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傳動軸異響不算什么,寶馬更大的危機是錯失新能源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傳動軸異響不算什么,寶馬更大的危機是錯失新能源

寶馬,你知道“大意失荊州”嗎?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范劍磊

文|鋒出行

3月15日這天上午,有汽車KOL在網(wǎng)上爆料當晚會有汽車品牌出現(xiàn),而誰都沒想到今年亮相3·15晚會的品牌是寶馬,至于被投訴問題也頗為離譜:傳動軸出現(xiàn)異響,售后給出的答復無法讓人滿意。

具體來說,據(jù)央視報道,多位寶馬車主反映自己購買的530Li車型存在明顯的傳動軸異響問題,而該問題也得到了品牌方和4S店的確認,只不過他們的解決方案是維修或更換傳動軸,但大多數(shù)車主想要的解決方案是退車或者換車。

正是因為售后解決方案和消費者的預期相去甚遠,該問題持續(xù)發(fā)酵,最終成為3·15晚會上的典型案例。據(jù)小通了解,有關寶馬530Li傳動軸異響的問題最早在2023年8月就已經有報道,半年過去問題依然無法解決,可見雙方的分歧非常巨大。

央視曝光后,3月15日晚寶馬作出回應,主要強調兩點:1.傳動軸異響為真,但不影響行駛安全;2.會通過維修解決且承擔所有費用。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寶馬的回應頗有些云淡風輕,個別消費者想要退車、換車的訴求依然得不到滿足,讓人感到“難以評價”。

暫且將傳動軸異響一事放到一邊,寶馬回應的態(tài)度總讓我聯(lián)想起他們對待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態(tài)度,似乎也是這樣云淡風輕。

事情就是這樣奇怪,電氣化進程落后于潮流的品牌表現(xiàn)得云淡風輕,但那些力爭上游的品牌,比如中國的新勢力對待電氣化的態(tài)度卻是嚴陣以待。而從結果來看,無論是產品、銷量還是技術儲備,以寶馬為代表的“BBA”豪華品牌在新能源時代幾乎毫無影響力,眼看就要掉隊。

有果必有因,寶馬新能源掉隊的因,要從哪里開始說起?

沒那么壞,也沒那么好

按照“印象流”的說法,寶馬的新能源布局的確明顯落后,而關鍵還是要看和誰比,如果將對比的對象換成“BBA”的話,寶馬的新能源進展還是值得說道的。

要論全球電動車的交付量增長速度,奧迪其實是BBA中墊底的那位,2023年的增長率為51%,奔馳味61%,寶馬表現(xiàn)最好,高達74%。

在國內,寶馬新能源車的表現(xiàn)也還不錯,2023年純電動車交付量接近10萬臺,增長幅度達到118%。這個成績如果放在新勢力的榜單中,大概可以排到問界(9.4萬臺)和極氪(11.8萬臺)之間。

當然,能夠錄得如此高的增長速度,根本原因還是基數(shù)太小。寶馬2023年共售出37.6萬輛純電動車,作為對比純電老大哥特斯拉的年度成績單是181萬量,寶馬差了數(shù)個數(shù)量級。

“沒那么壞,也沒那么好”,這句話既可以用在寶馬的新能源車銷量成績上,也可以用在產品上。

說起新能源產品布局,尤其是純電車型,寶馬的動作一直比較積極。無論是SUV還是轎車車型寶馬均有新能源布局,除了上了年歲的插混車型外,重新打造的純電車型會更有看點。

根據(jù)寶馬中國官網(wǎng),目前國內開售的純電動車(i系列)共有7款,轎車車型可選i3、i4、i5、i7,而SUV車型則有iX、iX1和iX3可選,能夠和傳統(tǒng)的燃油車序列對應,價位段覆蓋也更加完整。

能夠給消費者相對豐富的選擇是寶馬新能源車(純電動車)銷量表現(xiàn)還算不錯的其中一個原因,至于另一個原因可能有些尷尬:寶馬的純電動車更擅長“打骨折”。

其中的代表車型自然是寶馬i3,這款和寶馬3系同級的C級車在一連串的優(yōu)惠后落地價來到23~25萬元,看齊二線豪華品牌燃油車,也是BBA三個品牌所有C級轎車中的落地價最低的那款。

