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揚君
春節剛過,國際美妝巨頭又不約而同的開啟了集體漲價模式。例如,資生堂百優面霜的價格上漲超過了13%,而CPB肌膚之鑰則是全線上調了價格。雅詩蘭黛集團上調旗下雅詩蘭黛、海藍之謎、悅木之源等品牌約1500款產品價格,產品價格平均漲幅在10%至30%不等。LVMH集團旗下的紀梵希、嬌蘭、迪奧美妝等宣布漲價,其中嬌蘭香水漲價幅度較大,不同版本的“帝王之水”古龍水漲價1000至4000元不等。
其中,歐萊雅集團方面表示,此次調價為正常的市場策略調整。歐萊雅旗下品牌YSL的專柜銷售向澎湃新聞表示,一般情況下,品牌每年都會緊跟其他品牌的漲價態勢將價格上調,因此每年調價時間不統一。3CE的專柜銷售表示,每年都會有全國統一調價,時間不固定。
值得關注的是,國內的美妝品牌并沒有普遍跟風漲價。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難道國際美妝品牌漲價是收割智商稅嗎?
漲價是國際品牌常用的營銷策略
2023年,國際品牌就漲了一波價格。據中國青年網報道,2023年日本市場有40%的高端化妝品進行了調價,平均建議零售價達到每件商品11128日元,與2022年相比,均價上漲了7.7%。有日媒報道,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最大的香水類,價格上漲了8.4%。相比之下,價格上漲幅度最小的“彩妝”類,上漲了6.2%。此次漲價,日本市場上化妝品品牌也普遍在漲價。
據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報道,歐萊雅集團首席執行官葉鴻慕稱,新冠疫情前全球化妝品價格年漲幅在5%左右,但過去3年間年漲幅提升到8%左右。化妝品價格上漲背后的推手是原材料和供應鏈成本上升。不過葉鴻慕預計,隨著后續供應鏈成本趨于穩定或下降,今年起化妝品價格的漲勢將放緩。
由此可見,國外美妝品牌的漲價確實有生產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所導致。尤其是日韓等產業鏈不全的國家,某些原材料的價格可能會因為全球市場的波動而上漲,這會導致生產成本的增加,進而推高產品的售價。
與此同時,由于俄烏戰爭、紅海危機,運輸成本的增加也可能導致產品價格上漲,特別是在全球供應鏈受到沖擊的時候。
但國際美妝品牌不全是在國外生產,有不少產品也是在國內生產,而這些產品也有漲價的。這些國際品牌漲價的原因不完全一樣,漲價的產品也不一樣。如雅詩蘭黛專柜銷售表示,此次漲價屬于集團層面的調價,漲幅普遍在50元左右,屬于一年兩次的正常調價范疇。而3CE專柜銷售表示,總體來看未進行調價的都是較老的品牌,新品“都漲價了”。
由此可見,國際美妝漲價并非都是原材料、運輸等成本的上升所致,營銷策略或者說是市場策略也成為了國際美妝漲價的重要驅動力。
國際美妝很多已經成功上市,全球業績是他們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2023年,中國市場方面,歐萊雅在中國內地增長了5.4%;資生堂中國市場受日本核污染水事件業績的影響,凈銷售額同比下降4%;雅詩蘭黛亞太地區營收同比下滑8%。
按照這些企業的常規操作,并不是降價擴大銷量,相反多數會提高售價提升銷售額。
面對這些國際美妝的漲價。有些人認為,國際大牌的美妝產品之所以能夠賣出高價,是因為它們給消費者帶來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讓消費者覺得自己在使用高端、高質量的產品。這種心理效應可能會使消費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即使產品的實際效果并沒有顯著的區別。
也有另外一部人認為,不斷漲價可能是一種“智商稅”。這些國際品牌的毛利本來就很高,通常借助于知名明星代言,以及所謂的核心成分及實驗室數據,提升品牌形象,鞏固其高端品牌的定位,甚至看到別人漲價就跟隨,從不放過任何漲價的理由,但本質上并沒有比國內化妝品好多少。
國內品牌沒有跟風漲價的習慣
相比國際品牌,國內的美妝品牌在漲價問題上表現出相對謹慎的態度。雖然部分國際品牌如雅詩蘭黛、歐萊雅等因為各種原因進行了幾乎每年漲價,但國內的美妝品牌并沒有普遍跟風漲價。清揚君認為或許主要因為以下幾點原因:
1、競爭激烈:國內的美妝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品牌眾多,品牌中高端品牌少,消費者忠誠度低。如果漲價可能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從而會導致消費者流失,對銷量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喪失市場份額。
2、成本控制:國內產業鏈全,國內的美妝品牌通常會有較好的成本控制能力,能夠有效應對原材料價格的波動,而且很多企業的研發投入并不多,整體成本較低,因此不愿通過漲價來彌補成本的增加。
3、品牌策略:部分國內品牌可能會選擇通過新品研發、優化產品線、提升產品質量等方式,用新品提價來吸引消費者,而不是簡單地通過老品漲價來獲取更高的利潤。
4、消費者得罪不起:隨著消費者越來越理性,他們對美妝產品的選擇更加注重性價比。如果品牌頻繁漲價,可能會讓消費者認為企業貪得無厭,從而失去一部分消費者。
總得來說,國內的美妝品牌在漲價問題上的態度相對保守,更多地是希望通過提升新品研發和服務質量來贏得消費者的喜愛,而非單純依賴老品漲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