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oNews 文林
編輯 | 楊博丞
不久前,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底撈”)在創立30周年之際,發布公告稱將推行海底撈餐廳的加盟特許經營模式,以多元經營模式進一步推動餐廳網絡的擴張步伐。為此,海底撈還成立了加盟事業部,以制定加盟特許經營相關模式細節及商務合作流程。
盡管近幾年開放加盟的餐飲企業并不少見,但作為火鍋行業的龍頭品牌,海底撈的體量和影響力更大,牽涉更廣,其重管理、重服務的模式也為加盟這一選項增添了難度系數。
一、海底撈想“開”了?
從1994年創立至今,在網上有關海底撈的故事有很多。憑借著極致的服務和充滿傳奇色彩的品牌故事,海底撈打造出了別具一格的形象招牌,在餐飲界,尤其是火鍋界大殺四方。而為了守住這張招牌,海底撈在加盟模式狂飆的背景下依然堅持自營,并多次表示“決不接受加盟方式,全部直營。”?????
可惜的是,這一理想化的堅持,因2021年的大規模關店整頓而產生松動。
2020年受疫情影響,餐飲行業遭受重創。在其他餐飲都捂緊錢袋、準備“過冬”時,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卻選擇了“抄底擴張”。據統計,2020年海底撈新開門店544家,超過了前兩年的新開店之和,這還是沒算上在當年簽約而延后到2021年上半年開業的286家。
然而,在消費疲弱影響和內部效率弱化的雙重影響下,快速增店并未給海里撈帶來規模優勢,海底撈凈利潤下降超過8成,各地門店管理、服務、品質等問題頻出。
2021年11月,時任副首席執行官兼首席運營官楊利娟發起“啄木鳥”計劃:關停低效門店+更謹慎開店,以及實操上對職能部門的強化與重建。該計劃關停300家左右經營未達預期門店,最終到2022年6月,一共實際關停302家。據海底撈2021年的年度報告顯示,2021年海底撈凈虧損約為41.63億元,幾乎與海底撈前三年利潤總和持平。
自此,創始人張勇退居二線,徒弟楊利娟正式掌權,海底撈進入了轉攻為守的2.0時代。
到了2022年9月,海底撈又開啟了一個“硬骨頭計劃”:重開過往關停的若干餐廳。據了解,2022年全年新開24家餐廳,48家關停餐廳恢復營業,但也有50家經營表現欠佳的餐廳被關閉。2023年則更為謹慎,海底撈全年僅新開9家門店,另有近30家“硬骨頭”門店恢復營業。
盡管海底撈尚未公布2023年全年業績,但據此前發布的正面盈利預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海底撈年度持續經營業務收入預計將不低于414.0億元,同比增長不低于33.3%;凈利潤將不低于人民幣44億元。相較于海底撈2019年度的業績(剔除特海國際業務),2023年營收及凈利潤預期分別增長不低于65.9%及71.8%,遠超疫情前的水平,創歷史新高。
可以說,海底撈在新“一把手”的帶隊下,已轉攻為守,在開店擴張上十分克制。并且,吃一塹長一智,已到而立之年的海底撈似乎也拋棄了“年少時”理想化的堅持,即便在2024年想要跑出規模效應,也不敢再賭,而是選擇曾經不屑一顧,但的確成本更低、可分擔風險的加盟模式。
二、“千萬身家”才能一起玩?
目前,海底撈并沒有公開加盟細則,例如加盟費額度、合作模式、投資回報率等。不過,在其官網開放的加盟通道,可以看到海底撈對加盟商有4點要求,包括認同海底撈企業文化,價值觀一致;具有長期與海底撈一同發展的意愿及規劃;具備多店發展的財務基礎;有地方物業資源,具備企業管理經驗。
同時,根據其加盟合作申請表的內容顯示,申請人需要填寫個人真實信息,以及告知希望加盟的省份、期望未來三年內開的店數、可投入海底撈事業的資金額度、期望回報年限、個人最近一年的收入、個人總資產、最高學歷、學校名稱、就讀時間、職業經歷、餐飲或其他商業經歷、是否有物業資源等一共十幾個問題,最后還要填一份不少于30字、不超過1000字的自述。
看起來,這份申請表單更像是一次嚴謹的招聘。而海底撈在掌握篩選主動權的情況下,其對“適度引入加盟特許經營模式”的期待,更像是尋找實力雄厚、“有助于公司實現進一步的適度擴張”的合作伙伴,而不是簡單的擴店撈錢。
例如,在“可投入海底撈事業的資金”的選項中,最低一檔為“1000萬元以下”,其次為2000萬元、5000萬元不等。可以看出,加盟海底撈的資金門檻是千萬元級別。而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市場上加盟一家火鍋店的整體資金,通常在200至300萬元的量級,海底撈的門檻相對較高。
除了資金,“是否有物業資源”也是海底撈在意的條件。要知道,一些壟斷場景的準入和物業資源,或許是品牌方不具備、而加盟商具備的特殊資源。并且,在地方上有雄厚資源的加盟商,甚至能幫助品牌方解決很多當地的問題。
綜上,可以看出海底撈為加盟商設立的門檻較高:不僅要有錢,還要有物業資源、企業管理經驗,最好在餐飲行業經驗豐富,并擁有長久發展的戰略計劃。而在這些條件中,對目前利潤和現金流都還不錯的海底撈來說,“有錢”或許都不是最具吸引力的。
如今,海底撈已經發展到1000多家門店的規模,下一步發展需要更多進入下沉市場,在資本市場也需要更多新故事。同時,歷經整頓之后的海底撈內功修煉得已更為扎實,大規模擴店的時機似已成熟。
而在餐飲下沉市場,時間窗口稍縱即逝,選址、人員招聘、運營管理如果都靠總部直營,效率低、投入大,除了開放加盟,海底撈別無選擇。并且作為既有業績硬實力又有品牌影響力的企業,海底撈在招商加盟方面也十分有說服力。
其實,從去年開始,餐飲市場開放加盟趨勢愈加明顯,不少品牌選擇開放加盟擴充市場。在經濟回暖、行業升溫、餐飲連鎖化經營不斷壯大的背景下,海底撈也加入餐飲市場“加盟潮”,實屬于順勢而為。
三、連鎖餐飲盡頭是開放加盟?
