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戴晶晶
“作為穩定可靠的優質綠色低碳電力,核電迄今未被納入國內綠色電力體系,成為唯一被排除在體系之外的非化石能源,這既不利于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也不利于核電行業的長遠發展。”
3月4日,界面新聞獲悉,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廣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長利聯合其他13位全國政協委員向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提交了《關于將核電納入我國綠色電力體系的提案》。
楊長利表示,由于核電企業無法提供綠證等官方證明,目前難以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綠電消費需求,全社會綠電供應面臨制約。
綠證全稱為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已成為認定可再生能源生產、消費的唯一憑證和交易載體。
去年8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全覆蓋工作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的通知》,明確綠證是中國可再生能源電量環境屬性的唯一證明,并將核發范圍擴展至幾乎所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但并不包括核電、天然氣發電和抽水蓄能。
國家能源局曾在《對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7024號建議的答復》中指出,為避免重復計量,抽水蓄能暫不納入綠證核發范圍;另外考慮到國內外對核電、天然氣發電核發綠證還有不同認識,也暫不核發綠證。
據楊長利介紹,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在運在建核電機組總裝機超過1億千瓦,占全球在運在建核電總裝機的21.2%,核電安全運行業績位居世界前列。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大陸運行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為4333.71億千瓦時,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86%。
“核電每年可提供超過1600億度的市場化電量,是用戶購買綠電的重要選擇之一。”楊長利分析稱,核電機組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能極大緩解華東、華南地區綠電供不應求的局面。
楊長利同時指出,核電是所有清潔能源中碳排放最低的發電技術之一。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數據顯示,核電全生命周期內每生產1度電的碳排放量為5.7克。同口徑下,光伏發電全生命周期內每生產1度電的碳排放量為74.6克,水電為64.4克,風電為13.3克。
綜合以上觀點,楊長利認為,將核電納入綠色電力體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水電納入綠證的政策實踐給核電納入提供了有益借鑒。歐美部分國家在政策或實施層面也已將核電納入綠色電力范疇,并提供了有益實踐。
中廣核是由國資委控股的清潔能源大型中央企業,截至2024年1月在運在建清潔能源總裝機超過1億千瓦。其中,在運核電裝機超3056萬千瓦,在建核電裝機容量1324.6萬千瓦。
中廣核近年正在積極出售綠電。2023年,彭博新能源財經連續三年將中廣核旗下中國廣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評為中國企業綠電賣方排行榜榜首。
中國另一大核電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也在本屆兩會期間提出要將核能全面納入綠色低碳政策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核電(601985.SH)黨委書記、董事長盧鐵忠建議,在“雙碳”配套相關政策體系制定和完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核能的綠色低碳屬性,將核能全面納入綠色低碳政策體系,率先向核電電力用戶頒發綠色電力消費憑證、向核能發電企業頒發綠色電力證書,為核電提供綠色低碳屬性的權威證明。
“同時通過國際合作,推動核能作為低碳能源消費的國際互認,幫助出口企業樹立綠色形象以及應對碳關稅提供支撐。”盧鐵忠表示。
中國的核電發電量有望加速提高。
2023年,中國共核準十臺核電機組,與2022年持平。中信證券在今年年初預計,2023-2035年核電機組將以年均核準10臺左右速度穩步推進,行業中長期發展穩定。
國家能源局要求,2024年,核電項目建成投產四臺機組,新增裝機500萬千瓦左右,較去年目標提高了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