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唐卓雅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失去政策和疫情紅利的紅日藥業,業績難以抵擋下滑趨勢。在2月29日披露的2023年度業績快報中,紅日藥業的營收下降7.86%至61.27億元,凈利潤下降15.22%至5.29億元。
并且,這已經是紅日藥業連續第二年營收、凈利雙下滑。2022年,紅日藥業的營收下滑13.30%至66.5億元,凈利潤下滑9.19%至6.24億元。
而接連兩年業績下滑的原因都與中藥配方顆粒業務整體下滑有關。
2012年,紅日藥業收購中藥配方顆粒頭部企業北京康仁堂藥業,這家企業是2001年批準的6家國家級中藥配方顆粒試點企業之一。康仁堂和華潤三九、新綠色作為這6家企業中的第二梯隊,瓜分了全國40%~50%的中藥配方顆粒市場份額。
收購康仁堂為紅日藥業帶來了很大業績幫助,2015年,中藥配方顆粒業務營收已經超過紅日藥業的最強單品“血必凈”成為其第一大營收支柱。直到2021年,紅日藥業中藥配方顆粒業務的營收規模達到巔峰42.35億元,占公司總營收的55.21%。
在中藥配方顆粒業務貢獻出最佳業績的同一年,國家藥監局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結束中藥配方顆粒試點工作的公告》,這標志著長達二十年的中藥配方顆粒試點時代的結束,同時宣告這6家試點企業的市場壟斷徹底終結。
該政策對紅日藥業的重創直接體現在業績上,2022年,其中藥配方顆粒的營收下滑20.66%至33.6億元。從2023年紅日藥業業績繼續下滑可以預判,其中藥配方顆粒業務的營收還在下滑。而這可能還只是一個開始,失去壟斷地位后,原先紅日藥業的中藥配方顆粒市場面臨著無數后來者的爭奪。
禍不單行,紅日藥業屢登質檢黑榜。 2022年12月,重慶紅日康仁堂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和銷售的蒲公英(堿地蒲公英)配方顆粒的含量測定被查出不符合規定。2023年10月,河南紅日康仁堂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1批次丹參配方顆粒又被查出指紋圖譜、含量測定不符合規定。
除此之外,紅日藥業疫情期間異軍突起的醫療器械板塊在疫情后也出現了斷崖式下滑。2022年,紅日藥業醫療器械板塊的營收為6.74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了25.69%。在前述業績快報中,紅日藥業稱醫療器械產品海外市場回落是2023年業績下滑的原因之一。
2015年,紅日藥業以9.69億元的高價收購北京超思電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下稱“超思電子”),同時設立天津東方康圣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康圣健康”),這兩家公司分別主營電子醫療器械和健康管理咨詢。紅日藥業此舉意在拓展公司的醫療器械板塊。
在業績承諾期內,超思電子的表現不錯。次年,紅日藥業的醫療器械板塊營收向上邁了一個臺階,從2015年的6387.39億元增長360.68%至2016年的2.94億元。但是在此后的兩年時間里,也就是業績承諾期過后,醫療器械板塊的營收只在原地踏步,直到2019年,營收才又有了一些起色。2017年至2019年,紅日藥業對超思電子分別計提了1.24億元、2.21億元、9095萬元的商譽減值準備。
醫療器械板塊真正翻盤是在疫情期間,超思電子旗下的血氧儀作為監測呼吸類疾病引起的缺氧的工具,銷量大增,尤其是海外市場占到銷售份額的90%。醫療器械板塊2020年和2021年兩年的營收達到了21.22億元。但是這種在特殊時期的業績增長本身并不可持續,2022年及2023年醫療器械板塊的業績下滑就是證明。
新興板塊發展受挫,紅日藥業又不得不搬出“老大哥”血必凈救場。血必凈注射液是紅日藥業的獨家專利品種,早年紅日藥業便是靠著血必凈和另一款鹽酸法舒地爾注射液成功上市。在中藥配方顆粒業務成為紅日藥業的頂梁柱之前,紅日藥業的第一大營收來源一直是血必凈。
2022年,紅日藥業后期發展的新板塊全都一蹶不振,下滑幅度均超10%的情況下,只有血必凈所屬的成品藥板塊仍保持增長,并且血必凈的增幅達到31.21%。
不過,紅日藥業上市至今已有十余年,雖自我定位為“自主創新為主和仿創結合”,但是多年來并無建樹,最后拿得出手的產品還是血必凈。
翻閱紅日藥業歷年財報,可以發現其銷售費用遠高于研發費用。以最近的2022年為例,紅日藥業的銷售費用高達23.2億元,但研發費用僅2.37億元。

2023年4月,有投資者直接指出公司銷售費用比例過高,但研發較少,向紅日藥業詢問原因。紅日藥業只說已在加強費用管控,近三年銷售費用呈下降趨勢。
單論趨勢,研發費用確實在增長,銷售費用在減少。但是拉出數據一看,保持增長趨勢的研發費用卻不抵銷售費用的零頭。
那么,紅日藥業這么多年在做什么?近年來,外界對紅日藥業的印象大概就是股東不停減持,股價跌跌不休。
實際上,自紅日藥業2009年上市以來,曾作為“白衣騎士”入主紅日藥業的大通集團和紅日藥業的創始人姚小青就在爭奪紅日藥業的控制權。但是大通集團由于債務纏身,不斷頻繁質押股權,2018年終于失去了紅日藥業控制權,姚小青獲得這場內斗的勝利。次年,成都國資委控股的興城集團入主紅日藥業,紅日藥業實控人變更為成都國資委。
然而,內斗剛結束,以姚小青為代表的一眾股東又走上了減持之路。2021年7月至2023年2月,姚小青累計減持紅日藥業6280.94萬股。2023年6月,紅日藥業公告稱姚小青又計劃減持不超過3000萬股公司股份,最后卻是虛晃一槍,并未減持。大通集團卻在此期間為償還債務被動減持6407.95萬股。紅日藥業的股價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減持公告中猛跌,自2021年7月至今,紅日藥業的股價已經跌去了7%。
忙著減持和營銷的紅日藥業沒精力搞研發,但是單靠一款血必凈,能否持續支撐紅日藥業的百億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