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馬越
界面新聞編輯 | 牙韓翔
3月1日,絕味食品發布公告稱預計2023年度營業收入為72億元-73億元,同比上升8.71%-10.22%。2022年,這家公司的年度營收為66.23億元,照此計算,絕味鴨脖2023年的營收比2022年增長了5.77億元至6.77億元。
對照往年營收業績來看,2023年營收也創下新高,并且在營收增速上超過2022年的1.133%。
對于2023年業績增長的原因絕味食品并沒有解釋太多,而是強調進一步聚焦主營業務,繼續提升市場占有率,保持主要業績指標持續增長。
鹵味行業的收入大部分來自于線下門店,絕味食品在營收上的增長,一個關鍵因素在于門店規模的持續擴大。
絕味食品在2023年上半年位于中國大陸地區門店總數達到16162家(不含港澳臺及海外市場),上半年凈增長1086家。也就是說,絕味食品上半年的凈新增門店數量已經與2022年全年1362家門店增加數量接近。
這樣的門店擴張速度和規模遠遠超過了同行。
把鹵味三巨頭中的其他兩家拿來做對比。周黑鴨2023年上半年的門店數為3706家,凈新增門店數量為546家。2023年,煌上煌門店拓店計劃是新開2000家,由于年初消費市場復蘇緩慢,預計實際完成1500-1600家門店,開店方向以街邊店為主。2023年1-6月煌上煌實際拓店600家,完成拓店計劃79%,7-9月完成拓店404家,1-9月拓店1004家,完成拓店計劃72%。而截至2023年6月末,煌上煌的門店只有4213家。
絕味食品并未披露2023年全年的凈利潤情況。但從它的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中可以看出,前三季度凈利潤3.9億元,同比增幅達到了77.57%,已經超過了2022年全年2.33億凈利潤水平。
不過將周期拉長會發現,如果與 2021年9.81億的凈利潤水平相比,還差距較遠。
從絕味食品的營收構成上來看,絕大部分還是鮮貨類貢獻。以2023年前三季度為例,絕鮮貨類產品(包括禽類制品、畜類制品、蔬菜產品及其他)的營收占比達到80.98%。包裝產品帶來的營收占比為3.58%,加盟商管理帶來的營收占比為1.14%。其他業務的營收為14.3%。

這也意味著,以鴨副產品為主要原料的鹵味企業的盈利能力,大多要依賴原料價格漲跌的“臉色”行事。
光大證券研報顯示,絕味、周黑鴨、煌上煌等鹵味企業的成本構成中,原材料普遍占比70-80%。這意味著在層層傳導的產業鏈條中,原材料價格的微小波動,都將牽一發而動全身——在鴨副產品價格高漲時,凈利潤就走低;反之才能實現利潤增加。
對于絕味食品等企業的一個利好消息是,2023年二季度以來,中國市場鴨副產品等主要原材料價格出現下行。絕味食品在2023年三季度業績交流會上披露,目前行業(鴨)投苗量為1000-1050萬只,鴨脖采購價在10元左右,公司鴨脖庫存成本為14-15元,當前主業毛利率逐步提升到34%左右。
這也成為包括絕味食品在內的鹵味企業盈利水平回血的基礎。不過,鴨貨的價格能否持續下行仍然未知。華西證券報告做出預計,雖然投苗量有所提升,但高溫、價格波動等因素亦短期會對養殖熱情有所影響,因此短期內鴨副產品價位難以落至2019年時的低位。
但想要減少業績波動對原料漲跌的依賴,還需要想辦法研發爆品、擴充渠道和挖掘新增長點,以真正增加盈利能力。
另外,鹵味產品本身同質化高、差異性不大以及競爭壁壘低,是行業的共性特征。而門店的擴張和加密雖然能擴大市場,但在無形中也對單店業績形成分流,加之管理半徑的擴大,容易導致單店營業額被稀釋。這也影響了盈利水平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絕味食品在主業之外,還有對外投資作為副業。
截至2022年年末,絕味食品投資近27億元(長期股權投資24.46億元,其他權益工具投2.30億元),圍繞鹵味、調味品、供應鏈等相關產業等進行布局,構筑了一個龐大的投資版圖,其中包括和府撈面、千味央廚、幺麻子、盛香亭等品牌。
但這些大部分處于虧損狀態的對外投資項目,想要成為公司的第二、第三增長曲線,并且對公司業務產生協同效應還需耐心。在絕味食品在上交所披露的公告中,2020至2022年,公司投資支付的現金分別為9.34億元、15.06億元、8.80億元,投資收益分別為-1.0億元、2.23億元和-0.94億元,整體波動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