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etaverse元宇宙 賈桂鵬
日前,蘋果停止電動車項目“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且將重點轉向人工智能的消息令業(yè)界震驚。
事實證明,蘋果發(fā)力AI的進度沒有讓人失望,3月15日,知情者透露,蘋果今年早些時候收購了加拿大的初創(chuàng)公司DarwinAI,該公司的幾十名員工都加入了蘋果的AI部門。并且,作為收購交易的一部分,任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系統(tǒng)設計工程系教授的DarwinAI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AI領域研究人士Alexander Wong加盟蘋果,擔任AI團隊的主管。
這已經不是蘋果第一次收購其他企業(yè)來擴充自身的AI力量,根據市場調查機構Stocklytics公布的最新報告,蘋果在2023年共收購了32家AI公司,在主要科技公司去年收購相關公司數量上,位居榜首。
這時候,我們不免有疑問,“有錢任性”的蘋果要依靠收購來打通自己的AI路徑嗎?收購如此多的AI公司后,蘋果在AI技術方面的未來在哪里?
發(fā)力AI,有錢任性的蘋果收購計劃不停
據了解,此次蘋果收購的DarwinAI公司,主要開發(fā)了可在制造過程中對零部件進行視覺檢測的AI技術,并為一系列行業(yè)的客戶提供服務。DarwinAI的核心技術之一是讓AI系統(tǒng)變得更小、更快,這項技術可能對蘋果有幫助,因為蘋果正專注于在設備上運行AI,而不是完全在云端運行。對于這筆收購交易的細節(jié),蘋果并沒有透露,但我們發(fā)現,DarwinAI也不是“無名之輩”,截至2022年,DarwinAI就已經籌集超過1500萬美元,該公司獲得了霍尼韋爾和Inovia Capital等風險投資公司的投資。此外,DarwinAI還與洛克希德馬丁和英特爾等公司有合作關系。
其實,收購DarwinAI只是今年蘋果加大AI投入的最新表現,蘋果早在2020年就開啟了“買買買”模式,其中,他們收購了Voysis,這是一家人工智能初創(chuàng)公司,致力于制造能夠自然幫助理解自然語言的數字語音助手,蘋果公司收購該公司的目的是改進其設備中的虛擬助手Siri。另外,他們還拿下了Curious AI、 AI Music、WaveOne等初創(chuàng)AI公司。
而且,蘋果公司正在尋求更多的收購,甚至計劃引入一家德國初創(chuàng)公司Brighter.AI來改進其新款Apple Vision Pro頭顯。
Stocklytics金融分析師Edith Reads稱,通過收購有前景的AI初創(chuàng)公司,蘋果獲得了頂級人才和核心創(chuàng)新技術。蘋果的投資策略側面凸顯了其在AI領域的關注重點,包括AI人才、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等。
元宇宙新聲認為,雖然蘋果的競爭對手似乎遙遙領先,但未來幾年,情況也許會發(fā)生變化,在科技領域,我們不能忽略蘋果的一舉一動。
蘋果當下的AI布局
此前,在蘋果年度股東大會上,庫克沒有透露蘋果的AI進展,但他曾表示,目前使用蘋果AI技術的設備包括Vision Pro(手部追蹤)和Apple Watch(心率警報)。他同時稱,每一臺使用蘋果芯片的Mac都是一臺功能異常強大的AI機器,目前市場上沒有比它更適合AI的電腦。
但對于蘋果的AI計劃,資本并沒有給出積極的反饋,在會議結束后,蘋果股價下跌了0.89%。雖然看上去,蘋果是剛剛重視起其AI業(yè)務,但事實上蘋果在AI領域已經有不少布局。
早在2017年6月,蘋果公布了CoreML框架,CoreML旨在將預先訓練的AI模型部署到蘋果設備的各種應用程序中,也許這是蘋果曾經被動參與生成式AI的最初路徑。
另外,專門在Apple芯片上用于機器學習的開源陣列框架MLX的推出代表著蘋果的態(tài)度從被動參與到主動開發(fā)的轉變。于去年12月發(fā)布的MLX專為機器學習研究人員設計,旨在有效地訓練和部署AI模型。這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公司對生成式AI的野心。
在去年橫掃全球的大型語言模型領域,蘋果也有觸及,去年7月,彭博社曾爆料,蘋果已經建立了大語言模型框架“Ajax”,并且基于Ajax創(chuàng)建了聊天機器人服務,一些工程師稱之為“蘋果GPT”。去年10月,蘋果與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開發(fā)了多模式AI模型Ferret。但似乎我們還沒有看到蘋果在大模型上的成果。
除了構建AI框架和基礎模型之外,蘋果還在與外部合作伙伴合作,推進生成式AI的開源能力。此外,蘋果還在加州、西雅圖、巴黎、北京等部門招聘大模型技術人才,顯示出其在AI領域的雄心壯志。
早在17年就開始參與到AI業(yè)務發(fā)展的蘋果,似乎在這場AI大戰(zhàn)上趕了一個“晚集”,但將全部資源投入到AI的蘋果,我們發(fā)現他的野心卻大得“令人咋舌”。
蘋果的AI野心能實現嗎?
