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定焦 金玙璠
編輯|魏佳
找餐廳之前,你會先看看大眾點評上的評分嗎?
大多數食客通常是盡可能選高分餐廳,覺得評分越高越值得去。可是前段時間,互聯網上刮起了一股“打卡3.5分餐館”的風潮。
這被包裝成了一種“反向選擇”,和反向旅游、趕大集、菜市場Citywalk(城市漫游)一樣,正中年輕人下懷。“蒼蠅館子”成了新的流量密碼,越來越多博主開始推薦3.5分餐廳,“年輕人報復性擠爆3.5分餐廳”的話題不出所料登上了熱搜。
于是,一些人跟風嘗試,甚至專挑3.5分餐廳,覺得這樣避免了對高分餐廳的過度期待,反而有驚喜。
然而,“跟風體驗的后果,竟然是大概率踩雷。”最近,大批年輕人開始分享3.5分餐廳的踩雷經歷。很多人這才意識到,如果真的按照這個標準選餐廳,踩雷的幾率比出現驚喜的概率大得多。
從“打卡”到“踩雷”,這股反向選餐廳的熱潮就像一陣風,很快刮過去了,不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太大影響。但從某種意義上看,這輪“3.5分”風潮,的確也留下了一些話題值得我們思考:
年輕人為什么報復性擠進3.5分餐廳,這股風是什么刮起來的?3.5分餐廳算“低分”還是“普分”餐廳?和高分餐廳的差距到底在哪兒?我們真的了解平臺的評分體系嗎?又該怎么看待一家餐廳的評分?
3.5分餐廳,就像開盲盒
互聯網從不缺熱點和流量,繼“反向旅游”、“菜市場Citywalk”出圈后,2024年開年,年輕人又把“3.5分餐廳”捧火了。
許多年輕人被博主們打出的“低分店好吃高分店難吃”等營銷性極強的標簽吸引,再加上社交平臺“議題設置”般的話題推薦,他們滿懷期待地去3.5分餐廳打卡。
一輪跟風下來,的確有些人發現了寶藏餐廳,但更多人踩雷了。
“從來沒有給過差評,但這家真的很差。被博主推薦來的,說是3.5分寶藏小館,是家鄉的味道,可肉菜是腥的,炒菜是涼的,米飯還是夾生的。”李東在大眾點評上寫下自己第一條差評。
他最近打卡了八九家3.5分餐廳,有的是看社交平臺上的博主推薦去的,有的是自己在大眾點評上盲選的。“只有兩家有驚喜,其他的全部踩坑。”
李東說自己現在嚴重懷疑很多人對3.5分餐廳的評價,“為什么他們的運氣那么好,盲選就能選到‘分不高但好吃’的,我就算提前做了功課也總是踩雷”。
同樣是3.5分餐廳,為什么評價兩級?
探店博主吳軒近期就在拍“低分寶藏餐廳”視頻,他告訴「定焦」,“的確也有讓人覺得驚喜的小店,我覺得這里面情感分占了很大一部分,包括看視頻的觀眾,也會自帶情感分”。
一部分情感分來自,蒼蠅館子、小眾餐廳天然就有“反精致”的意味,很符合現在年輕人向往的小眾獨特、返璞歸真。
在“低分寶藏餐廳”的話題之前,吳軒還拍過“Citywalk”、“趕大集”的視頻。他發現這類話題是天然的流量密碼,平臺愛推,年輕受眾愛看,拍起來還不費勁。
圖源 / 大眾點評APP截圖
互聯網平臺運營人士劉森對「定焦」分析,和反向旅游、趕大集一樣,“3.5分餐廳”話題之所以能火起來,是年輕人追求個性化、“反精致”情緒的又一次集中爆發。
去年,年輕人不愿意去網紅景點,而是去一些比較冷門的地方旅游。精致的文藝市集也沒那么受歡迎了,年輕人愛上了菜市場里的煙火氣。
現在,就連選餐廳吃飯,年輕人也不愿意“人從眾”了。吃膩了商場里連鎖餐廳的年輕人,對蒼蠅小館甚至是沒有門面的流動攤位,自帶濾鏡,在互聯網話題的帶動下,以為非高分餐廳就會有未知的驚喜。
還有一部分情感分來自于,心理預期比較低。
去一家評分不高的街頭小店,一吃味道不錯,性價比也很高,人們會覺得自己挖到寶了。但如果是在高分連鎖餐廳,吃到好吃的飯菜,會認為是理所應當,如果吃到口味一般的菜品,容易大失所望,覺得踩雷了。
近來,吳軒確實靠“低分寶藏餐廳”視頻漲了不少粉。不過,從親身體驗來說,他得出的結論是,沖3.5分餐廳,基本等于開盲盒,踩雷幾率很大,不適合所有外出就餐場景。
“網絡上對3.5分餐廳的好評基本是‘分不高但意外好吃’,口味本身就因人而異,人和人的標準不一樣。退一步說,可能有口味不錯的,但環境和服務往往很一般。對環境、服務、衛生要求比較高的,不建議嘗試。”他說道。
3.5分,真的算低分餐廳嗎?