大幅度降價背后自然是競爭力不足,體現(xiàn)在寶馬i3上最大的問題莫過于配置實在太寒酸。在寶馬i3上大多數(shù)配置都要選裝,入門款型號eDrive35L選裝防眩目后視鏡要4500元、主動巡航系統(tǒng)5900元、座椅加熱3500元、HUD 10000元……

除了配置低之外,車子本身的電氣化能力也不足,智能座艙概念基本不存在,真實續(xù)航基本只有300公里出頭。再加上不快的充電速度、落后的整車電壓平臺,寶馬i3的競爭力相當乏善可陳。

在我看來,如果寶馬i3掛的不是寶馬的Logo,賣到23萬就這樣的配置可能也不會有人留意;但哪怕它是一輛寶馬,也依然要折扣10萬元才能換來銷量,可謂是“以價換量”的極致代表。

不難看出,寶馬i3其實是寶馬新能源產品的縮影——產品力嚴重不足甚至落后于時代。

沒那么晚,也沒那么早

“電動不徹底,就是徹底不電動。”看來德國人的確沒聽說過這句在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中有一定知名度的觀點,所以才會在推動電動化的過程中顯得猶豫不決。

要論資歷寶馬是世界上最早一批研究新能源車的車企之一,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972年。不過大家更熟悉的應該還是2013年推出的i3(老款)和i8,其中寶馬i8以科幻風設計風靡院線,是大多數(shù)人對“純電跑車”的啟蒙之作。

2013款寶馬i3則搭載了碳纖維等“黑科技”,可視為微型電動車的鼻祖,當然售價上就不是一個水準了。

只可惜后面的故事我們也知道了,真正定義現(xiàn)代純電動車的企業(yè)是特斯拉。

2013到2023這十年里,寶馬在新能源領域基本沒有建樹,主要的產品也是以“油改電”的插混車型為主。真正確立下一階段的新能源戰(zhàn)略已經是2023年的事情,去年寶馬宣布要在2030年售出700萬臺新能源車(包含混動和純電動車型),且在慕尼黑車展上展出了新一代純電動概念車BMW Vision Neue Klasse,戰(zhàn)略和想法都很清晰,只是基于概念車打造的全新電動車,還要到2025年才能亮相。

BMW Vision Neue Klasse這款概念車有一定的意義,因為它采用了寶馬全新研發(fā)的純電架構,該架構的電池包裝載范圍覆蓋75kWh到150kWh,支持800V電池組和最高270kW的充電功率。

這意味著,基于該架構打造的車型即使在2025年面世,核心參數(shù)也不會比主流的純電動車落后太多。根據(jù)外媒報道,首款基于全新架構打造的純電動車型將取代現(xiàn)在的寶馬iX3,然后第二款車型則是i3的換代產品。試想一下,全新架構用在“甜點級”的產品線上,沒準真的能讓寶馬的主流純電動車有更強的吸引力,至少不會鬧出寶馬i3上那樣的笑話了。

當然,打造一個可靠的純電動架構只是第一步,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水平的純電架構在中國市場并不罕見,甚至基于這些架構打造的車輛,已經滿大街地跑。擺在寶馬面前需要補課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智能座艙、智能交互等等。只是悲觀地說,在這些智能化能力上寶馬除了借鑒大眾集團和中國車企合作,似乎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而智能駕駛就值得單獨談談,因為寶馬走的路線和中國車企不一樣,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L3級自動駕駛上。寶馬已經在德國取得L3上路許可,也在上海拿到了測試牌照,難道這會成為寶馬智駕反超的契機?值得期待。

沒那么弱,也沒那么強

去年年底寶馬宣布,為了提升補能體驗,要破天荒地和奔馳合作共建充電站。規(guī)格很美好,最大充電功率可達600kW;數(shù)量也很驚人,到2026年底建成1000座、提供7000支充電槍。見到這些布局,你很難說寶馬沒想過用心做好新能源車。

