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一年一度的AI春晚如約而至。
北京時間今天(3月19日)凌晨4點,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身著標志性的皮衣,登上GTC 2024大會的演講臺,發表主題演講《見證AI的變革時刻》。這一次,他帶來一個震撼炸彈——被他稱作史上最強AI芯片的“GB200”。
從1993年正式創立英偉達開始,黃仁勛就一直堅守GPU陣地,與英偉達共同經歷了跌宕起伏的30年,如今成為全球GPU市場的統治者,市值更是一舉飆到2.2萬億美元,崛起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當AI大模型席卷全球,掌握著算力的黃仁勛和英偉達不出意料的成為最大贏家。現在,在他的身后正有一批挑戰者迎頭趕上。
最強AI芯片誕生,黃仁勛坐擁2.2萬億美元
黃仁勛又帶來了什么?
具體來看,英偉達推出的新一代GPU “Blackwell”采用臺積電4nm制程,整合兩個獨立制造的裸晶(Die),共有 2080 億個晶體管,通過 NVLink 5.0 像拉鏈一樣捆綁芯片。據介紹,每個 Blackwell Die 的浮點運算能力要比上一代Hopper Die 高出 25%,而且每個封裝中有兩個 Blackwell 芯片,總性能提高了 2.5 倍。
而GB200 則包含了兩個 B200 Blackwell GPU 和一個基于 Arm 的 Grace CPU 組成,其AI性能為每秒20千萬億次浮點運算,而H100為每秒4千萬億次浮點運算。同時,GB200的成本和能耗降至 25 分之一。
對比之下,英偉達表示以前訓練一個 1.8 萬億個參數的模型,需要 8000 個 Hopper GPU 連續跑上90天和,消耗掉15 兆瓦的電力。如今2000 個Blackwell GPU就能完成這項工作,90天的耗電量僅為 4 兆瓦。
英偉達此次還攜手亞馬遜、谷歌、微軟以及Oracle等云服務巨頭,將通過云服務出售GB200的接入權。據介紹,亞馬遜云服務AWS將建立一個擁有2萬顆GB200芯片的服務器集群。
黃仁勛在演講中強調:“Hopper固然已經非常出色了,但我們需要更強大的 GPU。Blackwell不是一款芯片,它是平臺的名稱。”在他看來,人工智能是經濟發生根本性變革的驅動力,而Blackwell芯片將成為推動這場新工業革命的引擎。
黃仁勛還透露,英偉達正在與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公司合作,將實現人工智能給每個行業帶來的前景。
不只是硬件,英偉達也在軟件上火力全開。黃仁勛表示,將在英偉達企業軟件訂閱中增加一款名為NIM的新產品。NIM可以更容易地使用舊的英偉達GPU進行推理,并允許公司繼續使用他們已經擁有的數億個英偉達GPU。英偉達的策略是讓購買英偉達服務器的客戶注冊英偉達企業版,每個GPU每年收取費用4500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NVIDIA Omniverse Cloud將可以連接到蘋果公司混合頭顯Vision Pro。
而在演講末尾,黃仁勛還拋出一個懸念,“我們現在擁有創建人形機器人所需的技術。”這或許意味著,英偉達人形機器人也快要來了。
與此同時,英偉達股價的漲勢仍未熄火。昨晚,英偉達美股開盤漲超4%,市值再度接近2.3萬億美元。放眼今年,英偉達的股價已大幅飆升超過80%,市值一度達到2.3萬億美元。其中在2月22日,英偉達股價大漲16.4%,市值單日飆升2770億美元——相當于可口可樂公司的市值,創下美國公司市值單日最大漲幅紀錄。
但頗有意思的是,空頭們也盯上了英偉達。根據S3 Partners的最新數據,英偉達股票近期錄得被做空股票第三名,做空規模約為183億美元,僅次于微軟和蘋果。不過,對英偉達的巨額做空至今仍無利可圖。數據顯示,截至上個月,做空英偉達的投資者共損失近70億美元。
英偉達股價飆升的助推劑,來自于亮眼的最新財報。截至2024年1月28日的財年,英偉達總營收達609億美元,同比增長126%;凈利潤為297.6億美元,同比增長581%。
毫不夸張的講,正如高盛分析師所言,英偉達已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股票”。
全球科技圈最有權勢的人,經歷三次瀕臨倒閉,黃仁勛憑什么?