有選擇性地被曝光,或許也是“3.5分餐廳”被捧火的原因之一。
吳軒就對「定焦」坦承,在他探店3.5分餐廳的過程中,多數都踩雷了,但大部分都沒有制成視頻放出來。因為在他看來,人們天然愛看“反預期”的內容,如果拍一期3.5分餐廳踩雷合集,大概率流量撲街,而推薦一些雖然分不高但口味很好的餐廳,有反差感,必然更有話題度。
那么,3.5分餐廳的水平到底怎么樣?
近期,「定焦」在北京隨機選擇了多家在大眾點評上顯示3.5分的餐廳,實地探訪后得出一些經驗:3.5分餐廳的口味有好有差,很難一概而論,但環境和服務往往差強人意;收錄時間較長的餐廳,比如收入5年、8年的,口味過關的概率更大一些;顧客大多是街坊或者老年人,這部分群體不太會上點評寫評價;剛收錄一兩年的餐廳,飯菜不新鮮、口味不過關的可能性更高。
也就是說,影響一家餐廳評分的因素不只是口味、環境、服務。那我們該怎么看待一家3.5分餐廳呢?3.5分被說成“低分餐廳”,到底冤不冤?
在多位餐飲從業者看來,應該為3.5分餐廳正名。
3.5分雖然被貼上了“低分”的標簽,但絕不是真的低分餐廳。有數據顯示,大眾點評上有近六成商戶的評分在3.5分到3.9分之間。換言之,3.5分是平臺上餐廳評分的普通水平,而非低分。定焦嘗試在點評平臺上寫評價,如果打到“3分”,對應的是“一般”,打到“3.5分”,對應的就是“還可以”。一家“還可以”的餐廳,怎么能算是低分餐廳呢?
圖源 / 大眾點評APP截圖
其次,同樣是3.5分,餐廳和餐廳之間也可能有很大不同。“如果一概而論,那對很多餐廳來說挺冤的。因為得到這個評分的原因不一樣。”粵菜館老板周鑫對「定焦」表示。
不同類別的餐廳評分水平不同,標準也不應該一樣。例如,如果一家小吃快餐類餐廳的評分是3.5分,是比較正常的,“小吃店環境和服務可能會影響總評分,但口味說不定還不錯。而如果一家開了很多年的連鎖正餐餐廳,評分偏離正常區間,那就要留意了,評分過低的話,踩雷的幾率很大”,周鑫說。
「定焦」瀏覽大眾點評上的評分時也發現,3.5分左右的餐廳以小吃快餐類居多,如早餐店、熟食店、簡餐店等。而正餐、休閑餐的評分往往會稍高一些。
收錄時間也會直接決定餐廳評分。“如果一家餐廳剛開業不久,初始評分就是這個水平。相反,如果剛開業,評分卻很高,那消費者才要注意。”周鑫說。
有效真實的評價數量也會影響商戶的評分。因為從平臺規則來看,商戶星級都是依據用戶評價計算得出的,如果餐廳評價的樣本不夠,自然很難得到能真實反映經營的評分。例如,很多餐廳雖是街坊鄰居都認可的老店,可評分很一般,可能就是因為做的是熟客生意,而老客不關注線上評分,更不習慣寫線上評價,商家自己也不太注重線上運營,對一些差評也不回復。當評價基數太少,評分也就無法反映餐廳的真實水平。
還有的餐廳雖然菜品口味不差,但不重視其他環節,例如,店內裝潢過于簡單、服務沒有亮點。如果餐廳的環境分、服務分較低,帶有相關內容的評價,則會影響綜合評分。
除了以上因素外,一家餐廳如果本身就不善于線上經營,在評價基數少的情況下,餐廳評分會更受個別差評的影響。這不難理解,一方面,樣本不夠時,極值容易影響最后結果;另一方面,人們寫差評的動力要遠高于寫好評。不止一位餐飲從業者提到,除非刻意引導,一般食客很少主動寫評價。
一位經營快餐店的老板對「定焦」說,“在這方面,簡餐快餐更吃虧,因為多數人吃一頓簡餐,覺得沒有記錄和評價的必要;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對餐廳很不滿意,才會在線上寫差評。”這就會讓一些寶藏小店評分不高,也就沒辦法讓更多消費者看到。
綜合探店感受和餐飲從業者的觀察,不難得出結論:首先,3.5分不能算“真低分”,從平臺規則數據、真實體驗來看,都算是“普通水平”。其中可能有被埋沒的“高分”潛力股,但如果以偏概全說“3.5分餐廳更好吃”,那肯定是種假象。
普通評分餐廳和高分餐廳,差在哪?