實際上這就是寶馬現(xiàn)階段在新能源布局上的情況,看紙面的表現(xiàn)沒那么弱,但一研究就讓人覺得沒那么強。

歸根到底,在與中國汽車品牌的較勁中寶馬依然能夠靠燃油車占得優(yōu)勢,2023年總銷量為驚人的84萬輛,甚至要比2022年微微上漲4.2%,是豪華品牌的銷量一哥。在這樣的成績支撐下,寶馬顯然不太能感受到生存壓力,“藍天白云標”在中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號召力依舊,推動新能源轉型自然就不那么迫切了。

從產品競爭的角度來看,寶馬面向的市場基本在20萬元以上,而且隨著價格的提升用戶粘性越來越強,新能源車和純電動車在高端市場中號召力不如燃油車,相信這也是寶馬對待新能源轉型相對漫不經心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寶馬CEO奧利弗?齊普斯也公開表示,寶馬不會悉數(shù)押注純電動力,認為燃油車依然有市場需求,而未來甚至氫能源等也是未來方向。所以說寶馬對待純電動車的態(tài)度沒有中國品牌那么激進,多少也是有高層意志的影響,至于“船大難掉頭”“內部盤根錯節(jié)、利益復雜”等理由,更是老生常談。

長遠地說,寶馬必須在純電動車上有所建樹,至少他們需要為了中國市場而重點布局。從整個新能源的滲透率來看,中國市場中新能源車超過燃油車只是時間問題,且很有機會在短期內發(fā)生,再加上消費者對智能化的重視,純電動車會是車企在市場競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產品。

最后我覺得,寶馬的德國高管還是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下中國的一些歷史典故,和“前車之鑒”這句老話。無論是針對3·15晚會的回應還是應對新能源競爭的態(tài)度,如果寶馬一直不重視,很可能會自食其果。

要知道,當初不可一世的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隕落也只是一兩個季度的事情。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寶馬

6k
  • 本鋼與華晨寶馬創(chuàng)新工作室聯(lián)盟揭牌成立
  • AI大模型將“上車”,寶馬與阿里達成戰(zhàn)略合作,智能車ETF泰康(159720)盤中大幅溢價,近1月新增份額居同類產品第一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傳動軸異響不算什么,寶馬更大的危機是錯失新能源

寶馬,你知道“大意失荊州”嗎?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范劍磊

文|鋒出行

3月15日這天上午,有汽車KOL在網(wǎng)上爆料當晚會有汽車品牌出現(xiàn),而誰都沒想到今年亮相3·15晚會的品牌是寶馬,至于被投訴問題也頗為離譜:傳動軸出現(xiàn)異響,售后給出的答復無法讓人滿意。

具體來說,據(jù)央視報道,多位寶馬車主反映自己購買的530Li車型存在明顯的傳動軸異響問題,而該問題也得到了品牌方和4S店的確認,只不過他們的解決方案是維修或更換傳動軸,但大多數(shù)車主想要的解決方案是退車或者換車。

正是因為售后解決方案和消費者的預期相去甚遠,該問題持續(xù)發(fā)酵,最終成為3·15晚會上的典型案例。據(jù)小通了解,有關寶馬530Li傳動軸異響的問題最早在2023年8月就已經有報道,半年過去問題依然無法解決,可見雙方的分歧非常巨大。

央視曝光后,3月15日晚寶馬作出回應,主要強調兩點:1.傳動軸異響為真,但不影響行駛安全;2.會通過維修解決且承擔所有費用。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寶馬的回應頗有些云淡風輕,個別消費者想要退車、換車的訴求依然得不到滿足,讓人感到“難以評價”。

暫且將傳動軸異響一事放到一邊,寶馬回應的態(tài)度總讓我聯(lián)想起他們對待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態(tài)度,似乎也是這樣云淡風輕。

事情就是這樣奇怪,電氣化進程落后于潮流的品牌表現(xiàn)得云淡風輕,但那些力爭上游的品牌,比如中國的新勢力對待電氣化的態(tài)度卻是嚴陣以待。而從結果來看,無論是產品、銷量還是技術儲備,以寶馬為代表的“BBA”豪華品牌在新能源時代幾乎毫無影響力,眼看就要掉隊。

有果必有因,寶馬新能源掉隊的因,要從哪里開始說起?

