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刀財經 朱末
吃還是不吃狗肉,這是一個全世界都爭論不休的話題。
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具有集約化肉狗養殖農場的國家,韓國尤其如此。一方面,它有著悠久的狗肉食用傳統和龐大的消費群體,但同時,這個國家的年輕人飼養狗寵物的比例,也遠高于其他國家。
據狗養殖協會稱,韓國目前大約有3000~4000家養狗場,每年被屠宰的狗數量約為70萬到100萬。而根據數據公司Statista的統計,2022年韓國的寵物狗約為545萬只,按此計算,每五到八只狗成為家庭伴侶陪伴在人們身邊的同時,就有一只狗被吃掉。
這種情況下,食狗者與養寵者之間的撕裂是難以彌合的。愛狗人士將狗視為伙伴、家庭成員,而狗肉從業者、狗肉愛好者則認為,吃狗肉既是個人權利,也是飲食自由。
難以調和的矛盾,在近期終于有了結果。今年1月9日,韓國國會以208票贊同、0票反對的壓倒性優勢,通過了法案《關于禁止以食用為目的飼養、宰殺和流通犬只的特別法》(草案),禁止韓國國民以食用為目的飼養、增殖、宰殺犬只的行為,以及流通、販賣犬只和狗肉加工食品的行為。
這項草案規定,以食用為目的宰殺犬只將被處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0萬韓元(約2.28萬美金)以下罰金。另外,飼養、增殖、流通的將被處以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2000萬韓元以下罰金,該處罰條款將有3年過渡期,從2027年開始全面生效。
這意味著,韓國要徹底廢除吃狗肉了。百年食俗一朝改,從吃狗大國到全面立法禁售狗肉,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韓國又是如何做到的?
一切還要從頭說起。
01、世界第一消費國,韓國人為何愛吃狗肉?
一個不為大眾熟知的真相是,韓國自古以來就是吃狗大國。
據一些學者研究的觀點來看,韓國吃狗肉的習慣可以追溯到朝鮮三國時代,依據來源于被列為世界遺產的黃海南道高句麗古墓群,其中一幅墓葬筆畫描繪了一只被屠宰的狗。而有關狗肉飲食的文字記載可見于十九世紀中葉記錄朝鮮風俗的《東國歲時記》,當中提及狗肉食品,還引用了司馬遷《史記》中“初伏以狗御蠱”的內容。
說起來,中國也有吃狗肉的習俗,我國吃狗肉最早的記載是在商朝,雖然朝代不斷更替,但吃狗肉的民俗還是占有一席之地,直到隋朝時的農業生產力大大提升,狗肉作為一種相對低級的肉食,漸漸被擯棄了。但這一習慣卻被朝鮮半島延續了下來,并不斷“發揚光大”,在整個東亞地區,也只有韓國將狗肉作為正式的食物。
背后的原因并不復雜。一來,朝鮮半島在歷史上兵戎不斷,每當外敵入侵時,百姓平時豢養的牛、豬、雞要么被敵人擄走,要么被流民分奪,唯一可以吃的只剩下狗肉。即便遇到戰亂間歇的和平期,牛作為生產工具還要耕田,豬則要在節慶和祭祀時派上用場,綜合下來,還是狗比較符合經濟成本且是易于取得的肉類。
二來,朝鮮半島氣候寒冷,而狗肉素有大補養身的說法,每當進入春夏潮濕季節,韓國人就開始進食狗肉,將其視為祛除風濕、增強體質的一種食療方法,韓國人不僅愛喝狗肉湯,吃蒸狗肉時還會配辣白菜。
最重要的是,朝鮮半島多山丘少平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農業和畜牧業的大規模發展。由于土地貧瘠,農產品供應有限,使得蛋白質的補充變得異常困難,狗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其他畜類肉食的匱乏,滿足口腹之欲,還能補充營養。
所以,在韓國人看來,吃狗肉既是傳統,也是傳承。那么,韓國人有多愛吃狗肉呢?韓國的狗肉市場特別龐大,鼎盛時期,韓國曾經有三條著名的狗肉街,分別為京畿道城南市牡丹市場、釜山龜浦市場、大邱市七星市場,每條街上,都有十多家狗肉店。
由于狗肉需求量太大,韓國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成為唯一一個將狗肉貿易集約化的國家,形成了一套特殊的狗肉產業鏈。到1998年,韓國的狗肉餐館已經超過2萬家,狗肉湯館一度隨處可見。
還有數據顯示,韓國每年要吃掉250萬只狗,要知道,韓國人口也不過5000萬,也就是每年平均20個人吃一條狗,人均數字比例真的是非常驚人了,韓國算得上是世界第一的狗肉消費國。
但這依舊無法滿足韓國人對狗肉巨大的需求,每年韓國還要從國外進口狗肉,足見韓國人對狗肉的喜愛程度,雖然不像泡菜那樣頓頓離不了,但也是少不了的口腹之欲。
既然如此,為什么韓國還要禁止吃狗肉呢?
