新興市場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改變。
以非洲市場為例,2023年中國與非洲國家(地區)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836.31萬美元,相比2022年同期增長了460萬美元,同比增長166.5%。
非洲市場長期處在發達市場的邊緣,造成了全球市場的一個真空地帶,明顯特征是,基礎設施陳舊、缺乏投資、產業鏈不完善。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帶一路”恰好以發展中國家為主要著力點,可以填補以上短板。
中國化妝品企業早在2018年就發現了非洲市場的巨大潛力。
上海家化是最早注意到非洲化妝品藍海市場的中國企業之一,旗下多款美白產品在南非市場普及率非常高,一些地方甚至成為中國化妝品的超級市場。
6年前,為響應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上海家化將六神花露水銷售到毛里求斯、贊比亞等國家,甚至把六神花露水做成了非洲市場上的“硬通貨”。
據國際美業機構統計,目前非洲市場的化妝品需求量年增長率達30%,南非市場甚至高達65%。2023年以后,“一帶一路”將吸引更多中國化妝品企業走向新興市場,實現中國妝的全球化布局。
霞光社觀察到,在金融、物流、倉儲等方面助力下,中國企業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正在形成越來越密切的良性互動,新的出口增長點和新興市場的時間窗口正在快速形成。
在非洲市場,除了中國化妝品企業、大家熟知的傳音手機外(霞光社接下來將會針對傳音公司的最新布局有一篇解讀文章,敬請關注本號),還有一家成功企業案例就是四達時代。這是一家誕生于中國秦皇島的企業,也是非洲市場發展最快、影響力最大的中國數字電視運營商,并早在十年前就把目光投向了蘊藏著豐富資源的非洲市場。
非洲消費者對于改善國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非常強烈。2007年,四達時代與盧旺達高層進行了意向性談判,表示要通過數字電視賦能盧旺達電視產業,因此拿到了第一張海外數字電視運營牌照。
一年后,四達時代在盧旺達開始落地。初裝費200美元,安裝調試費50美元,十幾套節目每月收視費47美元,僅僅是其他運營商價格的五分之一。四達時代通過規模化的低價策略,很快成為當地用戶的數字電視運營商。
不僅如此,四達時代還擁有一套完整的售后服務體系,將中國家電行業成熟的售后服務模式搬到非洲,不僅免費上門服務,還終身保修維護。此外,四達時代通過向非洲引進中國電視劇,并且翻譯成當地語言。今天,孫悟空、甄嬛已經成了非洲家喻戶曉的角色。
目前,四達時代已在非洲30多個國家成立公司并開展數字電視運營,擁有2000萬用戶,已經成為非洲極具影響力的數字電視運營商。
四達時代副總裁郭子琪表示:“四達時代之所以能夠走進非洲并站住腳跟,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非洲事業的宗旨,讓每一個非洲家庭都能買得起、看得起、看得好數字電視,共享數字電視的美好。”
在近10億人口的撒哈拉以南地區,看電視的確是剛需。四達時代把昂貴的數字電視價格平民化,同時,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售后服務體系。它將中國家電行業成熟的售后服務模式搬到了非洲。
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是,“一帶一路”所倡導的理念正在成為中國企業由內生長、向外探索的新方向。這里不僅有大基建、產業鏈等大型項目,還有許多“小而美”的項目,比如資金實力相對不那么雄厚的中小企業,也在尋找適合自己的新興市場,進行出海探索。
霞光社看到,全球經濟人與人、國與國、發達市場與新興市場之間,都在各種博弈里交織,并與企業間發生著主動或被動的聯系,中國企業作為生產者的同時,也是全球貿易的參與者。
而這種商業現象的背后,是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與或熟悉、或陌生的新興市場擁抱的大勢所趨。
在這片出海大潮中,有的企業成功了,有的企業或許因為戰略失誤而折戟海外。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企業通過什么樣的市場(發達市場/發展中市場/新興市場/未開發市場)去進行全球化布局。
非洲開發銀行預計,2023年-2024年非洲市場平均增長率將穩定在4.1%,較為富裕的南非地區2024年GDP增長率將會提升到5.8%左右;聯合國人口與發展委員會數據顯示,現階段非洲的中產階級數量達3.6億,預計到2060年,非洲中產階級將增長到11億,占比約42%。
與歐美和亞洲市場的人口結構不同,非洲市場人口正處在快速增長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每年以2.7%的速度增長,這一增速是南亞(1.2%)和拉丁美洲(0.9%)的兩倍多。這意味著非洲每兩年都在增加法國(或泰國)的人口。
10年前中方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要從中國和世界的經濟結構發生歷史性重大變化這一背景來審視。我們調整了過去30年以西方市場為主的開放格局,在發達市場之外另辟新的市場增長點。
