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青山系鋰電企業瑞浦蘭鈞(HK:00666)上市后首份財報出爐。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獲悉,瑞浦蘭鈞剛剛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2023年度虧損將在18億元至20億元之間。
這已經是瑞浦蘭鈞自2020年以來連續四年出現虧損,并逐步擴大。2022年,瑞浦蘭鈞虧損為4.5億元,而到了今年,虧損擴大了近5倍。由此,瑞浦蘭鈞也超過了虧損17.7 億元的孚能科技(SH:688567),成為2023年國內虧損規模最大的鋰電池上市公司。
不過這家公司對本年度的虧損早有預警,并提出了展望,“公司將在2025年實現盈利”。如此算來,距離實際盈利還差300天,瑞浦蘭鈞或將迎來翻身的曙光。
血虧四年,“輸血”不是長久之計
瑞浦蘭鈞成立于2017年10月,距今已發展6年多,已然經歷了鋰電池行業從峰到谷的一個周期。但遲遲未實現盈利。
瑞浦蘭鈞IPO前的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 年,公司凈虧損分別為5327.9萬元、8.04 億元、4.51 億元,2023年虧損則直接擴大到了18億元至20億元之間。也就是說,四年合計虧損高達約31億元—33億元。
2022年,毫無疑問是鋰電行業這一周期當中的高峰時段,產業鏈上下游整體繁榮,各環節企業業績普遍大漲,尤其是產業鏈上游的鋰鹽企業和中游的電池制造企業,更是賺得盆滿缽滿,天齊鋰業(SZ:002466)是典型代表,凈利潤同比增了10倍。
而鋰電龍頭寧德時代(SZ:300750)營收首次突破3000億元、凈利首次突破300億元,創下歷史紀錄;其他鋰電池制造商如欣旺達(SZ:300207)、億緯鋰能(SZ:300014)、國軒高科(SZ:002074)、派能科技(SH:688063)等,凈利潤也出現了高增長。
瑞浦蘭鈞似乎并沒有吃到行業高速發展的“紅利”。盡管2022年度的虧損有所收窄,但距離盈利差距很大。
對于2022年虧損的原因,瑞浦蘭鈞主要提到兩個:一是產能利用率低。當年,其產能從2021年的4.2GWh提升至2022年24.5GWh,但產能利用率卻從86.4%下滑到73.9%,由此導致單位生產成本升高。
另一個是定價策略方面的原因。為搶奪市場,瑞浦蘭鈞采用了低價競爭策略。數據顯示,2022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售價約0.98元/Wh,儲能電池售價約0.96元/Wh;而同期,瑞浦蘭鈞兩者的售價分別為0.76元/Wh、0.80元/Wh。
實際上,2022年是國內外鋰電池市場需求最旺盛的一年,一度供不應求,因此也是鋰電池企業報表利潤轉正的好時機,瑞浦蘭鈞顯然錯失了良機。
到了2023年,隨著材料端價格的下滑以及下游需求疲軟,整個鋰電池制造行業業績出現整體下滑。在這樣的大形勢下,瑞浦蘭鈞更難獨善其身了。
瑞浦蘭鈞在公布2023年業績預告時,也說明了虧損額大幅上升的原因,除了原料價格下降的原因外,其他原因還包括部分下游客戶回款周期延長、管理費用增加、新產品研發費用增加等。
但對比來看,瑞浦蘭鈞近些年研發投入與同行相比,并不算突出。2023年上半年,其研發開支占比約7.7%,同比增長了6.4%,而以業內另一電池廠商為例,研發投入占比連年在10%以上。
虧損之下的瑞浦蘭鈞,在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市場的出貨量仍然比較可觀。能夠實現虧損狂奔,或離不開背后青山集團的“輸血”支持。
華夏能源網此前報道曾提到(見《左手光儲,右手鋰電:這位低調的溫州富豪找到了新生意》),瑞浦蘭鈞成立至今,青山集團已經向其“輸血”高達80億元。但當前,青山集團也面臨著自身的困境,利潤出現了大幅下滑。
“輸血”一定不是長久之計,瑞浦蘭鈞實現盈利、實現“造血”,已經迫在眉睫。
盈利之路,需穿越行業現實
連年虧損的瑞浦蘭鈞于2023年12月登陸港交所,這主要得益于市場對其前景的看好。
對于如何實現盈利,瑞浦蘭鈞提出了幾個關鍵戰略——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對原材料成本波動的應對能力、增加銷售收益和形成規模經濟等。瑞浦蘭鈞還表示,“我們的業務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有效執行產能擴張計劃的能力。”
基于這種設想,瑞浦蘭鈞近兩年在產能擴張上可謂一路狂飆。
在IPO之前,瑞浦蘭鈞已先后在浙江、廣東、廣西等地布局了生產研發基地,上市后,募資的錢也主要用來擴建溫州、佛山、重慶工廠的產能。按照其規劃,到2025年底,實現超過150GWh的設計產能。
充足的產能使得瑞浦蘭鈞“彈藥”充足,為其搶占市場提供了保障。但核心的問題要看產能利用率。產能利用率不足,造成了其在2022年的虧損。到2023年上半年,產能利用率依然不僅沒有改善,反而下降到了49.4%。如果這種情況延續到今年,規模效應就無從談起了。
今年的市場環境,已不同于往年,儲能及動力電池行業已進入新的產業周期。
無論是儲能市場還是動力電池市場,將在2024年進入淘汰賽,已是業內共識,“價格戰”也將越發激烈。
在國內動力電池市場,瑞浦蘭鈞市占率很小,排名第十,市場份額從2022年的1.7%跌至2023年上半年的1.2%;尤其隨著越來越多的整車制造商開始自造電池,未來其市場規模還將面臨極大的挑戰;在全球儲能電芯市場,瑞浦蘭鈞雖然處于第四的不錯位置,但市場份額卻由2022年的8.8%下降至2023年的5.7%。
隨著行業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未來能否保持并擴大兩大市場上的占有率,都將是極大的考驗。
對于未來的盈利目標,瑞浦蘭鈞提出的應對策略是“短期內設定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價格”,換句話說——仍是延續價格戰策略。而就目前市場情況來看,此前憑借低價策略搶占市場的廠商,將面臨更加殘酷的現實。
在產品策略上,華夏能源網注意到,早在2022年8月,瑞浦蘭鈞便發布了“問頂”電池技術,可同時應用于動力電池及儲能產品。2023年10月,其實現了問頂320Ah儲能電池正式量產。
據稱,這項技術能夠使電芯內部空間利用率有效提升7%以上,而問頂320Ah儲能電池實際容量可以達到335Ah,循環壽命超10000次,能量效率達95.4%。
當前,儲能電池正朝著大容量電芯方向快速邁進,儲能電池制造商均加大了相關研發力度。眼下,“問頂”儲能電芯的競爭優勢還比較明顯,其能否有望成為瑞浦蘭鈞的“拳頭”,在新的一年市場競爭中幫助其打開一番天地?盈利能否可期,今年的競爭必將是瑞浦蘭鈞的關鍵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