我們看到,其他科技巨頭,如微軟、谷歌、Meta最早都是將AI大模型技術融入搜索、社交等前端業(yè)務中,并在B端向云服務領域滲透。大模型熱度不斷走高,讓這幾家公司市值一路上漲的同時,也更早地拿到AI時代的入場券,足可見AI在軟件、應用層面的重要性。
那么,蘋果也會將AI技術融入軟件和應用層面嗎?畢竟蘋果更加封閉的操作系統(tǒng)讓其在部署AI技術時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
我們看到,在去年10月突然召開新品發(fā)布會更新Mac產品線之后,就有爆料稱蘋果會將下一代Mac當作AI軟件和系統(tǒng)的消息,之所以選擇Mac作為“先頭部隊”,恐怕是考慮到芯片算力問題,蘋果M3芯片擁有競品中最高的計算速度和運行效率,可以更穩(wěn)定地處理AI任務。
除此之外,蘋果在深度融合AI大模型的iOS 18和iPadOS 18,也早已被提上日程。海通證券分析師Jeff Pu在去年年底更新的一份研報中指出,蘋果已在2023年建成了數百臺AI服務器,以提升邊緣AI處理能力,今年仍將繼續(xù)擴容。云端算力的提升,很可能是為在iOS 18中內嵌自研大模型做準備。
元宇宙新聲預測,蘋果也許會在6月舉行的全球開發(fā)者大會(WWDC)上推出一系列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具,可能包括對Siri的改進。這些新工具預計將作為iOS 18的一部分,提供更自然的對話能力和更加個性化的用戶體驗。
但事實是,蘋果的野心恐怕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蘋果的優(yōu)勢在于:它可能是唯一擁有硬件層、中間層、模型層、應用層等全棧式能力的科技公司,在自有人工智能芯片、云計算、算法和數據的多層降本增效優(yōu)化疊加下,帶來的模型系統(tǒng)優(yōu)化效果將會非常顯著。
我們認為,蘋果在AI領域有三點最大的優(yōu)勢,首先在硬件層面:蘋果在AI芯片設計研發(fā)領域和全棧工具鏈的持續(xù)投入,使得蘋果完全有能力,基于自研芯片推出推理加速方案,并且可以適配自研基座大模型;
其次是數據層,擁有數量巨大用戶基數的iOS系統(tǒng)可以給蘋果提供大量的語料與用戶行為,而且,自2011年被集成到了iPhone 4S的Siri,積累了十余年時間跨度的用戶對話數據;
最后是應用層面上,蘋果現有的iOS系統(tǒng)給用戶端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內容生成服務提供了平臺和受眾。
這也意味著,如果蘋果從上述底座大模型和自研芯片入手,軟硬件結合,同時做OpenAI和英偉達專注的兩件事,蘋果的野心可謂是“昭然若揭”。
一家公司完成OpenAI和英偉達做的事情,看似是天方夜譚,但如果這家公司是蘋果,似乎就給了我們更多遐想的空間。不過,相較于具有先發(fā)優(yōu)勢的OpenAI和“硬件霸主”的英偉達,現在才啟動的蘋果似乎在AI時代落后了不止一個身位,不知道蘋果能否憑借著更加龐大的資金鏈、巨大的用戶量和多年布局硬件的優(yōu)勢追趕上呢?似乎AI時代巨頭們的競爭已經進入到白熱化。
寫在最后
當下,在持續(xù)的AI技術軍備競賽中,蘋果正在與許多AI初創(chuàng)公司進行大規(guī)模交易,主要為了在未來發(fā)展中占據有利位置。通過收購有前景的AI初創(chuàng)公司,蘋果獲得了頂級人才和核心創(chuàng)新技術,并在關鍵的AI領域鞏固了其地位,確保在迅速變化的技術環(huán)境中保持競爭優(yōu)勢。
元宇宙新聲認為,蘋果在多年來的成功給了大家太多的幻想,但是在AI時代,一切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微軟憑借著AI市值超越蘋果、英偉達憑借硬件飛速發(fā)展,曾經名不見經傳的OpenAI成為了時代最大“黑馬”,也許我們以后要習慣蘋果不再處于“領頭羊”的位置,而All in AI的蘋果又能否“力挽狂瀾”再次“染指輝煌”,現在也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