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獵云網 韓文靜
上市兩年多后,叮咚買菜終于實現年度盈利。
2月29日晚,叮咚買菜發布2023年第四季度業績報告,四季度營收49.9億元,商品交易總額為55.3億元,Non-Gaap標準下的凈利潤達1630萬元,連續第五個季度盈利轉正;2023年,叮咚買菜實現GMV 219.7億元,全年Non-GAAP凈利潤達4540萬元。
早在2021年第三季度,叮咚買菜就開始暫緩規模擴張,轉向追求盈利,如今,幾經起伏,梁昌霖終于帶領叮咚買菜證明了自身的生存能力。
資本市場對這些向好的業績信號,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回應。2月29日美股盤前,叮咚買菜發布最新財報,當日叮咚買菜盤中下跌10.16%,收盤價為每股1.15美元;截至今日收盤,叮咚買菜股價稍有回升,每股為1.305美元,市值約3.09億美元,但和兩年前超過100億美元的總市值比起來,已相去甚遠。
作為從生鮮電商戰場中爬出來的“幸存者”,叮咚買菜這份來之不易的年度盈利,似乎宣告了生鮮電商行業的“逆轉”,然而事實遠沒有這么簡單。
在“效率優先,兼顧規模”戰略之下,叮咚買菜用市場體量的收縮,換取來之不易的年度盈利,但公司更需在“降本”之外,拿出新的故事來提振市場信心。
“壯士斷腕”,見效了
作為生鮮電商行業的后來者,叮咚買菜的成長速度卻堪稱野蠻。
軍人出身的創始人梁昌霖,走的是“炮火猛,反應快”的路子。他執掌下的叮咚買菜,一路高舉高打,拼命狂奔。
2021年6月,叮咚買菜風光上市,其市值一度高漲,超過100億美元,令阿里的盒馬、樸樸等同行為之側目。梁昌霖在敲鐘時表示,盈利不是當下目標,公司要追求更大的規模。
然而沒過多久,擺在叮咚買菜面前的巨額虧損,就迅速將梁昌霖迅速拖回現實。對前置倉玩家而言,高履約費用帶來了高昂的運營成本,極大地吞噬了利潤空間。
2021年上半年,叮咚買菜凈虧損33.22億元,超2020全年的虧損,加之2019年、2020年虧損的18.73億元、31.76億元,累計虧損83億元。
彼時,梁昌霖開始調整對外口徑,稱叮咚買菜主動調整了戰略重點,從“規模優先,兼顧效率”調整為“效率優先,兼顧規模”。
根據叮咚買菜的財報,2021年凈虧損的64.29億元之中,大部分的虧損來自于二三線的前置倉,于是,“收縮”戰線,聚焦易于盈利的城市,開始成為了叮咚買菜的主旋律。
有數據顯示,在2021年9月底,叮咚買菜在37個城市鋪設了前置倉。截至2022年6月底,該平臺業務還在正常運營的城市只剩27座。這也意味著,僅差不多半年時間,叮咚買菜就撤出了10個城市。
與此同時,叮咚買菜歷經了“大撤退”的重重拷問,類似的輿論嘩然無異于每日優鮮當年的“三天撤九城”。
好在斷臂求生之后,叮咚買菜拿出了一份止虧的業績。
叮咚買菜發布2022年第四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叮咚買菜該季度實現營收62.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3.1%;Non-GAAP凈利潤為1.16億元,同時首次實現了單季GAAP凈利潤轉正,實現全面盈利。
其中,叮咚買菜2022年四季度的履單費用率為24.1%,比2021年同期優化了8.5個百分點,叮咚整體運營效率有所提升。而履單費用主要是前置倉和大倉等各項費用,履單費用率越低,說明運營效率越高。降本增效的效果已經開始顯現。
這一年,整個生鮮電商賽道的潰敗之勢愈發明顯:同程生活宣布破產,每日優鮮被爆出裁員、欠款、閉店風波。叮咚買菜雖然經歷了部分撤城,但在激烈的“淘汰賽”和同行襯托之下,這份財報可以說是超預期。
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叮咚買菜又暫停了成都、重慶市場的運營。
針對退出川渝市場,梁昌霖給出了解釋稱,是出于降本增效的考慮,叮咚買菜在川渝地區業務體量占比較小,預期短時間內不會盈利,“因此我們選擇了短期退出,我們還是會繼續深耕現有區域,在保持區域穩定規模化利潤后再考慮新區的業務拓展”。
