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港深買房“雙城記”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港深買房“雙城記”

跨境置業漸成主流,“兩地沒有很明確的定義了。”

香港中環站 拍攝:張熹瓏

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界面新聞編輯 | 謝靈寧

深圳龍華區,上午七點剛過,深圳北站人頭攢動,這個地鐵和高鐵相交的交通樞紐匯聚了眾多的上班族。黃恩要坐一站高鐵,20分鐘后抵達香港西九龍站,換乘港鐵到灣仔的辦公室,全程約80分鐘。如果搶不到高鐵票也有“Plan B”——坐地鐵四號線到福田口岸再過關。

這樣的“港深雙城記”每天都在上演。深圳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出入境人員達1.64億人次,日均達45.07萬人次,通關人數最多的是羅湖口岸和福田口岸。這其中不少是跨境上班族。晨入香港,晚歸深圳,這個群體又被稱為“潮汐人群”。

2018年9月,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深港兩地的距離拉近至14分鐘。但在此前,出入境上班已非稀奇事。香港規劃署的一項調查顯示,2017年往來香港及內地平均每日達66.67萬人次,其中居于香港人士占48%,居于內地的香港居民占17.5%,內地旅客占32.5%。

跨境上班的原因是多樣的,其中跨境置業起了決定性因素。根據中原地產統計,2019至2022年,港澳人士購置大灣區住宅成交約5212宗,金額超過160億元。最受歡迎的城市為中山、深圳及珠海。港人跨境置業已成為一種現象級消費。

黃恩2016年在深圳北站附近買了一套房子,當時每周需要往返深港3-4次,每天花在路上大約要3個小時。地域毗鄰、氛圍相近,加上頻繁的通勤,以及通關之后兩地人員密集流動,黃恩認為,“去香港感覺沒走多遠,回到深圳也不覺得離開了香港,兩地沒有很明確的定義。現在去深圳超市買大閘蟹,都是香港人幫我挑的。”

中銀香港在2023年2月發布的一項針對超過2700人的調查顯示,46%受訪者表示會考慮在大灣區置業,作為度假及退休養老的安樂窩,熱門地點包括深圳、廣州、中山等。另外,55歲或以上的受訪者有三分之二有意北上置業退休。

深圳北站附近 受訪者供圖

用時間換空間

騎10分鐘“小電驢”到深圳灣口岸,坐40分鐘的跨境巴士到港島,再步行到辦公室。盡管跨城跨境上班,陳靜的單程通勤可以控制在1小時左右,“這個距離也就是一線城市郊區到市中心,只是多了過關的步驟。”

陳靜在深圳灣口岸租了一套30平米的房子,每個月租金4000多元。此前,她住在旺角的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劏房”,是由一套房子隔出來的四個單間之一,每個月租金要5500港幣。而現在,她甚至有多余的空間在家里養兩只貍花貓。

房價差異,是港人選擇內地居住最首要也最關鍵的因素。深圳的房價在內地位于前列,但相比一河之隔的香港仍是“洼地”。

TVB買房真人秀《有樓萬事足》的開篇這樣形容道:“香港的樓價就一個字,癲。”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4平方米

作為典型的“納米之城”,香港樓房以“尺”為單位,每尺在一萬元以上,換算下來,十幾萬每平方米是常態。在市區地段,例如香港島和九龍,每平米可以達到30萬元以上。

為了改善居住環境,港人選擇“用時間換空間”,口岸、高鐵站附近的房源是其心頭好。深圳羅湖的地產代理商羅毅告訴界面新聞,羅湖口岸的租房需求有一部分由香港上班族支撐起來,“他們都會選擇羅湖、國貿、老街地鐵站附近的房源。特別是2023年通關以后,香港客戶的咨詢量明顯增加了。”

另一名接受采訪的中介則表示,在深圳買房的主要是新港人,就是港漂一代,“在香港1000萬才能買個相對比較舊的一居室,但是在福田口岸、皇崗口岸,450萬-500萬就可以買個兩房。”而反映在樓價上,深圳房價連續兩年下跌的情況下,“深圳灣、科技園、香蜜湖、福田保稅區、皇崗口岸基本上可以穿越周期,沒怎么掉。”這位姓熊的中介說。