2023年,中國餐飲市場迎來復蘇。據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餐飲收入達52890億元,同比上升20.4%,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2023中國餐飲加盟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中國餐飲市場連鎖化進程已從2018年的12%提升到了2022年的19%。
除了數據顯示,“加盟”一詞在連鎖餐飲品牌的年度計劃中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 2023年12月22日,和府撈面創始人李學林在宣布未來和府撈面將正式開放加盟,并在未來三年將尋求“5000+事業合伙人”進行聯營,拓展多線市場;
- 2023年12月28日,樂凱撒披薩宣布將在2024年1月正式開放特許經營,推出單店特許經營和區域特許經營兩種模式;
- 2024年2月3日,九毛九宣布自2024年2月1日起,逐步開放旗下太二酸菜魚和山的山外面酸湯火鍋的加盟與合作業務,這標志著九毛九從以直營為主向多元經營模式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在火鍋中餐這邊陸續開放加盟時,茶飲咖啡賽道那邊早已打得火熱,“卷”到飛起:
- 喜茶承諾2024年一季度新簽約的加盟店,合作費全免;
- 茶百道實施簽約減免、點位減免、物料返點等優惠措施;
- 書亦燒仙草則推出主打0品牌費、0合作費與0服務費等加盟新政;
- 奈雪公布2024年加盟新政策,單店投資58萬元起,2024年6月30號前完成簽約的加盟店,可享受單店6萬元營銷補貼。
在直營轉加盟的路上,越來越多的頭部品牌躬身入局,并通過優化加盟政策,降低加盟門檻,吸引加盟商入局。不難想象,2024年的餐飲行業或將掀起一陣搶奪加盟商的血雨腥風。
而之所以這些年,加盟模式成為餐飲行業的主流發展方向,其背后的原因也不難理解。
首先,正如前面提到過的,在一二線城市餐飲市場逐漸成熟、飽和的背景下,加盟模式有助于連鎖餐飲品牌快速搶占下沉市場。如果靠直營擴張,不僅投入大,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很容易錯過發展的最佳窗口期。
其次,如今的餐飲市場,B端的增長潛力遠大于C端,也即供應鏈生意,比消費端有著更大的增長潛力。開放加盟模式,能快速的規模化B端生意。
以蜜雪冰城為例,據其招股書披露,公司收入主要來源于向加盟商銷售“各類制作現制飲品和現制冰淇淋所需食材、包裝材料、設備設施、營運物資等產品”,其來自向加盟商銷售商品和設備的收入,占到了總收入的98%以上。
而海底撈在火鍋生意之外,其旗下主營方便食品和底料業務的頤海國際也已獨立上市。據了解,頤海國際去年上半年營業總收入26.16億元、凈利潤3.58億元,市場前景可觀。
可以說,開放加盟,意味著餐飲品牌不僅能快速滲透下沉市場,賺加盟的錢,還能做供應鏈生意,增添多元化收入。并且,加盟店開的越快越多,品牌就賺的越快越多,這也是目前主流的餐飲品牌紛紛將加盟作為發展重點的關鍵原因。
此外,開放加盟能讓整個品牌效應、規模效應的紅利持續釋放,對企業整個營收、利潤以及股價有相應的加持。并且,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任何公司都會考慮分散風險和成本壓力,引入加盟商、聯營合伙人無疑最直接有效。
只不過,加盟雖好,但同樣面臨著巨大挑戰。例如管理難題、服務質量、食品安全等,都讓很多品牌栽過跟頭。而這些問題對于一直以服務作為差異化的海底撈來說,或許更為嚴峻。不過,這也讓人更加期待海底撈能否給出具有標桿性的解決方案,為連鎖餐飲品牌的加盟管理打開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