收縮帶來的影響,直接反應在財報上。這份最新的財報,似乎表明叮咚買菜“效率優先,兼顧規模”的戰略,再次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叮咚買菜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2023年Q4,叮咚買菜的Non-GAAP凈利潤達1630萬元,連續第五個季度盈利轉正;2023年全年Non-GAAP凈利潤達4540萬元,首次年度盈利。
數據顯示,2023年Q4叮咚買菜的履約費用率為23.6%,同比去年優化了0.5個百分點;同期,叮咚買菜的服務力也有所增強,Q4即時單履約時長為36分鐘,環比上一季度快了2分鐘。
將時間線拉長,2023年內,叮咚買菜實現GMV219.7億元,對比2021年,整體客單價增長了23%至72.1元;華東市場的GMV規模實現年復合增長10%;江浙區域的GMV和訂單量實現同比8%以上的正增長。
這也側面證明了叮咚買菜對于高利潤城市區域的關注。
進一步解析財報發現,四季度公司實現營收49.9億元,同比下降19%,環比下降3%;四季度公司GMV為55.3億元,同比下降18.3%,環比下降2.4%。
這份財報也釋放出一個信息,那就是叮咚的營收和GMV都在下滑,由此看來,降本雖然有效,但或許也并不能徹底扭轉叮咚的尷尬處境。
談及GMV下降,叮咚買菜公司高管在財報電話會中解釋稱,主要是受疫情及暫停部分城市、站點運營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1月底,叮咚買菜對外公告了持續一年的總回購金額上限為2000萬美金的股票回購計劃。
對此,管理層表示,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叮咚買菜目前的股價被嚴重低估了,對于現金儲備充足的公司來說,回購股票是分配資金的好方法。“我們認為公司目前整體經營狀況良好,有充足的現金儲備,同時我們也毫不擔心未來一年的現金流,我們有充足夠的自有資金來發起這個股份回購。”
叮咚買菜,“逃離”生鮮電商
“早些時候,因為宏觀環境的調整和競爭格局的變化,公眾對叮咚買菜有生死存亡的質疑和擔心,但今年的成績說明,我們已經漸漸地生存下來了。”
在財報發布后的業績電話會上,提及叮咚買菜未來的策略變化,梁昌霖表示:“在延續過往效率優先、兼顧規模的基礎上,2024年進一步提升供應鏈效率,經團隊初步盤點后,已經有了相對明確的行動方案,同時加快虧損區域在整體經營上的調整和止血,在這兩方面做好后我們才能更好地在冬天中活下來,迎接下個春天。”
事實上,光靠降本還不足以讓一家“燒錢成性”的生鮮電商盈利,叮咚買菜的野心,早已不止生鮮電商。
在提升運營效率上不斷努力的同時,叮咚買菜還押注商品力建設、自有品牌和預制菜。
根據財報,2023年第四季度,叮咚買菜自有產品表現亮眼。
具體來看,以預制菜為主的自有品牌產品,在第四季度首次超過總GMV的20%,相比上年同期增長3.1個百分點。預制菜、豬肉、豆制品這三個品類全年整體的GMV滲透率也都超過了50%。其中,非生鮮自有品牌產品占非生鮮總GMV的34.3%,較2022年同季度上升7.7個百分點。
這也是在降本增效戰略下,叮咚買菜取得幾個季度持續盈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梁昌霖曾表示,預制菜和其它幾個食品研發生產項目一樣,基本上都是賺錢的,“我們希望不但要成為最大的預制菜公司,也希望成為最賺錢的預制菜公司。”
根據財報,其代表性預制菜自有品牌“蔡長青”全年GMV同比增加43%達到8.4億元;同期,主打米面制品的自有品牌“良芯匠人”GMV約5億元,同比增長了19%。
截至四季度,叮咚買菜自有品牌商品的用戶滲透率已經達到了73.6%。同時復購表現也來到了新的高度,23Q4“蔡長青”的月均復購用戶占比達到了37%,“良芯匠人”的月均復購率亦接近四成。
生鮮電商靠“燒錢”擴張市場的時代顯然已經過去了,叮咚買菜靠著降本增效,生鮮本業得以脫離困局,然而預制菜的內卷又才剛剛開始,叮咚買菜向前邁進的步伐或許也不會太不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