上海證券報消息,去年1-7月中國企業出海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數據頗為亮眼,成為外貿出口新增長點。數據顯示,長三角三省一市外貿進出口總值約8.6萬億元,約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36.54%。
中國企業要想成為國際品牌,需要有國際化的戰略眼光。放眼全球,非洲市場將是未來十年最后一塊超14億人口的“藍海市場”。這里土地面積302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4.52億,僅次于亞洲,市場潛力巨大。
霞光社判斷,遙遠的物理距離和陌生的人文環境已無法阻止中國化妝品企業和國內品牌將目光投向非洲這塊增量市場。
人口紅利使得非洲市場結構不斷向好,城鎮化進程也讓商業環境持續優化。非洲年輕人口占比高達70%,躍升為世界人口最年輕的地區。城鎮化建設讓3G網絡基本覆蓋,4G網絡已覆蓋核心區域,并且有90%的產品來自中國制造。
得益于非洲市場龐大的年輕消費群體,非洲美妝業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歐睿國際數據預計,在54個非洲國家中,非洲的美妝個護市場2023年將達到82億美元,到2025年,非洲美妝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美元。
在經濟快速增長、人口紅利爆發等多重因素下,非洲市場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消費市場。隨著非洲市場年輕一代的消費者不斷壯大,本土文化和美學意識開始覺醒,非洲化妝品行業要同時面對護膚和美妝兩大市場需求。
科技無國界、數字無國界、貿易亦無國界。商業的本質是塑造并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中國企業正在用商業改變著非洲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中國企業本土供應鏈在設計、研發、生產、運輸和配送等各環節都反應迅速,國貨品牌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產品表現不俗,在產品質量、技術研發和設計創意方面已能夠跟國際品牌相媲美。
一個擁有著超14億人口的非洲大市場,隨著經濟增長、中產階級崛起、城鎮化穩步推進,未來將形成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目前正處在市場開發的初期階段,并且對中國商品很是友好,這都為中國企業出海撬開非洲大市場創造了極佳的窗口期。
從行業觀察角度,非洲市場投入資金規模不大,起效相對較快,當地民眾容易受益,或許可以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參考樣本。霞光社與霞光智庫綜合多方面因素,包括市場調研、用戶需求、文化差異、品牌形象、合作方式及法律法規等角度,總結出以下建議:
市場充分調研:在進入非洲市場之前,中國企業需要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了解當地的市場需求、消費者偏好、競爭狀況等信息。這有助于企業制定更加精準的營銷策略和產品方案。用戶需求匹配:非洲市場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不同地區和國家的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偏好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企業需要根據當地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偏好,提供符合當地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品牌形象建立:在非洲市場,品牌形象對于中國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企業需要通過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贏得當地消費者的信任和認可。多元文化適應:非洲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大陸,不同地區和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習慣和價值觀。因此,企業需要尊重當地的文化習慣,避免與當地文化產生沖突,從而更好地融入當地市場。當地合作聯盟:在非洲市場,與當地企業建立合作與聯盟關系,可以更好地切入當地市場,同時也可以借助當地企業的資源和經驗,更好地開展業務。
法律法規遵守:在非洲市場,企業需要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和商業慣例,確保業務的合法性和規范性。同時,也需要關注當地政策和法規的變化,及時調整企業的業務策略。
撬動4億人口的非洲市場需要中國企業具備全方位的的市場洞察和戰略規劃能力,同時也需要注重產品品質和服務質量,進而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通過本土化落地與非洲當地企業展開合作,也可以幫助中國企業更好地融入非洲市場,從而實現業績規模化增長和企業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