沒那么壞,也沒那么好

按照“印象流”的說法,寶馬的新能源布局的確明顯落后,而關鍵還是要看和誰比,如果將對比的對象換成“BBA”的話,寶馬的新能源進展還是值得說道的。

要論全球電動車的交付量增長速度,奧迪其實是BBA中墊底的那位,2023年的增長率為51%,奔馳味61%,寶馬表現(xiàn)最好,高達74%。

在國內,寶馬新能源車的表現(xiàn)也還不錯,2023年純電動車交付量接近10萬臺,增長幅度達到118%。這個成績如果放在新勢力的榜單中,大概可以排到問界(9.4萬臺)和極氪(11.8萬臺)之間。

當然,能夠錄得如此高的增長速度,根本原因還是基數(shù)太小。寶馬2023年共售出37.6萬輛純電動車,作為對比純電老大哥特斯拉的年度成績單是181萬量,寶馬差了數(shù)個數(shù)量級。

“沒那么壞,也沒那么好”,這句話既可以用在寶馬的新能源車銷量成績上,也可以用在產品上。

說起新能源產品布局,尤其是純電車型,寶馬的動作一直比較積極。無論是SUV還是轎車車型寶馬均有新能源布局,除了上了年歲的插混車型外,重新打造的純電車型會更有看點。

根據(jù)寶馬中國官網(wǎng),目前國內開售的純電動車(i系列)共有7款,轎車車型可選i3、i4、i5、i7,而SUV車型則有iX、iX1和iX3可選,能夠和傳統(tǒng)的燃油車序列對應,價位段覆蓋也更加完整。

能夠給消費者相對豐富的選擇是寶馬新能源車(純電動車)銷量表現(xiàn)還算不錯的其中一個原因,至于另一個原因可能有些尷尬:寶馬的純電動車更擅長“打骨折”。

其中的代表車型自然是寶馬i3,這款和寶馬3系同級的C級車在一連串的優(yōu)惠后落地價來到23~25萬元,看齊二線豪華品牌燃油車,也是BBA三個品牌所有C級轎車中的落地價最低的那款。

大幅度降價背后自然是競爭力不足,體現(xiàn)在寶馬i3上最大的問題莫過于配置實在太寒酸。在寶馬i3上大多數(shù)配置都要選裝,入門款型號eDrive35L選裝防眩目后視鏡要4500元、主動巡航系統(tǒng)5900元、座椅加熱3500元、HUD 10000元……

除了配置低之外,車子本身的電氣化能力也不足,智能座艙概念基本不存在,真實續(xù)航基本只有300公里出頭。再加上不快的充電速度、落后的整車電壓平臺,寶馬i3的競爭力相當乏善可陳。

在我看來,如果寶馬i3掛的不是寶馬的Logo,賣到23萬就這樣的配置可能也不會有人留意;但哪怕它是一輛寶馬,也依然要折扣10萬元才能換來銷量,可謂是“以價換量”的極致代表。

不難看出,寶馬i3其實是寶馬新能源產品的縮影——產品力嚴重不足甚至落后于時代。

沒那么晚,也沒那么早

“電動不徹底,就是徹底不電動?!笨磥淼聡说拇_沒聽說過這句在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中有一定知名度的觀點,所以才會在推動電動化的過程中顯得猶豫不決。

要論資歷寶馬是世界上最早一批研究新能源車的車企之一,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972年。不過大家更熟悉的應該還是2013年推出的i3(老款)和i8,其中寶馬i8以科幻風設計風靡院線,是大多數(shù)人對“純電跑車”的啟蒙之作。

2013款寶馬i3則搭載了碳纖維等“黑科技”,可視為微型電動車的鼻祖,當然售價上就不是一個水準了。

只可惜后面的故事我們也知道了,真正定義現(xiàn)代純電動車的企業(yè)是特斯拉。

2013到2023這十年里,寶馬在新能源領域基本沒有建樹,主要的產品也是以“油改電”的插混車型為主。真正確立下一階段的新能源戰(zhàn)略已經是2023年的事情,去年寶馬宣布要在2030年售出700萬臺新能源車(包含混動和純電動車型),且在慕尼黑車展上展出了新一代純電動概念車BMW Vision Neue Klasse,戰(zhàn)略和想法都很清晰,只是基于概念車打造的全新電動車,還要到2025年才能亮相。