李東雖然只寫過一條差評,但他其實是大眾點評6級用戶。頻頻踩坑3.5分餐廳后,他覺得自己這個老用戶,有必要了解平臺上的評分是怎么來的。
在3.5分餐廳中發現寶藏小店的吳軒,也想了解平臺的評分規則,搞清楚普分餐廳和高分餐廳的差距到底在哪兒。
多個類目的餐飲老板向「定焦」表示,餐廳的星級只根據用戶評價得出,沒有什么可以操作的空間。即便餐廳和平臺有商業產品的合作,也影響不了星級評分。
寫過大眾點評的用戶應該不陌生,如果想給一家餐廳評分,需要先給一個綜合評分,再進一步給出口味分、環境分、服務分和食材分。總分和單項都是1到5星。
那一個個用戶評分是怎么影響一家餐廳的星級評分的?
站在平臺的角度考慮,為了讓評分結果客觀反映這家餐廳在該餐飲類目下的真實水平,對消費者更有參考性,不能只把用戶評級做簡單的算術平均,就得出一個最終評分。
“最終星級評分是用模型計算得出的。模型并不是將所有的評分一并處理,而是會權衡評價的真實性、質量、時間、數量等。”一位接近大眾點評的業內人士介紹。
例如,為了保證評分的真實客觀,用戶體驗后的真實評價才會納入計算;在這套模型里,包含更多真實且幫助的信息的評價,更重要;因為餐廳的口味、服務等是變化的,為了保證評分實時有效,新提交的評價權重更高;當這些因素相同時,評價數更多的餐廳有機會獲得更高星級。
劉森對「定焦」分析,高分餐廳往往有足夠的評價基數,也就是說,經過了時間和大量消費者的考驗;同時在口味、服務、環境各個方面發揮穩定,綜合評價高。
“還有一點很關鍵,如果餐廳注重線上化經營和口碑,會針對評價做出改善,評分會更高。”周鑫補充道。有不少餐廳老板對「定焦」說,面對差評,第一反應不是如何“刪除”,而是如何根據消費者意見改正。
當許多博主打出“低分店好吃高分店難吃”的標簽時,還有一種誤解是,高分餐廳是刷出來的。對于這樣的推測,不少餐飲界的“小鎮做題家”紛紛喊冤。“我們是真的給員工做了服務培訓,給餐廳更換了全新的餐具,制定了保潔標準,才讓服務和環境評價漸漸好起來的。”廣州多福美食館雖是家街邊小館子,但點評分數做到了4.3分,老板對網上“高分大多是刷的”的觀點,感到很委屈。
圖源 / 受訪者供圖
從以往報道也可以看到,評價類平臺持續在打擊違規評價、刷單。畢竟,站在平臺利益的角度出發,只有評分公正公平,消費者才會真正認可,并參與評價,商戶才會看重平臺、積極改善,三者之間才能形成正向循環。
總的來看,在這套評分體系下,綜合表現最穩定、最靠譜的餐廳,大概率能拿到更高評分。
而那些3.5分餐廳里被埋沒的潛力股也并非沒有機會逆襲。上述人士介紹,實際上,平臺有一些針對性的舉措,去幫助那些口味經得起考驗,但在互聯網評價體系中容易吃虧的低調小店。
上面提到的廣州順德菜老店多福美食館就是個例子。這家餐廳開業已經28年,收錄到大眾點評也有15年了,據老板介紹,前期評分卡在4.1分左右,一直上不去,口味分倒是一直在4.5分以上。
老板決定整改衛生、優化服務,菜式上也開始參考消費者的評價建議,終于,在今年年初,餐廳評分升到了4.7分。今年春節,餐廳還和點評筆記合作了“春節不打烊”話題活動,假期吸引了不少年輕客人和外地游客,春節期間,每天等位數量都超過100桌。
這些客人繼續寫筆記推薦,筆記又會給餐廳引流,吸引更多客人到店、寫評價……就這樣,一家曾經默默無聞的傳統老店,逆襲成了當地粵菜口味榜第一名。
在筆記引流之外,平臺針對寶藏小店的運營舉措還有很多,例如幫餐廳積累點評的“評價碼”、幫消費者高效找店的直播等。
大眾點評等評價類平臺的評價體系的價值就在于此。只有用戶基礎足夠大、評價足夠多、計算模型足夠科學,才能夠幫助大眾把公認的好餐廳挑選出來,避免開盲盒。
在多位餐飲從業者和食客的評價中,于餐廳而言,大眾點評這類平臺已經是當前相對公平公正的評價體系,對消費者來說,是挑選餐廳最有參考價值的工具。
互聯網上,迎合討好年輕人的話題一向不缺流量。大眾點評上,也從來不缺“真的好”的餐廳。
*題圖來源于大眾點評官方微博截圖。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東、吳軒、劉森、周鑫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