祖籍浙江省青田縣,黃仁勛1963年出生于中國臺灣,1984年從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畢業后,便懷揣夢想直奔硅谷,他先后任職于AMD以及LSI Logic,為日后的創業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1993年,30歲的黃仁勛和另外兩個合伙人聯合創立了NVIDIA英偉達,立志于圖形芯片市場。他曾在去年的一次演講中,回憶起人生曾經歷的三次失敗,“很多都幾乎使我們走向了滅亡。”
第一次失敗發生在英偉達創立初期,當時他們與日本游戲大廠世嘉合作開發芯片,沒想到一年后微軟開發出了Windows 95上的Direct3D圖形接口,使得英偉達和世嘉聯合開發的技術偏離市場主流。此時若世嘉選擇退出合作且不付款,英偉達將面臨倒閉命運。
幸運的是,世嘉同意繼續付款,為英偉達換來了數個月的喘息時間,從而打造出RIVA 128芯片,扭轉公司的命運。“因為他們的慷慨,讓我們能再活6個月。”黃仁勛曾回憶道。
1997年,英偉達推出第三代產品Riva 128,不但支持新的行業標準,速度更是競品的4倍。Riva 128不負眾望地獲得了市場認可,上市四個月便賣出了100萬片。1999年底,黃仁勛又出人意料地推出全新架構的顯示芯片,即GeForce256,率先將顯示芯片業帶入GPU 時代。
第二次失敗是在2007年,黃仁勛決定把CUDA內置入公司的所有GPU中。但 CUDA 的成本非常高,而英偉達當時的市值僅僅維持在10億美元上下,這讓股東們對 CUDA 持懷疑態度。
但黃仁勛相信加速運算的時代將會到來,于是GTC大會應運而生,他也在全球不辭辛勞的推廣CUDA技術。直到2014年,一位學者把CUDA用于AI計算,開啟了AI時代,CUDA才得以順利打開市場。“幸運的是,我們也意識到了深度學習的潛力,并冒著一切風險去探索。”
第三次失敗則是在2010年,英偉達目睹智能手機崛起,因此進入手機市場,學習如何開發基帶芯片,而英偉達的競爭對手們也同時涌入賽道,研發制造移動計算芯片,讓市場競爭變得尤為激烈。
最后,英偉達決定放棄手機市場,“因為英偉達的使命是造出能解決‘普通電腦無法解決的問題’的電腦,我們應該專注在這一愿景上,發揮我們獨特貢獻。”黃仁勛曾反思。
回顧英偉達的創業之路,正是一次次失敗,才讓這艘巨型航母最終成型。盡管英偉達的股價曾一度跌倒只有6美元,但黃仁勛卻一直堅守GPU市場,他經常以這樣的話來勉勵員工:“記住,公司距離倒閉只有30天”。
數十年的堅守換來了超高回報。截至今年3月,黃仁勛的身價已暴漲至69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980億元。毫無疑問,在這個AI大爆炸的年代,61歲的黃仁勛正在成為全球科技圈最有權勢的男人。
人類AI新戰役打響,孫正義也來了
正如黃仁勛的擔憂,挑戰者們正來勢洶洶。
前不久,一則重磅消息流出——軟銀創始人孫正義正尋求籌資1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000億元),用于創立一家AI芯片企業,旨在挑戰英偉達。這將是自ChatGPT問世以來,人工智能領域最大的一筆投資。
據悉,這一新項目暫定名為“Izanagi”, 這在日本神話中寓意著創造與生命之神,并將由孫正義直接帶隊領導。
接下來,孫正義將與黃仁勛展開正面交鋒。在當下AI算力需求激增的背景下,英偉達推出的A100、H100等高算力芯片一直供不應求,成為AI芯片領域的絕對領導者,占據全球高達90%的市場份額。
而孫正義在將精力集中于芯片設計公司ARM后,一直期冀后者能在AI領域發揮更關鍵的作用,但ARM的技術主要圍繞CPU。因此,“Izanagi”的推出顯得至關重要,可以與ARM形成互補,共同探索不同類型的AI芯片。
這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孫正義與黃仁勛本應成為合作伙伴,二者曾險些聯手締造出半導體最大并購案,當年英偉達要以高達660億美元估值買下ARM,但這筆交易最終因為客觀原因遺憾告吹。沒想到,兩人很快就要在英偉達的主戰場兵戎相見了。
而作為英偉達多年來的合作伙伴,OpenAI 居然也要“反水”了。CEO奧特曼有一個更加野心勃勃的計劃——他正與包括阿聯酋政府在內的中東財團談判,目標是籌集5萬億-7萬億美元資金,在未來幾年內建造數十家芯片制造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去年全球芯片銷售額也僅為5270億美元。
奧特曼推動這筆龐大投資的背后原因,在于他長期關注AI芯片的供需問題,曾表示AI芯片的限制阻礙了OpenAI發展,經常抱怨沒有足夠的GPU來支持OpenAI探索AGI,也抱怨過英偉達芯片的成本問題。
在最近舉行的世界政府峰會上,黃仁勛專門回應此事,他并不看好奧特曼的宏偉計劃,甚至還打趣道,7萬億美元“顯然可以買下所有GPU。”
雖然看似輕松,但黃仁勛也并未歇著,英偉達悄然間化身為最猛VC。據英偉達官方介紹,該公司通過三種方式投資生態系統,以推動加速計算帶來的變革。首先是通過企業發展部門投資;其次是通過風險投資部門NVentures,由曾擔任軟銀投資專家的Siddeek領導;最后是通過英偉達初創加速計劃為初創公司提供支持,并幫助與風投對接。
數據顯示,英偉達去年投資了大約30多家初創公司,數量比前一年翻了兩番,共計參與了38輪融資,融資總價值超過50億美元。另據財報披露,截至2024年1月,英偉達對初創公司的投資估值達約15.5億美元,遠高于前一年的3億美元。
這恰是一抹縮影。我們將目光拉回至國內,盡管今年一級市場格外冷清,但AI大模型融資卻轟轟烈烈,動輒數億元的大額融資比比皆是,催生了一批批AI獨角獸——智譜AI、月之暗面、MiniMax、百川智能、零一萬物……中國大模型五虎悄然崛起。
放在人類歷史長河里,AI無疑是最激動人心的賽道,沒人愿意錯過這場科技盛宴,大家前赴后繼踏上這場漫長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