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中財經
4萬月薪招聘投資經理?一則招聘消息,將“作業幫”又拉回了大眾關注圈。而在更早之前甚至開出過更高待遇60K的誘人條件。相對的,某500強上市公司(汽車行業)在聘的投資經理也只是25-30K的待遇。

說起作業幫,大人小孩都很熟悉。這家成立于2015年的企業,最初以拍照搜題APP起家,閃亮時刻曾完成超過16億美元融資,數十家知名頭部VC/PE投資人追著投。轉型,也成了包括作業幫、新東方、好未來等在線教育玩家不得不走的一條路。
互聯網巨頭進軍創投圈搞私募股權投資并不罕見。但是當大眾都以為這些在線教育企業銷聲匿跡的時候,作業幫這則消息也是驚著一小票投資人朋友圈。
01、參照好未來,教培企業投資“大力出奇跡”
自“雙減政策”以來,教培行業便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境。大量教育機構倒閉或轉型,包括新東方、作業幫、猿輔導等都受到重創。重壓之下,教育科技行業諸多玩家都紛紛開啟戰略轉型另謀出路,新東方大跨步成功轉型直播電商,而學而思、猿輔導、作業幫等品牌則紛紛探索教育智能硬件賽道。像作業幫學習機,就成為去年雙十一的爆款產品。
說到此次作業幫“投資經理”一職的招聘。如果我們先將時間撥回到2020年,在線教育K12的最高光時刻——2020年全年資本向在線教育領域輸入了近150億美元。正是那年底,作業幫宣布完成E+輪16億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了阿里、Tiger Global、軟銀愿景基金一期、紅杉中國、方源資本等眾多頭部機構,其中老虎基金也是作業幫老朋友,曾參與2017年C輪及E輪兩輪融資。據了解,這輪融資其實在最初啟動時作業幫規劃的金額上限是10億美金,但新老股東的不斷接洽,最終交易額落在了16億美金的資金量上。而這也是作業幫短短半年內的又一輪融資,成為了其發展史上的最后一次融資。
JD描述中,作業幫戰略行研和投資部由來自BAT戰略/投資部、好未來、MBB、黑石等互聯網、教育、咨詢和投資公司的員工組成,擁有豐富的戰略與投資經驗,主要負責作業幫公司層面的戰略分析與投資工作,在深入理解教育行業、公司業務的基礎上,通過制定戰略規劃、開展投資并購的方式支持公司發展。
有面試過的候選人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戰投部的leader很不錯。有行業經驗,也有金融方面的專業能力。都很踏實。不過教育是個看長期的事情。和美國對比,中國在教育的價值觀,方法論以及供應鏈上還有很大差距。希望做教育的公司在未來10年能夠有重大突破。”
對于投資經理一職,作業幫要求具備一級市場股權投資相關經驗,有互聯網、教育行業經驗,且能獨立推動包括立項、財務模型搭建、盡職調查、投委會、交易結構設計、談判和交割等項目執行。其實,早在之前,作業幫就曾招聘過分析師實習生,要求關注國內以及海外教育行業前沿動態,研究新興教育類公司。
不過,除了此則招聘簡歷外,有關作業幫私募股權投資的其他內容或動作并未有更多詳細資料。作為參照,我們先來看看好未來。
通過天眼查查詢,好未來的投資主要依托北京好未來思創投資有限公司和北京懷知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值得注意的是,好未來最新的投資動作包括2023年國內大模型佼佼者“智譜AI”的B+++++輪、深言科技A輪、云知聲D++輪等明星企業。此外,好未來還與保利資本成立了一只產業基金——珠海融中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并投資了青云社、雪浪云、傲夢編程等一批年輕企業。
相比作業幫的隱諱,好未來在官網更是直接展示了其自身的投資策略和布局方向,主要是在提倡素質教育自主學習的大背景下,關注教育相關、互聯網、科技方面的投資機會,通過對教育、互聯網、科技多個維度的深入研究以及對交叉領域模式的獨到分析,捕捉惠及孩子學習體驗及成長動力的投資機會。
早在2015年,一篇媒體報道中CEO張邦鑫就對外講述了好未來做投資的底層邏輯與規劃。翻看資料,好未來一直以來對包括在線教育以及其他科技創新領域傾注了可觀的投資力度,比如早期1500萬美元投資果殼、1.5億人民幣投資寶寶樹、1 億元戰略領投小鵝通B輪等案例外。
學而優則創,創而優則投。于互聯網大佬或大廠而言,條條大路通羅馬。
02、大廠們瘋狂回購投資自己,互聯網戰投部還香嗎?
