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易生活
字節跳動從游戲圈“撤退”,無疑是2023年國內互聯網行業的標志性事件之一。壯士斷腕般舍棄游戲業務的字節跳動以此為契機與騰訊罷戰,后者旗下的《王者榮耀》和《英雄聯盟》陸續登陸抖音,此前轟轟烈烈的“頭騰大戰”最終則戲劇化地收場。原以為這個故事的結局已定,但外界沒有想到的是,字節跳動的游戲業務似乎又要“重生”了。
日前有消息顯示,字節跳動游戲部門發布內部信宣布游戲業務下一階段的調整,將重新孵化游戲業務,“下一階段,游戲業務的核心是耐心地做好穩定經營,按照符合行業發展規律的方式,有使命、有愿景地保持探索”。同時,據稱字節跳動人力資源負責人華巍將作為下一階段的游戲業務負責人,管理UGC、沐瞳和朝夕光年,原游戲業務負責人嚴授將轉崗至公司財務部。
字節跳動重啟游戲業務,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去年字節跳動逐步關閉旗下游戲品牌朝夕光年時,是將其“剝離并出售”。此前有傳言稱,其爆款游戲《晶核》轉投出海游戲大廠FunPlus(趣加),深圳引力工作室的二次元戰術競技項目(S1)和江南工作室的二次元開放世界項目(J5)則已并入騰訊光子工作室群。
問題是在過去的四年間,字節跳動在游戲領域大手筆投入、累計“氪金”超過300億元人民幣,除了已經確定下家的部分之外,其目前還有VI-GAME工作室、MMC工作室、有愛互娛、沐瞳科技等一大批待售資產。其中特別是沐瞳科技,字節跳動方面當初收購時花費了40億美元,而這種體量的標的溢價賣往往很難找到買家,虧本出售又顯然不太劃算。此前高薪挖人、大手筆收購團隊、高價拿產品的結果,導致字節跳動的游戲業務盤子太大,所以也導致如今很難輕車簡從地撤出。
再加上,吸納階段字節跳動面臨的情況并非“雅達利大崩潰”,沒到必須割肉才能維持現金流的地步,因此自然也不急于將手中的游戲相關資產甩賣。但問題是,字節跳動也不能讓手中游戲團隊當“飲水機管理員”,總要發揮一下余熱。繼教育業務經歷了從開拓到關閉、再到重啟的輪回后,同為多元化投資的一部分,游戲業務顯然就不是不能照此辦理了。
字節跳動如今不放棄游戲業務,就正如當年騰訊不放棄電商一樣。畢竟市場環境并非一成不變,當年騰訊手握微信、QQ兩大社交軟件,幾乎壟斷了國內市場的流量,在“把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的指導思想下,將拍拍網、QQ網購等電商業務打包出售給京東,后面又扶持了拼多多。結果,微信視頻號如今成為了騰訊“全場的希望”,而作為希望的視頻號卻要靠做電商賺錢。所以兜兜轉轉一圈,騰訊還是要做電商。
作為流量變現的傳統項目之一,游戲的現金奶牛地位無疑是業內公認的,互聯網廠商在主營業務遇到瓶頸的情況下,將游戲作為第二增長曲線,早已成為了一個下意識地選擇,從國內的百度、阿里、字節跳動,到海外市場的Meta、Netflix莫不如此。即便如今字節跳動有了抖音電商這個流量變現渠道,但電商業務顯然是不足以將抖音的流量充分利用,因此在游戲業務上“仰臥起坐”其實也是一個無可指摘的決策。
不過朝夕光年此前已經用4年時間證明了按照傳統模式做游戲,最終的結果,就是投入產出比難以被公司接受。事實上,互聯網大廠親自下場做游戲,自移動互聯網時代以來就幾乎沒有成功的案例,收購廣州簡悅前的阿里、百度,乃至海外的谷歌、亞馬遜,結局幾乎都一樣。
而原因則是由于各公司高層期待游戲業務成功的態度,導致相關業務具體負責人將工作重心放在了“向上管理”上。再加上游戲行業特有的贏家通吃、輸家血本無歸慣例,則導致了高風險的如影隨形,進而讓業務團隊更是有了“不能犯錯”的心態。
然而“不犯錯”是游戲巨頭的特權,它們成熟的業務流程搭配規模龐大的用戶群體,使得即便是相對平庸的產品也不缺玩家買單。可對于游戲行業的新丁來說,在戰略上“不犯錯”也就意味著需要緊隨市場潮流,而沒有品牌力的新丁一旦產品平庸,后果就是做出來的游戲無人問津。
現實也確實如此,朝夕光年除了《晶核》、《航海王:熱血航線》等少數游戲外,剩下的即便是有著抖音的流量漫灌,也沒能獲得成功。
因此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字節跳動接下來的游戲業務可能不再是傳統方向,而是UGC游戲。所謂UGC游戲,指的是《Roblox》、《元夢之星》、《蛋仔派對》這類,玩家可以自由創造和分享地圖、角色、物品、劇情等游戲元素,玩家體驗的游戲內容也是由自己借助官方提供的編輯器創作出來的。上述幾款游戲的成功就已經證明了,UGC模式對于擴展游戲體驗、提高用戶參與度和留存率的作用。
UGC游戲的魅力在于可以借助玩家的力量,來實現游戲內容的自我更新迭代,減少了對于專業開發者的依賴,也降低了游戲的維護和推廣成本。而且UGC游戲特有的高趣味性、低壓力,帶來的社交粘性也已經得到了驗證。君不見,靠著《蛋仔派對》的“蛋搭子”,網易在坐擁QQ和微信兩大社交王牌的騰訊眼皮子底下,就做出了一款成功的社交產品。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UGC游戲幾乎都是當下最適合字節跳動的游戲品類。所以其重回游戲賽道,大概率就與當年提出“綠洲”計劃時的心態截然相反,不像是非常重視、反倒是可能只打算保持這個業務存在,以等待天時。要不然,可能也就不會讓業務負責人管財務,再讓人力資源負責人來管具體業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