02、狗肉問題引發爭端,內外夾擊下不斷讓步
事實上,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韓國的狗肉問題就頻頻被推到聚光燈之下。
1984年,韓國政府曾頒布《防止宰殺及食用狗肉綜合對策》,不過該整頓方案并未強制國民禁止食用狗肉,而是要求開在繁華鬧市區與路邊的狗肉攤必須遷移,遠離公眾視線,尚且可以視為一項市容整頓政策。
2002年日韓世界杯,國際社會掀起又一輪質疑韓國人吃狗肉的怒潮。不少美國明星、動保組織成員身穿印有“別吃狗肉”標語的短袖,懷里抱著狗狗標本,來到韓國駐美洛杉磯總領事館前,抗議韓國人吃狗肉,最后甚至連國際足聯都致函韓國要求采取行動取締狗肉。
繼國際足聯發難后,世界媒體紛紛參與論戰,其中不乏美聯社、法新社、BBC等知名媒體均對韓國的“狗肉文化”進行了抨擊。在這期間,許多狗肉店被迫關門,或遷離主要街道。
潛移默化下,韓國國內也形成了一大批動保人群,他們時不時走上街頭抗議、施壓,讓韓國政府頭疼不已。2006年7月20日,有國民在光華門發起抗議“補身湯”的示威活動,后來,原計劃于2011年7月1日在京畿道城南市牡丹市場舉辦的一場“狗肉節”也由于被抵制而取消。
2018年,韓國舉辦平昌冬奧運,為了防止“舊事重演”,韓國關閉了本國最大的狗肉市場。賽事舉辦地江原道及平昌郡政府鼓勵售賣補身湯的狗肉店撤換廣告牌、改換菜單,并對符合條件的商家提供最高2000萬韓元(約合10.9萬元人民幣)的補助。
即便如此,各方面的壓力依然存在。美國滑雪名將格斯肯沃西來韓國參加冬奧運后,雖然一塊獎牌沒拿到,但是卻去狗場參與解救狗的行動,還留言稱:“這是我去過最傷心的地方。”
由于吃狗肉的國際聲討實在太過于負面,2019年,首爾當時的市長樸元淳一聲令下,首爾11家屠狗場全部被關閉,有了首爾帶頭,釜山市長也正式關閉了大型古浦狗肉交易市場。
隨著一系列輿論導向的發展,不吃狗肉在韓國年輕人當中演變成了“共識”。有調查顯示,韓國年輕人中,只有20%的人吃過狗肉,如果有年輕人被懷疑出入“養生館”,大多會矢口否認。
隨著抵制狗肉的行為愈演愈烈,“內外夾擊”下,相關的立法開始推上日程。
03、全面立法禁售狗肉,“狗肉文化”終成歷史
韓國取締狗肉交易的結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徐徐圖之的過程。
首先是對民眾的心智教育和引導。“給動物的最后機會”(LCA)和“動物解放浪潮”(ALW)曾在2020年~2022年對京畿道城南莫蘭市場的狗肉市場進行過臥底調查,拍下了狗肉的生產過程。
畫面中,狗的飼養環境以及屠宰環境都十分惡劣。韓國《食品衛生法》禁止在不衛生的條件下生產視頻,但調查人員發現,狗肉加工區不僅受到了尸體、骨頭、血液和狗毛的污染,狗吃的食物里還混入了牲畜的糞便,一些感染犬瘟和皮膚病的狗也沒有得到治療,而是直接流向了市場,養殖、衛生檢疫和流通等環節極不規范。
從動物保護的角度出發,調查視頻揭露的真相則更加觸目驚心。幾百條狗擠在狹小逼仄的籠子里,在交易過程中被依次“打包”送上卡車,運往拍賣行,在被屠宰前,大多還要經受反復的電擊、毆打和絞殺。該組織還發現,正常壽命為15年至18年的食用狗,公狗在1歲時便會被送上餐桌,母狗會在生完狗崽后被殺掉。
隨著韓國愛寵人士的增加、動物保護意識的上升,“吃狗肉”逐漸成為韓國社會的敏感話題。尼爾森去年10月的民意調查顯示,87.5%的韓國人不吃狗肉,56%的人支持“狗肉禁令”(2017年這一數據還不到35%)。
其次,為了讓狗肉交易徹底離開韓國,韓國的兩任總統也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1年,時任韓國總統的文在寅在與總理會面時,提出了在韓國禁止食用狗肉的可能性。
2022年,現任總統尹錫悅上任,在妻子金建熙的支持下,繼續推動禁止出售狗肉的政令,于當年4月全面修訂的《動物保護法》中禁止“屠宰食用狗的行為”。同時,韓國還成立了一個由農民和動物權益活動家組成的政府—民間特別工作組,商討取締肉狗的具體措施。
進入2023年,韓國政府有關“禁食貓狗”的會議增多。5月末,首爾市議會議員金志香提出提出《禁止吃狗貓條例》,在政府層面解決首爾市吃狗肉問題。該提案得到首爾市議會超三分之一的議員同意。
毫無疑問,這對狗肉貿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這一年里,以韓國狗肉協會為代表的狗肉從業者也舉行了多次抗議,2023年11月,相關法案還在討論中時,韓國的狗肉從業人員來到總統府門前抗議,雙方氣氛劍拔弩張。
盡管如此,政府推進的決心依然堅決,靴子還是落了地。在三年過渡期內,政府會幫助狗肉商和餐廳老板尋找新的就業方向和收入來源,也會對相關從業者給予補償,具體金額仍在協商之中。
人類文明的重大爭議,都不是靠辯論來結束終端的,最終還是在社會發展和人類迭代中去消弭沖突,“狗肉文化”退出韓國的歷史舞臺,是大勢所趨下的必然結果。
參考資料:
1.南風窗《狗肉大國,年輕人反了》
2.地球知識局《韓國,不讓吃狗肉了!》
3.正解局《韓國一年吃掉200萬條狗,卻要禁止吃狗肉:不是愛動物,而是討好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