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趣解商業 于婞
編輯|趣解商業
“我們送一個件就賺4毛5,打300個電話就得5小時,怎么可能一個個的打電話?”河北一小城的申通快遞員阿偉(化名)如是說,“知道快遞新規,但對我們來說不現實,目前的工作節奏跟以前沒有變化。”
住在北京的新媒體從業者小魏(化名)也沒有感受到快遞新規給網購生活帶來的變化。她表示,“因為工作原因在家的時間比較多,還是挺希望快遞都能送貨上門的,但是向來只有順豐和京東會提前聯系。我還因此和其他快遞小哥吵過架,但最近一周依然是直接給扔驛站或快遞柜。”
3月1日,新修訂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下稱“快遞新規”)正式落地執行,按照規定,快遞企業未經用戶同意擅自使用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方式投遞快件、情節嚴重的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然而在快遞新規實施的第一周,與網絡上熱火朝天的討論不同,生活中不少人照舊默認快遞員和收件人“不聯系”。
01.快遞新規執行難?
與長期在家辦公的小魏不同,李睿(化名)是個在北京“朝九晚六”的上班族。“平時下班到家都七點多了,白天快遞員上門家里也沒人”,李睿說,“我覺得以前放快遞柜就挺方便的,而且平時上班手機靜音,經常接不到電話,新規反而讓我覺得不方便。”他還擔心,“如果因為對快遞公司的要求變高而導致漲價,多出來的費用是不是還得我出?”
與李睿有類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在社交平臺相關話題的評論區,有不少網友覺得“驛站”“快遞柜”更方便。
圖片來源:抖音評論區截圖
一些快遞員也對新規的要求表示無能為力。
“我看很多人問為啥順豐京東能打電話送貨上門,你們不行?我們能跟人家比嗎?”申通快遞員阿偉說,“我們送一個件賺4毛5,順豐一個件最少2塊,還按重量有提成。而且我們這一個片區就我一個快遞員,順豐一個片區安排三個,工作量和賺的錢都是不一樣的。”
濟南的一位快遞驛站工作人員在視頻中提到,“京東順豐的快遞員他們一天的派件量應該是在100票左右,三通一達快遞員是600起步,平均下來一分鐘打一個電話,就要7個小時,還不包括送件,不太現實。”
圖片來源:抖音APP截圖
與阿偉在同一個地區的京東快遞員阿亮(化名)則表示,“我們是一個人負責兩個小區,送一個件賺一塊四毛四,以前也都是打電話問是否需要上門,因此快遞新規對我們來說沒啥影響。”
“新規其實對于德邦快遞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德邦快遞以大件快遞業務為主,始終都是堅持為用戶提供送貨上樓的派送服務。”德邦相關人士表示。
同時,近日也有媒體報道稱,在快遞新規的影響下,很多地方出現“快遞員離職”的現象,甚至“不少快遞員轉行去送外賣”。微博上,#快遞員得知新規兩天后離職#的話題甚至一度登上熱搜榜第一位。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按理說這種現象對快遞公司來說是一拳重擊,若按新規要求執行,勢必要增加快遞員的數量,相應的也會增加快遞公司成本。
不過,據圓通速遞(600233.SH)對投資者反饋,目前公司人員相對穩定,未來有可能會根據需要進行調整;申通快遞(002468.SZ)也表示,“離職潮”實際上是很點狀的事。
阿偉表示,最近這一周快遞站點沒有離職的,也沒有擴招;同時,目前也依然是把快遞直接放到快遞柜或者驛站,也沒有因為這個收到過投訴。“我覺得大家都會相互理解,也不可能真的因為這個就罰我們一到三萬吧?如果有人不方便下樓需要送貨上門,聯系我的話我肯定也會送的。”阿偉說。
02.新規促進行業洗牌?