近年來,國內互聯網行業飛速發展,沒有戰略投資部的互聯網公司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大廠。從百度、阿里、字節、美團到學而思、好未來,互聯網大廠的戰略投資部一度是應屆畢業生們最想應聘的部門之一。
如今來看,互聯網大廠對外投資數持續兩年繼續下降。2023年,騰訊、阿里、字節全年總共對外投資83筆,同比接近減半,較2021年高點減少超八成,海外投資也都在個位數。
具體來看,去年騰訊在海外投了2家游戲公司,總部分別在美國、英國;另外投了2家醫藥公司,一家是英國手術機器人研發商,另外一家是美國醫藥供應鏈平臺。阿里投了4家海外公司都在電商領域,包括兩次追加投資 Lazada 共14.79 億美元,跟TikTok 買下 Tokopedia 的價格相當。另外3筆分別投向德國 B2B 貿易平臺 Visable、面向印尼的 B2B 平臺 WOOK、迪拜咖啡電商平臺 COFE。字節跳動出手更少,全年總共投了5家,包括年末以15億美元收購印尼電商 Tokopedia,其他幾家業務涵蓋娛樂演出、AI 修圖、云服務等。
結合另一組數據來看也十分有意思。同花順顯示,2023年一整年,騰訊共回購125次,金額近500億港元,超過其全年對外投資的370億元,且在新一年還是繼續追加,最近一次發生在1月18日,回購金額達10億港元。去年11月三季報電話會上,劉熾平曾表示,目前市場上互聯網公司的估值基本處于歷史低位,回購可能是提升股東回報更好的方式。
所以有評論直接指出:今時今日大廠們的投資策略已經從過去對外投資轉變為對自己投資。不過,相比互聯網巨頭CVC的戰略收縮,節奏放緩,字節更是“解散”戰投部,實體產業CVC們的動作卻是接連不斷,尤其體現在當時熱門的新能源和光伏領域,寧德時代、廣汽旗下CVC平臺等表現活躍。
企業戰略投資部其實是一個復合型說法,一般分為投資部和戰略部兩個部分。簡單地理解,戰略部類似于公司的咨詢部門,投資部才是PE/VC。但最終目的是要通過投資創新來讓公司擁有持續競爭力。像當年阿里收購餓了么就是戰略投資部門制定的方案。
“其實大廠的戰投部,無論是薪酬還是門檻都比投行高得多。今年進入投資行業的難度是真的大得多。更多機會可以考慮一些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產業基金等,把眼界放寬。”創投領域的資深獵頭Lily告訴記者,“40W起步,但很多大廠根本不參加校招。篩選簡歷一定是要有頂級機構經驗。”某位參加騰訊秋招的候選人表示“當時看到簽到表,碩士1/3,本科生基本都是香港Top2要么也都是具備海外留學經驗的。”KKR此前對于投后管理崗位的實習生簡歷,3個小時瀏覽完300份簡歷,平均每份簡歷被認真閱讀的時間不到40秒。
相比較,即使在PE/VC機構,投資經理也不好干。去年剛入職某PE機構的王飛就如此。
“對外說是投資經理,本質上更像投資助理。主要工作大抵就是投資總監或者合伙人找到一個項目,將一些基礎材料發過來,然后我去各種研究報告、招股書中搜集相關行業信息,也可能需要與客戶聯系索要各種內部信息,進而完成一份簡單版的立項報告。立項后,跟著總監出差去考察盡調,這中間還要完成訪談提綱的纂寫、安排出差行程、訂酒店機票、記錄與客戶的訪談內容摘要、補充問題清單或資料清單,不斷催促客戶去提供,再進行同業訪談,形成一份成熟些的盡調報告,等投資總監看過一遍,再改。投決會還要安排協調各個投委時間,過會了等協議等打款。總之,熬個一兩年才會進一步參與到關鍵投資條款的談判,比如業績對賭、大股東回購等。