BMW Vision Neue Klasse這款概念車有一定的意義,因為它采用了寶馬全新研發(fā)的純電架構,該架構的電池包裝載范圍覆蓋75kWh到150kWh,支持800V電池組和最高270kW的充電功率。

這意味著,基于該架構打造的車型即使在2025年面世,核心參數(shù)也不會比主流的純電動車落后太多。根據(jù)外媒報道,首款基于全新架構打造的純電動車型將取代現(xiàn)在的寶馬iX3,然后第二款車型則是i3的換代產品。試想一下,全新架構用在“甜點級”的產品線上,沒準真的能讓寶馬的主流純電動車有更強的吸引力,至少不會鬧出寶馬i3上那樣的笑話了。

當然,打造一個可靠的純電動架構只是第一步,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水平的純電架構在中國市場并不罕見,甚至基于這些架構打造的車輛,已經滿大街地跑。擺在寶馬面前需要補課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智能座艙、智能交互等等。只是悲觀地說,在這些智能化能力上寶馬除了借鑒大眾集團和中國車企合作,似乎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而智能駕駛就值得單獨談談,因為寶馬走的路線和中國車企不一樣,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L3級自動駕駛上。寶馬已經在德國取得L3上路許可,也在上海拿到了測試牌照,難道這會成為寶馬智駕反超的契機?值得期待。

沒那么弱,也沒那么強

去年年底寶馬宣布,為了提升補能體驗,要破天荒地和奔馳合作共建充電站。規(guī)格很美好,最大充電功率可達600kW;數(shù)量也很驚人,到2026年底建成1000座、提供7000支充電槍。見到這些布局,你很難說寶馬沒想過用心做好新能源車。

實際上這就是寶馬現(xiàn)階段在新能源布局上的情況,看紙面的表現(xiàn)沒那么弱,但一研究就讓人覺得沒那么強。

歸根到底,在與中國汽車品牌的較勁中寶馬依然能夠靠燃油車占得優(yōu)勢,2023年總銷量為驚人的84萬輛,甚至要比2022年微微上漲4.2%,是豪華品牌的銷量一哥。在這樣的成績支撐下,寶馬顯然不太能感受到生存壓力,“藍天白云標”在中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號召力依舊,推動新能源轉型自然就不那么迫切了。

從產品競爭的角度來看,寶馬面向的市場基本在20萬元以上,而且隨著價格的提升用戶粘性越來越強,新能源車和純電動車在高端市場中號召力不如燃油車,相信這也是寶馬對待新能源轉型相對漫不經心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寶馬CEO奧利弗?齊普斯也公開表示,寶馬不會悉數(shù)押注純電動力,認為燃油車依然有市場需求,而未來甚至氫能源等也是未來方向。所以說寶馬對待純電動車的態(tài)度沒有中國品牌那么激進,多少也是有高層意志的影響,至于“船大難掉頭”“內部盤根錯節(jié)、利益復雜”等理由,更是老生常談。

長遠地說,寶馬必須在純電動車上有所建樹,至少他們需要為了中國市場而重點布局。從整個新能源的滲透率來看,中國市場中新能源車超過燃油車只是時間問題,且很有機會在短期內發(fā)生,再加上消費者對智能化的重視,純電動車會是車企在市場競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產品。

最后我覺得,寶馬的德國高管還是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下中國的一些歷史典故,和“前車之鑒”這句老話。無論是針對3·15晚會的回應還是應對新能源競爭的態(tài)度,如果寶馬一直不重視,很可能會自食其果。

要知道,當初不可一世的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隕落也只是一兩個季度的事情。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县| 泸州市| 长岭县| 密云县| 前郭尔| 黔南| 乌海市| 十堰市| 沙田区| 高阳县| 丹东市| 手游| 瑞昌市| 舞阳县| 加查县| 盐边县| 栖霞市| 泰兴市| 阿克苏市| 辉县市| 政和县| 固安县| 黎城县| 武隆县| 方城县| 霍山县| 屏边| 江西省| 保靖县| 磴口县| 太仆寺旗| 吴堡县| 新沂市| 保靖县| 堆龙德庆县| 洪雅县| 呼伦贝尔市| 蒲江县| 小金县| 六盘水市| 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