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戴晶晶
到2027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世界級核電產業中心。
日前,上海市經信委、市發改委、市科委、市國資委等部門聯合印發《上海核電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下稱《方案》),加快推動上海核電產業發展,打造世界級高端產業集群。
這是目前中國首個省級層面出臺的核電產業發展方案,上海市也由此成為全國首個專門針對核電產業發展印發文件的省級行政區。
《方案》要求,到2027年,上海核電產業規模達600億元,核電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科技創新有力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基本建成世界級核電產業中心,打響“上海核電”品牌。
上海沒有核電站,但已成為中國核電設備制造的主要基地,已形成包括研發設計、設備制造、運行維護等較為完整的核電產業鏈。
據《上海證券報》3月6日報道,“十四五”以來,上海核電產業規模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分別達13.4%、28.7%和24.7%。2023年,上海核電規上企業增至75家,全年核電總產出達到402.3億元。
這意味著,上海計劃在四年內將核電產業規模再擴大近50%。
2021年9月,上海市經信委直屬核電辦發布《上海核電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期末,上海要建設成為國內領先的核電產業發展五大中心,即核能技術創新中心、核電裝備成套中心、核電工程建設中心、核電運維服務中心和國際合作交流中心。
圍繞五個中心的建設,《方案》進一步作出了要求,包括突破一批三代核電關鍵技術,進一步提升三代核電經濟性和安全性,先進小型堆實現工程化,四代堆研發保持國際領先水平,建成10個國家級核電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成為中國核電原創技術重要策源地。
此外,全面掌握三代核電裝備制造技術,四代核電裝備制造技術保持國際先進地位,核電主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保持領先,關鍵核心設備和材料實現自主可控,強化核電主設備成套供貨能力,打造智能制造產業體系,建成15個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在國際合作交流方面,引進3-5家國際知名組織和跨國公司總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核電技術和產業品牌,實施核電“走出去”戰略。
《方案》還給出了20條主要任務,包括關鍵技術創新突破、裝備制造能級提升、工程服務能力強化、 核能多元利用拓展、 產業數智轉型和產業集群發展六個板塊的行動。
根據《方案》,上海市將聚焦六項重點工程,具體分別為大型先進壓水堆自主能力提升工程、釷基熔鹽堆創新研究工程、高溫氣冷堆優化升級工程、可控核聚變技術突破工程、先進小型堆示范應用工程和核技術應用產業培育工程。
先進的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第四代核能系統以及熱核聚變堆,已經成為全球先進核能技術研發焦點。例如,韓國就在近期表示,要在韓國昌原和慶南地區培育全球小堆集群,實現全世界多種小堆模型的生產并出口。
《方案》明確,建成兆瓦級液態燃料釷基熔鹽實驗堆并成功運行,建設小型模塊化釷基熔鹽研究堆;按照譜系化發展和多用途應用路線,開展高溫氣冷堆優化技術研究和研發設計工作;研發百兆瓦級一體化供熱堆;研發建設多功能同位素研究堆,實現燃料輻照試驗和關鍵材料性能考驗以及醫用放射性同位素生產等應用。
“開展磁-慣性約束聚變能源系統的實驗物理、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等研發,建成國際先進的聚變能源中心。”《方案》強調,攻關激光聚變物理高效率、高可控性、高增益難題,建成新一代激光聚變實驗裝置。研制高溫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推動核聚變能量增益實現工程化突破。
由于聚變原材料資源豐富,且無污染排放,因此可控核聚變被一直認為是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的重要出路,視為人類“終極能源”。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可控核聚變被多次提及,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在《人民政協報》 發文提到,要大力推進小型堆、四代堆等新一代核能技術研發,前瞻性布局受控核聚變。
具體到核電相關企業層面,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727.SH,下稱上海電氣)是上海主要的核電裝備制造商,已形成從核島設備到常規島設備以及大型鑄鍛件等完整的核能裝備制造產業鏈,技術路線全面覆蓋國內現有主流核電技術路線。
該公司在去年半年報中表示,其核島主設備國內綜合市場占有率持續居于行業第一。截至2023年年中,上海電氣實現新增核電裝備訂單78.2億元,在手核電設備訂單325.9億元。
此外,據國資委信息,2022年2月, 國家電投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發起組建的“國和一號”產業鏈聯盟正式成立。根據初步估算,“十四五”期間,“國和一號”產業鏈將帶動上海地區核電產業總產出達到近千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