這兩年一級市場慘淡,大量投資人失業被迫gap且找不到公司,之前收留VC最多的便是字節,但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經傳出整個戰投部門都沒了的消息。以前到處在外面跑,很少打卡坐班,現在都沒辦法回到大廠繼續卷了。崗位競爭不可謂不激烈。現在已經有媒體直接指出:gap過的年輕人不受職場歡迎。
03、從“賣課”到“賣貨”,教育巨頭的路究竟怎么走?
互聯網的盡頭是直播賣貨嗎?
“雙減”后供給大幅出清,學科類培訓機構已壓減九成。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12月7日,近三年全國注銷吊銷、清算停業的教育類企業數超51萬家。
轉型,也成為教培企業不得不走的一條路。最為大家熟悉和高調的莫過于俞敏洪的新方法變身為今日的東方甄選,昔日的明星老師董宇輝也成了網紅“帶貨”主播。其他同行也是紛紛效仿。像好未來,實施直播帶貨和AI,直播間命名也和“東方甄選”極其相似——“學家優品”,主播同樣由老師轉型,分享詩詞歌賦甚至彈奏樂器。
今天來看,這些企業除了直播帶貨,轉型做教育硬件,也是突圍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2023年上半年,好未來持續發布多個素質教育、科學教育產品,其中學而思學習機成功突出重圍。此番好未來業績大增,也與這款學習機有明顯關系——截至發稿前,抖音學而思電子教育旗艦店中,平板學習機系列的銷量達到15萬。
作業幫硬件業務的探索始于2017年,2021年公司決定全面轉型。依托“教育+科技”雙引擎戰略,作業幫先后研發學習機、學習筆、AI學習桌、學習打印機、電子單詞卡、智能輔導機、兒童護眼儀等多個智能化學校明星產品。
2023年618期間,作業幫智能學習硬件整體銷售額同比增長141%,其中電商平臺同比增長97%,直播渠道同比增長23倍。去年2月,作業幫宣布其首家開創的AI學習桌推出4個月內躋身天貓書桌單品GMV前四,并發布新款AI學習桌產品。經過4個月探索,作業幫宣布將加大投入,正式進軍書桌市場。
硬件行業對于大型K12教育企業來說絕對是轉型良機,大品牌有能力研發硬件,而以硬件方式進入家庭教育場景后,再拓展到軟件服務上,巧妙地將“賣課”變為“賣硬件”。這條路上已有成功的先行者。某教育品牌的其教育產品服務毛利率高達54.25%,遠高于信息工程、開放平臺的毛利率。
不管怎么說,“雙減政策”的出臺,都讓昔日的教育培訓機構舉步維艱,即使規模較大和規模較小的學校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產業陷入寒冬。今年2月,教育部下發的關于“課外輔導”的通知,似乎讓所有教育機構又看到了一絲曙光。通知的出臺,既是對培訓機構的放松,也是對培訓機構的監管。
如今這些教育企業似乎并沒有想象般落寞,有些人在暗處獨自成長踽踽獨行,學而優則創,創而優則投。當這些企業做出了資本決定,這便是一個長期增長戰略,通過不斷切入新的賽道,擴張新的版圖,成就一個新的商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