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韓宇航
貝恩公司近日發布《2024年全球私募股權市場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盡管2023年私募投資遭遇自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跌幅,但全球私募投資交易已開始回暖,今年起曙光初現,前景向好。
2023年,全球并購投資交易額同比下跌37%,降至4380億美元,創下2016年以來的最低點,比2021年的峰值減少60%。相較于2021年的高點,交易數量下降了35%,退出交易額更是縮水三分之二(66%)。

2023年,私募股權投資交易和退出均出現大幅下滑,投資者信心受挫,廣泛波及各大地區市場。繼2022年遭遇挑戰后,私募股權投資在2023年繼續低迷。報告指出,原因在于利率的飆升:從2022年3月到2023年7月,利率上升了525個基點,這是幾十年來最大幅度的貨幣緊縮。
行業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行業規模和復雜性大幅增加,宏觀不確定性如影隨形。而對行業而言,最為緊迫的問題仍是退出問題,從三大主流退出渠道來看:
退出市場停滯阻礙了LP(有限合伙人)的資金回流,同時導致GP(普通合伙人)被迫持有約28,000家被投公司,未出售資產總額高達3.2萬億美元。持有四年或四年以上的被投企業占總數的46%,達到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在退出交易驟減的情況下,僅去年一年,并購型退出交易就減少了44%,交易金額降至3,450億美元,而退出交易總數則減少了24%,降至1,067宗,所有地區的退出交易都呈現低迷態勢。
同樣遭受重創的還有投資機構間退出交易,即私募股權基金之間的交易。相比2022年,此類交易減少了47%,降至620億美元。
與此同時,IPO上市退出通道重現生機,從2022年的69億美元攀升至去年的118億美元,但仍然只占退出交易總額的3%。
解決退出難題卻非一日之功。貝恩指出,三大主流退出通道預計在短期內都不太可能出現強勁反彈。這將使并購基金左右為難:一方面,基金面對3.2萬億美元的未退出資產難有建樹;另一方面,加息將進一步拉高被投企業的融資成本。去年,950億美元的杠桿貸款面臨更高利率的再融資,而到2025年底,到期貸款額將增加3倍以上,高達3000億美元,令尚未完成退出的GP步履維艱。
但面對解決之法,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華區私募股權基金及兼并收購業務主席周浩表示:“要實現破局,就需要多管齊下打好組合拳。關鍵是要向LP投資者證明自己是負責任的資金受托方,制定了嚴謹冷靜的計劃有效破局。私募領域當下現金為王——業內的多數玩家應當將其視為頭等要務。”
盡管私募股權行業全面恢復面臨巨大的挑戰,但貝恩報告分析指出:私募股權投資交易正在穩步回升,目前還處于試探階段。假如未來不出現新的宏觀沖擊,再加上美聯儲暗示的小幅降息對交易的刺激效應,整體形勢將迎來轉機。
貝恩公司資深全球合伙人、亞太區私募股權基金及兼并收購業務主席楊奕琦表示:“今年的交易市場開局向好,我們對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2023年的加息幅度和速度,及由此產生的不確定性,對整個行業造成了沖擊。但行業前景依然向好。未來數月,隨著利率水平適度調整,市場的穩定性將隨之提高。加之大量干火藥蓄勢待發,我們預計GP將停止觀望。但被動等待復蘇條件成熟并非良策。”
與一級市場情況不同,報告指出,二級市場正處于一個臨界點:2023年,二級基金募資額幾乎比上一年翻番(+93%),盡管基數較小。同時,二級基金增速領跑所有資產類別。面對未來發展,貝恩報告預測:二級市場可能為私募投資釋放流動性和化解退出僵局提供了一個重要出口,未來將迎來持續大幅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