2016年,黃恩在深圳北站附近以均價每平方6萬的價格買了一套房子,自此開始了跨境上班。他對比過,“同樣的價格,當年在香港只能買到40平的老房子,而深圳面積可以翻倍。那時候深圳還有贈送,得房率大于100%。”

此前四年,他住在香港一個30平米的兩房單位,始終未能適應狹小的居住空間,每月1.2萬港幣的租金占了工資大頭,“雖然香港小區的物業管理水平比深圳要強,交通也很便利,但空間對我來講更重要。”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家人。黃恩是一名新港人,在香港讀書后留在當地發展,從事文化傳播行業,但家人和大部分親友都在深圳,因此他認為,“選擇深圳置業幾乎是必選項”。

一小時生活圈

口岸、跨境巴士、兩地車牌,而從2018年9月起,深港兩地通勤又多了一種方式,那就是高鐵。

黃恩掏出一沓高鐵票,有10厘米之厚,這是他2018年至2020年期間通勤的記錄,那個時候香港車程必須取票。高鐵的開通讓他的通勤縮短了半小時左右,“從我家去香港,比去龍崗還快。”

往返深港的高鐵票 受訪者供圖

坐高鐵上班可以避免塞車等煩惱,但有時也要“拼手速”。“高鐵基本上在下班高峰期(尤其是周五下午)幾乎買不到票,所以經常要提前好幾天買票,或者換其他交通方式(通常成本更高)。”遇到搶不到票的情況,他一般從福田口岸過關,坐東鐵線到辦公室

事實上,2023年以來,廣深港高鐵不斷推進“地鐵化”,分別在2023年8月和2024年1月推出“靈活行”和“計次票”、“定期票”。3月5日,廣鐵集團公布,計劃3月內把“靈活行”由福田站延長至深圳北站,當日可免費改乘三次。

其他交通方式也不斷便利化。2023年7月起,“港車北上”政策落地,香港單牌機動車可經港珠澳大橋入境;同年8月,深圳推出優化陸路口岸通關的18條措施,內容涵蓋了提升旅客通關環境、通關便利、通關體驗等,并計劃在羅湖口岸實行“常旅客”計劃,將學生、商務人士、其他科技人員等特定人群備案為“常旅客”,使其通關查驗時更加便捷。

黃恩希望,“靈活性”也能在廣州東/南和深圳北區間實現,就像深圳往返廣州東的經典線路安排。由于工作的緣故,他需要在香港、深圳、廣州三地跑動,“從家里出發基本上一個多小時就能到尖沙咀或者廣州天河。有時候還能中午約朋友在深圳吃飯,下午三點到香港見客戶喝下午茶。”

得益于發達的交通、密切的經濟來往,“雙城生活”在世界范圍內的灣區已經很普遍。在東京灣區,3600萬人口通過私營鐵道、JR(日本鐵道)分散在周圍的埼玉縣、神奈川縣和千葉縣;在美國紐約灣區,曼哈頓的上班族選擇在在一河之隔的新澤西州居住;在舊金山灣區,硅谷工作人士會在灣區東岸更便宜的城市如圣華金郡置業。

進可攻、退可守

交通形成的“一小時生活圈”是通勤上班的前提。與此同時,更廣泛的市場空間,以及兩地在教育資源、文化資源、醫療資源上差距的彌合,加深了港人在深居住的可能性。

Annie經營了一家深港跨境業務公司10年,現時定居在福田。她告訴記者,“公司客戶基本是內地的,不管是人口數量還是需求,內地市場比香港大得多。定居在深圳,方便了跨境業務的往來。”她在福田買了一套100平米的房子,這個面積在香港是“豪宅級別”。

Annie的兒子在香港出生,是香港身份,也跟父母一起來到深圳定居,目前就讀于南山區一所國際學校。

以往深圳學童跨境讀書案例層出不窮,現在則出現了香港學童在深圳讀書的“反向求學”現象。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理事長、香港維港教育集團董事長鄧強光在2023年11月表示,在廣東生活和工作的香港永久居民約有53萬人,14歲以下的港籍子女占33%。

