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最話FunTalk 魏霞
編輯|王芳潔
3月1日,最新修訂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下稱“《新規》”)正式實施,其中關于“快遞企業不得未經用戶同意,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末端服務設施”的規定,在行業內引起軒然大波。
《新規》的實施對快遞員產生的影響最為直接,不僅加大了他們的工作強度,而且還可能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收入。近幾日,#快遞員得知新規兩天后離職#、#快遞員稱30分鐘送完的貨現在12小時#兩大話題迅速沖上微博熱搜。
誰來承擔這“最后一公里”的成本,成為討論的重點。
這個成本的上升幅度恐怕超乎大家的想象,根據藍鯨財經報道,有快遞員表示,新規出臺前平均每天能送400~500件,但現在只能送100~130件,按照以上數據,目前快遞行業的末端配送效率,普遍僅為過去的四分之一。照此測算,如果快遞員要保證過去的收入水平,那么派費價格就需要上漲三倍。
那么,過去的末端派送價格是多少呢?根據圓通速遞披露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該公司的單票派費成本為1.29元。按照3倍漲幅計算,如快遞員要求保持收入水平不受影響,那么單票派費成本將超過5元。
顯然,讓快遞員來全部承擔全部成本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對派費價格作相應提高,相信各大快遞公司都會面臨快遞員大量流失的挑戰。那么,有沒有可能讓快遞公司自己來承擔上漲的成本呢?答案也是不現實。
同樣以圓通速遞為例,2023上半年,圓通的單票快遞產品的收入為2.44元,其中成本2.19元,扣除成本后,圓通的單票毛利僅為0.25元。也就是說,快遞公司根本沒有能力承擔派費成本上漲。
所以根本無需討論,快遞送貨上門帶來的成本上升,未來必然會有一部分轉移給消費者。
然而,就在《新規》正式實施三天后,京東宣布自3月19日起,除偏遠地區外,將實施新的包郵政策,在已有的9成第三方商品包郵的基礎上,其余近10%第三方商品也要實現最高滿59包郵,此外,家電、廚具、保健品等13個品類的所有商品將實現0元包郵(即不限金額一律包郵)。
也就是說,未來在京東平臺上,第三方商家提供的商品,不僅快遞費沒有漲,反而下降了,包郵了。
這種逆市操作本質上還是一種降價。實施低價戰略一年來,京東需要在“快和好”的基礎上,重塑低價心智,這個目標的靶向人群是廣泛的。
那么它就不可能只在自營商品中去做低價,盡管后者實現起來的難度更低。在這家“自營+平臺”模式的電商,自營商品一直是基本盤,就像一個城市的主干道,但第三方商品仍然構成了阡陌縱橫的巷道,它們提供長尾商品,帶來長尾客戶,從以往的經驗來看,這部分市場甚至可以影響整個競爭的走向。
一個例子是,過去幾年,新興電商平臺利用小商品的9塊9包郵,沉淀了大量用戶心智,以近乎“小米加步槍”的形式,包抄了傳統電商,悄悄走近了它們的腹地。
現在京東也必須要走進巷戰了。
01
第三方商品對于京東在戰略上的重要性,從2023年的財報中可見一斑。
根據6日發布的京東集團2023年財報,當年,京東的全年收入為10847億元,較2022年增長了385億元,其中全年服務收入達2134億元,較2022年增長了322億元。
由此不難看出,針對外部客戶的服務收入幾乎貢獻了京東全部的增長,但這種局面并不出人意料。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30174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8.4%。2022年,相關數據的同比漲幅為6.2%。
雖然整個大盤仍然在增長,但由于規模已經非常龐大,實際增速已較前幾年有了明顯下降。要知道,2019年,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的同比增速為19.5%。
在規模逐漸接近天花板的背景下,各種新興網絡平臺也都紛紛入局,這在客觀上就造成了,傳統電商平臺的整體市場份額被分切,具體到單一平臺,在實現超越大盤增長的目標之前,更為切實的目標應該是盡力保住自己的規模和市場份額。
正是這種壓力,讓京東在2023年初提出了低價戰略,但在全網電商幾乎全部投入到低價大戰的背景下,以自營業務為基本盤的京東躬身入局,有著更特異性的考驗。此前的《晚點》的一篇報道中陳述,在劉強東看來,考慮物流等成本的前提下,京東自營不可能做到和競爭對手一個價格,底線是不能貴得太多。
這是因為,自營業務模式決定了京東被納入到商品的商流環節當中,末端價格的浮動,會直接影響到京東的利潤率,尤其這是一家堅持“三毛五理論”的公司,原本毛利可被壓縮的空間就不大。
