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博弈 王也
3月12日,李寧公司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起因是外界有爆料稱,李寧集團創始人李寧正考慮將同名運動服裝公司私有化。之后,第一財經爆料有消息人士稱,李寧考慮領導一個財團收購香港上市的李寧有限公司,李寧已與包括TPG、PAG和高瓴資本在內的多家全球和地區性私募股權公司接洽,看他們是否有興趣作為投資者加入。
消息傳開后,李寧股價大漲,港股盤中一度漲超20%,創去年11月以來新高。對此,李寧12日當日發布公告給出回應:公司股份于聯交所的價格及成交量有不尋常變動,董事會確定其并不知悉該等變動的任何原因,或為避免公司證券出現虛假市場而必須公布的任何資料。
李寧官方的表態,可以解讀為“外界爆出的私有化消息為假”,也可以理解為“至少目前李寧尚沒有私有化的打算”。
李寧有可能私有化的消息會引發股價震動,背后的邏輯在于2023年以來李寧股價的跌勢從未停止,如今已從巔峰時期的2800億港元跌到了551億,成為了去年恒生指數中表現最差成分股之一。
但如果李寧有私有化計劃,且出發點是公司的市值在港股被低估,看好公司能通過私有化提高估值,那股價自然會應聲上漲。況且,如果之后李寧從港股轉戰內地重新上市,實現估值溢價也不是沒有可能。
不過,是否私有化,以及私有化后能否提升公司在資本市場的估值都是后話,即便以上的答案都為“是”,對李寧品牌長線發展帶來的助力也非常有限。如今李寧品牌力的急速下滑,不是單純的資本運作就能解決的。
李寧的風光與衰落,可謂成也高端化敗也高端化。2018年到2021年股價一路飆漲的三年黃金期,李寧旗下高端子品牌“中國李寧”成為第一個在紐約時裝周亮相的中國運動品牌,此后李寧的股價和業績便開始在國潮風口下乘風而起,2021年,李寧公司的利潤同比增長更是超過100%。
但很快,李寧的高端化路線便后勁不足了。首先,消費降級的大環境與品牌沖刺高端市場的野望本身就是不兼容的,去年花西子的高端化成為“嘲點”背后亦有這一原因;其次,國潮風口下諸多平價國潮品牌的興起,讓中國李寧身上的“高溢價”“缺乏設計”等問題暴露得愈發明顯,而服裝行業本就缺乏壁壘與技術護城河。
與此同時,李寧品牌的大眾好感度也因兩次重大事件直線下滑,一是“新疆棉”事件中,李寧作為國貨品牌吸引了大波流量,但之后李寧迅速漲價,引發消費者不滿;二是2022年李寧在“逐夢行”主題新品發布會上推出的新款服裝引發爭議。當然,李寧品牌力的下滑主要還是源于性價比被廣泛質疑,這兩次事件不過是雪上加霜。
這邊中國李寧沖刺高端市場效果不佳,那邊原有的產品線“李寧”也受到了波及,畢竟,中國李寧作為一個延伸的產品線,削弱李寧主品牌效應的同時,自然也會連帶影響原有的“李寧”這一產品線。此外,過去幾年中國李寧在線下市場加速擴張,而“李寧”則逐漸呈邊緣化趨勢,這也使得李寧流失了大部分原本積累的客群。
對比來看,安踏沖刺高端市場的方式就聰明了許多,即收購斐樂瞄準一二線城市的中產人群,和主攻下沉市場的安踏主品牌形成強勢互補。換言之,“中國李寧”與“李寧”幾乎共享品牌力,但安踏與斐樂之間保持著安全距離,即便斐樂沖刺高端市場失敗,對安踏品牌造成的影響也可以最小化。
如今,李寧2023年全年的財報仍未披露,但從2023年第三季度營運報告來看,截至2023年9月30日,李寧銷售點(不包括李寧YOUNG)在整個平臺的零售流水按年僅錄得中個位數增長,作為對比,安踏在第三季度的零售金額呈高單位數正向增長,特步在第三季度的零售金額呈高雙位數正向增長。
2022年開始,李寧就不再在財報中提及“國潮”,這意味著品牌在高端市場的戰略收縮,但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下,中國李寧下一步走向何方仍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此外,接下來“李寧”又如何跟已經在下沉市場彎道超車的安踏、特步等品牌對壘,這都是比是否私有化更亟待李寧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