“我從小在香港生活學習,不會特別強調成績、刷題,日常有很多課外活動,包括夏令營、手工課等,所以我也希望下一代接受這樣的教育,以培養興趣為主。”Annie認為深圳的吸引力之一還在于教育選擇多,可以給孩子更多元的教育體驗。

“現在的學校是英式教育,全英文教學,同學之間也會用英語交流,作業量比較少,每天控制在半小時以內,有很多課外活動和戶外體驗課,課余時間有精力參加別的興趣班。”這對家長也有好處,“輔導的壓力小了很多。”

據京領研究院統計,截至2021年8月,深圳市國際學校數量為66所,位列全國第三,主要集中在西南方向的4個城區,南山區、福田區、寶安區、龍華區。

除了國際學校,大灣區也設置了港澳子弟班、港人子弟學校,其教學方式及課程設置與香港學校同步,以便與香港學制銜接。截至2023年底,大灣區共有9所港澳子弟學校。

黃恩也認為不存在小孩讀書的問題,在深圳“進可攻、退可守”:“小孩可以拿到受養人身份,可以去香港讀書;目前深圳也可以上港人學校。所以即便要選擇學校,也不涉及跨境的問題,只涉及在深圳上哪一類學校的問題。”

雙向跨境置業

跨境置業不僅存在于香港人中,內地居民當中也有人開始選擇到香港置業。

香港中西區匯集了眾多地產中介店鋪。2月28日以來,店鋪紛紛貼上新的宣傳語:“撤辣新時代,旺市再重來”、“辣招成歷史,樓市新開始”。當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香港樓市全面撤辣。

香港樓市全面撤辣 拍攝:張熹瓏

“撤辣”消息公布五天后,龍年第一個新盤開盤。香港地產代理商、湯姆港房主理人Tom在9點多來到新盤抽簽現場,現場人山人海、大排長龍,一度連電梯都出不了,還有人專門帶相機來拍攝這一“歷史性時刻”。Tom形容為“火爆程度堪比李嘉誠七折賣房”,一個樓盤100多套4個小時就售完了。

“看房量增加了3倍,咨詢量增加了10倍,每天的預約時間都滿了,甚至連午餐時間都要跳過。同事每人每天要帶五六戶客人看房,以前大概只有一到兩戶客人。”他告訴記者,看房的內地居民有明顯增加,目前內地居民占三到四成。

“內地人看房以市區為主,港島中西區、西九龍、啟德、何文田等地段。也有深圳客戶會選擇新界的白石角、屯門、沙田,因為回深圳方便。”Tom入行三四年,感覺到這幾年來香港買房的深圳人有明顯增加,也有來自上海、北京、杭州的客人,“主要是在香港居住了一段時間的港漂。”

除了自住,也有一部分買家用于投資。Tom分析道,香港出租回報率普遍為2%-3%,好的地段接近4%,“很多買家置換內地的一套房就可以給這邊的首付,并用租金抵貸款,壓力不算大。”

未撤辣之前,內地買家如果買1000萬的房子,最多需要給300萬稅款,而現在是30多萬,稅率跟跟香港本地居民相同。

但Tom認為,目前香港這一波搶購潮并不是內地居民造成的,主要由在當地發展的港漂和本地居民帶起來,“內地居民雖然知道撤辣消息,但是資金無法立即到位,沒有稅費問題和身份門檻后,如何把錢匯到香港,是他們面臨的最大難關。

相比之下,香港居民在大灣區置業從頂層設計上已經搶先逐步放開。2019年11月發布的“惠港16條”規定港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與當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2024年2月26日起,港澳居民跨境置業規定再松綁,用于大灣區城市購房的匯款不設上限。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均為化名)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港深買房“雙城記”

跨境置業漸成主流,“兩地沒有很明確的定義了。”

