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oNews 張宇
編輯 | 楊博丞
自2022年11月OpenAI推出的AI聊天機器人ChatGPT在一夜之間火爆全球互聯網之后,AI大模型的戰爭便一發不可收拾。
目前,AI大模型已經蔓延至金融、醫療、教育、工業、游戲、法律等多個垂類領域,麥肯錫在其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經濟潛力:下一波生產力浪潮》中預測,如果將其報告中關注到的63種生成式AI應用于各行各業,將會為全球經濟帶來每年2.6萬億至4.4萬億美元的增長。此外,麥肯錫還將AI大模型定義成了下一波生產力的浪潮的代表,認為AI大模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作為與消費者關系密切的汽車與手機行業,早早便與AI大模型緊緊連接在一起,比如在汽車領域,三六零集團與哪吒汽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發布大模型產品NETA GPT,將360智腦、360搜索和360數字人等先進AI技術應用在座艙等領域,并將在4月上線并通過OTA方式推送給用戶。在此之前,蔚來、小鵬汽車、理想汽車、長城汽車、吉利汽車、奇瑞集團等均釋放了擁抱AI大模型的信號;在手機領域,華為、榮耀、小米、OPPO、vivo、三星等手機廠商均展示了主打AI功能的手機產品,爭相競逐AI大模型,其中星紀魅族最為激進,宣布“All in AI”,停止傳統智能手機新項目,全力投入明日設備AI For New Generations。
AI大模型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引擎,正在成為汽車和手機向智能化發展的關鍵動力,不難預料,隨著AI大模型浪潮奔涌而至,汽車和手機行業將進行一場全面的“智能升級”。
一、AI“上車”加速落地
汽車行業是AI大模型最重要的落地場景之一,比如將AI大模型應用于車機系統和智能座艙,實現更高智能化的人車交互,以及和自動駕駛進行深度融合,最終實現高階智能駕駛甚至是無人駕駛。
主流觀點認為,汽車電動化是新能源汽車發展進程的上半段,目前這個進程基本結束,而且取得了接近四成的市場滲透率,但真正考驗新能源汽車的是下半段智能化。
目前,AI大模型對汽車領域最直觀的影響是賦能智能座艙,進一步增強車載語音助手的交互能力與多模態理解能力。
不少車企已經展開了行動,試圖搶占先機。
2024年1月9日,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覽會(CES)正式拉開序幕。大眾汽車集團在CES 2024上宣布未來將在車機端部署Cerence Chat Pro,將ChatGPT集成到大眾語音助手的后端,并將現有的IDA語音助手引入ChatGPT人工智能技術,率先應用于ID、Tiguan、Passat和Golf系列車型中。
寶馬集團也在CES 2024上表示,選擇基于亞馬遜Alexa大語言模型(LLM,Large Language Model),打造全新一代BMW智能個人助理,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通過語音可實現人車智能化交互,為駕乘人員提供更人性化的幫助,及時解答有關車輛的疑問。與此同時,奔馳則展示了全新的MB.OS車機系統,最明顯的升級之一是其搭載的全新虛擬助理利用生成的人工智能和專有的AI大語言模型,用以提供更自然的語音反饋和對話,基于例程的詳細建議等等。
自動駕駛也是AI大模型探索的重要方向。
2月18日,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在內部信中提到,2024年要投入共計35億元,發展以智駕為核心的AI技術。按照何小鵬的說法,2024年是小鵬邁向高階智能駕駛,讓高階智駕走出國門走向全球的第一年。
此前,小鵬汽車曾和阿里聯合打造自動駕駛AI智算中心“扶搖”,用于自動駕駛模型訓練。何小鵬表示,“扶搖”是目前我國汽車行業最大的自動駕駛智算中心,為小鵬在全場景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訓練奠定了算力基礎。
除了高調發力的小鵬汽車之外,蔚來和理想汽車的“基于端到端”自動駕駛模型也將在2024年上線,比亞迪更是明確指出:“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并推出了全新的整車智能化架構“璇璣”及其AI大模型“璇璣AI大模型”。
“可以預見的是,AI大模型在新能源汽車上的部署和應用將成為眾多車企競逐的新陣地。2024年,也將成為AI汽車的元年。”一位汽車行業人士向DoNews表示。
二、手機等待新一場革命
不只是在汽車行業,2024年以來,“AI浪潮”在手機領域也愈演愈烈。
OPPO率先提出了AI手機的四大特征:AI手機首先要能夠高效地利用計算資源,以滿足AI時代下生成式AI的計算需要;同時,AI手機要能敏銳地感知真實世界,了解用戶與環境的復雜信息;AI手機還需要擁有強大的自學習能力;此外,AI手機還將具備更充沛的創作能力,為用戶提供持續的靈感與知識支持。
