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隨著產品超過1.1萬只、總規模超過27萬億元,公募行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此產生的消費糾紛也層出不窮。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2023年3月1日至2024年3月1日期間,關于基金方面的投訴共有130余起,其中自動扣款、存款變基金等問題最多。
自動扣款
“莫名其妙發現銀行卡扣款500塊錢,并且查不到這個錢去了哪里”。黑貓投訴后臺數據顯示,天弘基金收到31起投訴,投訴內容主要是自動扣款。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騰安基金“亂扣費”的投訴也超過了50余條。景順長城基金也收到了11起投訴,內容同樣是無故扣款。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基金自動扣款大概率是設置了基金定投,定投設置成功后,系統會按照設置的時間定時定額從銀行卡劃扣金額購買基金。
3月13日,界面新聞記者體驗發現,在支付寶、微信理財通等平臺,均有定投專區,并可以設置自動扣款。當用戶余額寶/微信零錢的金額達到最低門檻后,就會自動轉入騰安基金/余額寶。
此外,支付寶目前還推出了筆筆攢、小豬攢錢罐、52周攢錢、悄悄攢等多個功能,當用戶賬戶出現了一次消費后,系統會自動劃扣一定金額(如1.88元、5.88元、8.88元)到賬戶,進行強制儲蓄。
若投資者想要停止自動轉入,可以在支付寶的“我的”功能內,找到用戶保護中心—服務管理—免密支付/自動扣款—關閉即可。
如果消費者想要贖回此前被扣的金額,也可以直接致電基金公司的客服電話,在非交易日內暫停或終止定投,之后將基金贖回就可以。
存款變基金
“存款變基金”,也是一些消費者投訴的重點。在黑貓投訴上,一位消費者稱自己在2021年11月份在北京銀行某支行網點辦理了轉存業務,在2023年6月份想提前還房貸便辦理取款業務,卻發現自己購買的產品變成了民生加銀旗下的一款基金,并且是一只封閉期為6個月的基金,并不能及時贖回。截至今年1月20日,該基金已經出現了超1萬元的虧損。
該消費者認為,銀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違規代客理財,要求盡快兌付本息并賠付損失。目前,民生加銀基金正在處理該項投訴。

記者從法律人士處了解到,“存款變理財/保險/基金的情況并不少見,這就要求投資者在簽署協議時注意分辨,看清楚自己要存儲/購買的產品到底是哪一個類型的。此外,如果在存款的時候被員工推銷‘高收益’的產品,也一定要認清風險,要知道‘風險和收益并存’的道理。
如果確實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了上述事情,那么建議投資者向銀行投訴、向監管部門投訴舉報,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巨額贖回費
此外,還有消費者投訴稱“自己購買了十萬塊的基金,結果要贖回的時候發現要被扣超一萬塊的贖回費”,認為基金公司的要求不合理。
界面新聞記者查詢發現,按照現有的《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除了貨幣基金與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以外的開放式基金,當持有期少于7日時,將收取不低于1.5%的贖回費,上述費用一般被市場稱為“懲罰性贖回費”。
收取“懲罰性贖回費”的目的,是為了鼓勵長期持有,保護長期投資者的投資權益,遏制大額資金進出給基金收益帶來的影響,降低流動性風險。因此,喜歡做短線投資的投資者得留意,防止被收取高額的懲罰性贖回費。而對于不合常規、異常高額的費用,投資者可以向銷售渠道做進一步咨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