香港中環站 拍攝:張熹瓏

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界面新聞編輯 | 謝靈寧

深圳龍華區,上午七點剛過,深圳北站人頭攢動,這個地鐵和高鐵相交的交通樞紐匯聚了眾多的上班族。黃恩要坐一站高鐵,20分鐘后抵達香港西九龍站,換乘港鐵到灣仔的辦公室,全程約80分鐘。如果搶不到高鐵票也有“Plan B”——坐地鐵四號線到福田口岸再過關。

這樣的“港深雙城記”每天都在上演。深圳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出入境人員達1.64億人次,日均達45.07萬人次,通關人數最多的是羅湖口岸和福田口岸。這其中不少是跨境上班族。晨入香港,晚歸深圳,這個群體又被稱為“潮汐人群”。

2018年9月,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深港兩地的距離拉近至14分鐘。但在此前,出入境上班已非稀奇事。香港規劃署的一項調查顯示,2017年往來香港及內地平均每日達66.67萬人次,其中居于香港人士占48%,居于內地的香港居民占17.5%,內地旅客占32.5%。

跨境上班的原因是多樣的,其中跨境置業起了決定性因素。根據中原地產統計,2019至2022年,港澳人士購置大灣區住宅成交約5212宗,金額超過160億元。最受歡迎的城市為中山、深圳及珠海。港人跨境置業已成為一種現象級消費。

黃恩2016年在深圳北站附近買了一套房子,當時每周需要往返深港3-4次,每天花在路上大約要3個小時。地域毗鄰、氛圍相近,加上頻繁的通勤,以及通關之后兩地人員密集流動,黃恩認為,“去香港感覺沒走多遠,回到深圳也不覺得離開了香港,兩地沒有很明確的定義。現在去深圳超市買大閘蟹,都是香港人幫我挑的。”

中銀香港在2023年2月發布的一項針對超過2700人的調查顯示,46%受訪者表示會考慮在大灣區置業,作為度假及退休養老的安樂窩,熱門地點包括深圳、廣州、中山等。另外,55歲或以上的受訪者有三分之二有意北上置業退休。

深圳北站附近 受訪者供圖

用時間換空間

騎10分鐘“小電驢”到深圳灣口岸,坐40分鐘的跨境巴士到港島,再步行到辦公室。盡管跨城跨境上班,陳靜的單程通勤可以控制在1小時左右,“這個距離也就是一線城市郊區到市中心,只是多了過關的步驟。”

陳靜在深圳灣口岸租了一套30平米的房子,每個月租金4000多元。此前,她住在旺角的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劏房”,是由一套房子隔出來的四個單間之一,每個月租金要5500港幣。而現在,她甚至有多余的空間在家里養兩只貍花貓。

房價差異,是港人選擇內地居住最首要也最關鍵的因素。深圳的房價在內地位于前列,但相比一河之隔的香港仍是“洼地”。

TVB買房真人秀《有樓萬事足》的開篇這樣形容道:“香港的樓價就一個字,癲。”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4平方米

作為典型的“納米之城”,香港樓房以“尺”為單位,每尺在一萬元以上,換算下來,十幾萬每平方米是常態。在市區地段,例如香港島和九龍,每平米可以達到30萬元以上。

為了改善居住環境,港人選擇“用時間換空間”,口岸、高鐵站附近的房源是其心頭好。深圳羅湖的地產代理商羅毅告訴界面新聞,羅湖口岸的租房需求有一部分由香港上班族支撐起來,“他們都會選擇羅湖、國貿、老街地鐵站附近的房源。特別是2023年通關以后,香港客戶的咨詢量明顯增加了。”

另一名接受采訪的中介則表示,在深圳買房的主要是新港人,就是港漂一代,“在香港1000萬才能買個相對比較舊的一居室,但是在福田口岸、皇崗口岸,450萬-500萬就可以買個兩房。”而反映在樓價上,深圳房價連續兩年下跌的情況下,“深圳灣、科技園、香蜜湖、福田保稅區、皇崗口岸基本上可以穿越周期,沒怎么掉。”這位姓熊的中介說。

2016年,黃恩在深圳北站附近以均價每平方6萬的價格買了一套房子,自此開始了跨境上班。他對比過,“同樣的價格,當年在香港只能買到40平的老房子,而深圳面積可以翻倍。那時候深圳還有贈送,得房率大于100%。”