目前,AI大模型“登機”,在手機行業已然成為主流發展趨勢,比如vivo自研的“AI藍心大模型”已在自家中端機落地;OPPO發布了首個端側應用70億參數大語言模型手機Find X7;榮耀發布了MagicOS 8.0操作系統以及自研的70億參數端側AI大模型“魔法大模型”;星紀魅族宣布停止傳統“智能手機”新項目,全力投入明日設備AI For New Generations;蘋果CEO蒂姆?庫克也在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蘋果將在2024年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開辟新天地”
手機廠商紛紛加碼AI手機賽道,原因在于AI手機的想象空間巨大。過去數年,手機行業陷入疲軟,消費者換新需求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產品側缺乏革命性的進化。而AI手機的出現,或將成為煥發手機行業生機的機遇。
根據IDC的預測,在2024年起,新一代AI手機銷量將會大幅度增長,并帶動新一輪換機潮,2027年AI手機出貨量將達到1.5億臺,市場份額超過50%。Counterpoint Research稱,2024年AI手機出貨量初估將超過1億部、2027年預估達5.22億部,期間的平均復合年增率達83%。同時Canalys也在中國AI市場趨勢洞察報告中提到,防守市場份額并開發新的功能已經成為行業重點,而AI恰好是這一戰略轉變中的關鍵因素。
對于各大手機廠商而言,AI手機是一場關乎未來生存的關鍵之戰,也是一場輸不起的硬仗。
不過,盡管AI手機有望為手機行業帶來上行周期,但無法忽視的是,AI手機仍存在一些短板,比如數據隱私和安全問題,AI手機需要收集和處理大量用戶數據以實現其智能功能,這引發了關于數據隱私和安全的擔憂。如果手機的安全措施不到位,用戶的個人信息可能面臨泄露和濫用的風險。此外,AI技術在不斷進步,但在某些方面仍不夠成熟,尤其是一些AI手機在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方面仍存在誤差和局限性導致用戶對于AI手機普遍感知不深。
一位智能手機行業人士向DoNews表示,現階段AI手機的噱頭大于實質,AI在影像、翻譯、識別等方面的應用,并不是殺手級應用,AI手機的本質是讓手機變成一個擁有智慧的超級平臺,誰對用戶最理解,誰真正地懂產品,誰就能在競爭中保持差異化并突出重圍。
三、AI應該被限制在籠中
AI大模型誕生之時,就暗含著巨大的道德隱憂、倫理缺失、安全風險。總體來說,世界各國對于AI大模型的治理遠遠滯后于AI大模型技術的發展。
“針對AI大模型的監管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公眾利益和社會穩定。”一位人工智能行業人士向DoNews指出,“隨著AI大模型的出現并應用在汽車、手機等各個領域,隨之產生的倫理問題將成為全世界面臨的共同挑戰,促進科技向善,就迫切需要加強治理。”
早在2017年7月,國務院就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當時提出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部分領域的人工智能倫理規范和政策法規初步建立;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規、倫理規范和政策體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評估和管控能力;到2030年,建成更加完善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規、倫理規范和政策體系。
2023年7月,國家網信辦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廣電總局七部門聯合發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服務應當遵守的規定等進行了明確。
2023年10月,科技部等十部門印發的《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正式公布,并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其中要求,算法、模型和系統的設計、實現、應用等遵守公平、公正、透明、可靠、可控等原則,符合國家有關要求,倫理風險評估審核和應急處置方案合理,用戶權益保護措施全面得當等。
不只是中國,美國、意大利、西班牙、德國等均對AI大模型發展密切關注,其中歐盟對于AI大模型及數據保護尤為關注,其《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對涉及個人數據的使用和處理提出了十分嚴格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監管趨嚴并非意在制約AI大模型的發展,而是要在合規框架下可控發展,對于AI大模型而言,加強監管、凈化行業環境、驅逐不良現象可能會帶來限制,但對各行各業的長期發展卻大有裨益,如何在合規發展的前提下,盡快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并落地,已成為AI大模型的長期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