圍繞市場關心的如何平衡市占率和利潤率,在6日的財報電話會上,京東集團兼京東零售 CEO 許冉稱,隨著業務規模提升、供應鏈技術水平提升,最終會帶來利潤提升,這是個正向循環。
當然,就目前來看,京東實現差異化低價的關鍵點,其實在POP商家一側。根據劉強東總結的20條增長法則,在商品側,京東的增長方式為“頭部商家+長尾”共同驅動。
于是,自2023年1月開始,京東展開了一系列針對POP商家的扶持行動,財報顯示,2023年京東第三方商家數量同比增長了188%,一年內新增商家數量同比增長4.3倍。
這些第三方商家不僅為京東貢獻了更多的廣告收益,也通過成為京東物流的外部客戶,進一步貢獻了服務收入。顯然,相較于傳統的自營電商業務,這些服務收入具有更高的利潤水平和人效。伴隨著服務收入的上漲,京東集團2023年經調整利潤為352億元(約5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82億元增長24.7%。
02
除了以“免傭降費”為核心的“春曉計劃”外,過去一年,京東對于POP商家的扶持,以平權為主基調。
2023年4月,京東變革組織架構,并改變以往優先自營業務的流量分配策略,調整為“只要價格便宜,第三方平臺商家商品也能得到流量”的策略;去年7月,京東又推出尋源采購,開始支持第三方商家為京東自營供貨。
但是顯然,在貨架電商平臺,要實現自營商品和第三方商品的絕對公平,僅優化流量和供應鏈模型,還不夠。
要實現自營業務與POP商家的最終平權,京東還需要解決交易鏈上最核心的一環,即消費者心智的一致性。
長期以來,京東自營給消費者的心智是什么呢?當然是確定性,正如許冉在財報會上所言,京東的核心競爭力在用戶體驗和服務上,也就是“快和好”的用戶心智。
但站在大力發展POP商家生態的角度上,這種核心競爭力又具有兩面性,甚至自營業務的確定性越強,POP商家受到的挑戰也就越大。
和興趣電商的流媒體形式不同,貨架電商會在一個頁面上,同時展示自營商品和第三方商品,為了實現又快又好的消費體驗,消費者往往會在選擇上更傾向于自營商品。
很多消費者都反映,伴隨著流量平權,現在在京東購物時,會格外關注自營標簽,甚至會在主動搜索時,在商品名后加上“自營”兩個字。
所以,當京東要真正給POP商家進行完全賦能,就必須讓其的服務水平也與自營業務相近。
相應的改變早在2023年下半年就已經開始,當年10月開始,京東開始大力推進第三方商家實現包郵,鼓勵無論是企業商家還是個人商家,對于59元及以上的商品(非偏遠地區)直接包郵、59元以下商品支持同店鋪湊單包郵。
開始于今年3月19日的包郵政策調整,則是將包郵范圍覆蓋到全部第三方商家,其中家電、廚具、保健品等13個品類的全部商品均為0元包郵(即不限金額一律包郵)。
但客觀而言,對于京東平臺的POP商家來說,包郵政策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包郵會將其競爭力拉到和京東自營基本持平的水位,通過不斷強化用戶心智,讓站內消費者不再偏向于選擇自營商品,甚至是吸引到站外消費者。
但另一方面,快遞成本卻是剛性的,甚至伴隨著新規,如果POP商家選擇第三方物流,則大概率會面臨快遞成本的上升,那么它們又要如何承擔這些成本呢?
現在看來,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案應該是,由京東物流來給第三方商家一定的優惠和支持。
站在《新規》正式實施的當口,京東物流其實是具備更多的市場空間的。
以往,由于京東快遞堅持送貨上門,在末端派送成本上高于大部分快遞公司,也就導致了京東快遞的單票價格處于市場比較高的水平。所以,中小商家往往不太愿意選擇京東快遞。
一位京東平臺主營箱包的河南商家告訴《最話》:“暫時與京東物流沒有合作,確實很貴。”
但《新規》實施后,實際上各個快遞公司在末端配送上的成本差異被拉平,這對于京東快遞來說當然是一個做大市場的契機。一位京東快遞員就告訴我們,《新規》對他們沒有影響,因為“原來也是送貨上門的”。
堅持送貨上門的京東物流,于2023年實現了扭虧為盈,2023年第三季度,京東物流外部客戶收入達到298億,占比提升至72%,京東物流連續5個季度外部客戶收入約占7成。
這背后是在一體化供應鏈的戰略下,高密度的倉網建設已經達到一定規模,從而實現了規模和效率的正向循環。
此時,如果京東快遞能夠給與第三方商家更多的優惠,則很有可能能進一步拉大規模,進一步提高倉網效率,從而降低其他成本,其實也可以為優惠提供空間。
京東人士也告訴我們,在推進包郵政策的同時,未來會盡可能的為POP商家提供支持。
不過,對于以服務大客戶的一體化供應鏈見長的京東物流來說,如果未來要對第三方商家提供足夠的支持,可能還需要一些針對散單的能力建設。
一位主營平板電腦配件的深圳商家表示,沒有經常與京東物流合作,“取件比較慢,一般要72小時才過來攬收,而圓通當天就能發走。”
這種針對散單的收件效率提升,需要京東物流在末端環節中,加大服務人員的密度。2月29日,在《新規》發布前夕,京東物流還宣布啟動“萬人招聘計劃”,2024年上半年將吸納約2萬名新員工。
巷戰最后還得靠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