此前四年,他住在香港一個30平米的兩房單位,始終未能適應狹小的居住空間,每月1.2萬港幣的租金占了工資大頭,“雖然香港小區的物業管理水平比深圳要強,交通也很便利,但空間對我來講更重要。”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家人。黃恩是一名新港人,在香港讀書后留在當地發展,從事文化傳播行業,但家人和大部分親友都在深圳,因此他認為,“選擇深圳置業幾乎是必選項”。

一小時生活圈

口岸、跨境巴士、兩地車牌,而從2018年9月起,深港兩地通勤又多了一種方式,那就是高鐵。

黃恩掏出一沓高鐵票,有10厘米之厚,這是他2018年至2020年期間通勤的記錄,那個時候香港車程必須取票。高鐵的開通讓他的通勤縮短了半小時左右,“從我家去香港,比去龍崗還快。”

往返深港的高鐵票 受訪者供圖

坐高鐵上班可以避免塞車等煩惱,但有時也要“拼手速”。“高鐵基本上在下班高峰期(尤其是周五下午)幾乎買不到票,所以經常要提前好幾天買票,或者換其他交通方式(通常成本更高)。”遇到搶不到票的情況,他一般從福田口岸過關,坐東鐵線到辦公室

事實上,2023年以來,廣深港高鐵不斷推進“地鐵化”,分別在2023年8月和2024年1月推出“靈活行”和“計次票”、“定期票”。3月5日,廣鐵集團公布,計劃3月內把“靈活行”由福田站延長至深圳北站,當日可免費改乘三次。

其他交通方式也不斷便利化。2023年7月起,“港車北上”政策落地,香港單牌機動車可經港珠澳大橋入境;同年8月,深圳推出優化陸路口岸通關的18條措施,內容涵蓋了提升旅客通關環境、通關便利、通關體驗等,并計劃在羅湖口岸實行“常旅客”計劃,將學生、商務人士、其他科技人員等特定人群備案為“常旅客”,使其通關查驗時更加便捷。

黃恩希望,“靈活性”也能在廣州東/南和深圳北區間實現,就像深圳往返廣州東的經典線路安排。由于工作的緣故,他需要在香港、深圳、廣州三地跑動,“從家里出發基本上一個多小時就能到尖沙咀或者廣州天河。有時候還能中午約朋友在深圳吃飯,下午三點到香港見客戶喝下午茶。”

得益于發達的交通、密切的經濟來往,“雙城生活”在世界范圍內的灣區已經很普遍。在東京灣區,3600萬人口通過私營鐵道、JR(日本鐵道)分散在周圍的埼玉縣、神奈川縣和千葉縣;在美國紐約灣區,曼哈頓的上班族選擇在在一河之隔的新澤西州居住;在舊金山灣區,硅谷工作人士會在灣區東岸更便宜的城市如圣華金郡置業。

進可攻、退可守

交通形成的“一小時生活圈”是通勤上班的前提。與此同時,更廣泛的市場空間,以及兩地在教育資源、文化資源、醫療資源上差距的彌合,加深了港人在深居住的可能性。

Annie經營了一家深港跨境業務公司10年,現時定居在福田。她告訴記者,“公司客戶基本是內地的,不管是人口數量還是需求,內地市場比香港大得多。定居在深圳,方便了跨境業務的往來。”她在福田買了一套100平米的房子,這個面積在香港是“豪宅級別”。

Annie的兒子在香港出生,是香港身份,也跟父母一起來到深圳定居,目前就讀于南山區一所國際學校。

以往深圳學童跨境讀書案例層出不窮,現在則出現了香港學童在深圳讀書的“反向求學”現象。暨大港澳子弟學校理事長、香港維港教育集團董事長鄧強光在2023年11月表示,在廣東生活和工作的香港永久居民約有53萬人,14歲以下的港籍子女占33%。

“我從小在香港生活學習,不會特別強調成績、刷題,日常有很多課外活動,包括夏令營、手工課等,所以我也希望下一代接受這樣的教育,以培養興趣為主。”Annie認為深圳的吸引力之一還在于教育選擇多,可以給孩子更多元的教育體驗。