雖然一些人因為快遞新規的要求感到“麻煩”,但依然有不少消費者對此表示支持。
小魏說:“本來網購就是因為不想出門,現在每次都得走好遠去拿快遞,有些東西還不如直接去門口超市買了。”
自媒體大V“豹哥直言(李豹)”認為,“快遞新規限制的就是‘卷王’,這對整個行業和所有打工人來說都是好事,雖然現在很多快遞員因為單量下滑導致收入下滑,但這些都是暫時的。快遞包裹量還是這么多,配送效率卻沒有以前高了,所以就一定需要更多的快遞員來完成配送以滿足市場需求。由于快遞員缺口變大,也可能會導致失業人群規模的變小。”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表示,快遞新規只會對消費者更加有利,因為快遞行業這些年野蠻生長,發展的非常不正規。本來快遞就是要求送貨上門,現在很多快遞公司的很多快遞業務員根本就做不到,甚至有的在小區門口打電話讓去拿,有的直接扔家門口,這些不規范的行為都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梁振鵬認為:快遞新規對快遞行業會造成一定的整頓,使得有一些快遞公司可能會被淘汰,有的快遞公司很多快遞員可能生存壓力會比較大;快遞公司在這個時候可以提升快遞員的送貨工資獎金,或者采取其他的方式;但無論如何,快遞新規是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去考慮的,有利于保障網購的這個安全和收收發快遞的安全性。
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認為,從長期來看,快遞新規的推行給快遞行業帶來的是多方面好處。具體來看:第一,是規范行業的秩序,減少惡性競爭,提高整體服務質量;第二,是保障快遞員合法權益,增強行業的穩定性,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形成可持續性的人才保障體系;第三,從目前物流快遞行業普遍開展的國際市場來看,新規的出臺也有利于提升中國快遞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企業把規模做大做強。
03.派件成本將提高?
不可忽視的是,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我國過去網購產生的快遞數量與如今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據“趣解商業”了解,2012年,全國規模以上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57億件;2017年,我國完成快遞400億件;到了2023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高達1320.7億件。同時,我國快遞業務量連續十年穩居世界第一。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據“趣解商業”了解,目前中國快遞企業以“通達系”為主(指以申通、圓通、中通、韻達等快遞公司為代表的快遞企業),承擔了中國75%以上的快遞業務量;而在模式上,“通達系”是屬于加盟制度,順豐、京東則屬于直營,直營快遞的價格一般也遠高于其他經濟型快遞。
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相關新規的實施,或將提高快遞派送的成本。
張毅認為,快遞新規所帶來的問題是行業轉型和升級的必經之路。“新規的出臺是旨在規范快遞行業,提高服務質量,保證消費者權益;但同時也給快遞企業、快遞員帶來了挑戰,且從目前看,挑戰還很大。”
因此,也有不少人意識到,快遞新規造成的“矛盾”,不應該只由快遞員和消費者來消化。那么,誰應該為快遞新規產生的陣痛“兜底”?
“新規所導致的成本增加問題,客觀來講,不應該完全由快遞員、快遞公司或者消費者、上游發貨者單一承擔,應該通過多方共同分擔來解決。”張毅認為,“政府可以對物流行業的升級改造、高質量發展方面通過政策優惠進行補貼,以及其他的方式來減輕企業和個人的負擔;快遞公司可以通過優化內部管理、提高效率、創新業務模式等方式來降低成本;消費者需要到戶服務的,應該通過增加快遞費用來支持和支撐;上游發件人在這個方面也可以有相關的可調節的空間。這個需要整個行業進行磨合和整合。
事實上,有的快遞公司已經開始利用科技手段來“降本增效”。
例如,申通快遞表示,根據辦法相關要求,公司會進一步聚焦“服務體驗”,通數智化手段提升履約能力,提升用戶服務體驗;細分服務產品,為商家履約提供極具性價比快遞保障,為客戶提供高效便捷的寄遞服務。
也有網友提議:“如果快遞改革了,每個購物平臺也改一下,下單的時候可以勾選送貨上門或者放到驛站,送貨上門一個價錢,放驛站一個價錢,自己來選擇,這樣比較合理,既能保證快遞員的收入,也能給我們消費者帶來方便 。”
圖片來源:抖音評論區截圖
據“趣解商業”了解,在各家快遞公司的經營成本中,“人工派送”都占了相對較大的比例。2023年,順豐控股人工成本占營業成本39.13%,運力成本占營業成本45.65%;申通快遞運輸成本占18.8%,派送成本占營業成本的比重為60.48%;韻達股份(002120.SZ)派件綜合服務成本占比54.72%。
雖然很多快遞企業都宣稱當前自家快遞員相對穩定,尚未出現“離職潮”和“擴招潮”;但若嚴格按新規執行,勢必將影響部分快遞企業的經營成本。
如今快遞新規落地,各家在應對之余,服務質量和營收結構是否會發生變化?快遞江湖是否會再洗牌?還需要一段時間來驗證。
你感受到快遞服務的變化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