“現在的學校是英式教育,全英文教學,同學之間也會用英語交流,作業量比較少,每天控制在半小時以內,有很多課外活動和戶外體驗課,課余時間有精力參加別的興趣班。”這對家長也有好處,“輔導的壓力小了很多。”

據京領研究院統計,截至2021年8月,深圳市國際學校數量為66所,位列全國第三,主要集中在西南方向的4個城區,南山區、福田區、寶安區、龍華區。

除了國際學校,大灣區也設置了港澳子弟班、港人子弟學校,其教學方式及課程設置與香港學校同步,以便與香港學制銜接。截至2023年底,大灣區共有9所港澳子弟學校。

黃恩也認為不存在小孩讀書的問題,在深圳“進可攻、退可守”:“小孩可以拿到受養人身份,可以去香港讀書;目前深圳也可以上港人學校。所以即便要選擇學校,也不涉及跨境的問題,只涉及在深圳上哪一類學校的問題。”

雙向跨境置業

跨境置業不僅存在于香港人中,內地居民當中也有人開始選擇到香港置業。

香港中西區匯集了眾多地產中介店鋪。2月28日以來,店鋪紛紛貼上新的宣傳語:“撤辣新時代,旺市再重來”、“辣招成歷史,樓市新開始”。當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香港樓市全面撤辣。

香港樓市全面撤辣 拍攝:張熹瓏

“撤辣”消息公布五天后,龍年第一個新盤開盤。香港地產代理商、湯姆港房主理人Tom在9點多來到新盤抽簽現場,現場人山人海、大排長龍,一度連電梯都出不了,還有人專門帶相機來拍攝這一“歷史性時刻”。Tom形容為“火爆程度堪比李嘉誠七折賣房”,一個樓盤100多套4個小時就售完了。

“看房量增加了3倍,咨詢量增加了10倍,每天的預約時間都滿了,甚至連午餐時間都要跳過。同事每人每天要帶五六戶客人看房,以前大概只有一到兩戶客人。”他告訴記者,看房的內地居民有明顯增加,目前內地居民占三到四成。

“內地人看房以市區為主,港島中西區、西九龍、啟德、何文田等地段。也有深圳客戶會選擇新界的白石角、屯門、沙田,因為回深圳方便。”Tom入行三四年,感覺到這幾年來香港買房的深圳人有明顯增加,也有來自上海、北京、杭州的客人,“主要是在香港居住了一段時間的港漂。”

除了自住,也有一部分買家用于投資。Tom分析道,香港出租回報率普遍為2%-3%,好的地段接近4%,“很多買家置換內地的一套房就可以給這邊的首付,并用租金抵貸款,壓力不算大。”

未撤辣之前,內地買家如果買1000萬的房子,最多需要給300萬稅款,而現在是30多萬,稅率跟跟香港本地居民相同。

但Tom認為,目前香港這一波搶購潮并不是內地居民造成的,主要由在當地發展的港漂和本地居民帶起來,“內地居民雖然知道撤辣消息,但是資金無法立即到位,沒有稅費問題和身份門檻后,如何把錢匯到香港,是他們面臨的最大難關。

相比之下,香港居民在大灣區置業從頂層設計上已經搶先逐步放開。2019年11月發布的“惠港16條”規定港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與當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2024年2月26日起,港澳居民跨境置業規定再松綁,用于大灣區城市購房的匯款不設上限。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均為化名)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璧县| 松原市| 革吉县| 石屏县| 余庆县| 精河县| 徐州市| 南靖县| 太保市| 靖远县| 奈曼旗| 抚远县| 镇巴县| 丘北县| 汝州市| 姚安县| 武功县| 南丹县| 延津县| 通榆县| 乌兰察布市| 重庆市| 三穗县| 商水县| 通辽市| 兴宁市| 万载县| 彰武县| 万州区| 大安市| 巴中市| 卢龙县| 八宿县| 苏州市| 雅江县| 台东县| 富蕴县| 河池市| 行唐县| 肇庆市| 木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