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莊鍵
“應鼓勵制造業高質量出海,在復雜國際環境中,不斷提升在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全國人大代表、中信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徐佐建議稱。
界面新聞從中信集團獲悉,今年兩會期間,徐佐將就“關于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等話題提出建議。在他看來,近年來,中國制造業已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一定成績,新興產業體系發展壯大,傳統產業技術加快升級,但仍存在部分產業規模化效應不足,制造業出海能力整體偏弱等問題。
徐佐認為,國內部分優勢產業已在全球范圍打造出產品質量和價格的全面優勢,但是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中國制造業的質量和價格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的難度在加大。
“部分國家把懲罰性關稅、投資限制和臨時性懲罰措施當作控制中國企業參與正常國際競爭的手段。”他因此建議,政府部門應加強指導,分析國際環境變化對產業鏈分工的影響,必要時提供預警,使龍頭企業在布局國際業務時能夠更加敏捷主動。
同時應鼓勵合作,支持領軍企業形成與國際伙伴共同高質量發展的案例,鞏固中國企業堅持合作共贏的國際形象,對沖部分國家負面政策的影響。
徐佐還提出,應支持領軍企業從高質量發展的角度開展產能重組,實現產能合理優化,效率穩步提升。
“歷經數十年的高速發展,國內制造業已在鋼鐵、水泥、化工、有色等多個領域占據了全球多數產能。”他認為,從行業的角度看,擴大規模的需求并不迫切,但從企業的角度看,擴大規模又往往是保持行業地位的重要手段。
徐佐因此建議,政府部門應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角度,支持和引導龍頭企業開展并購、合作和能力輸出。
具體而言,一方面重點關注上述合作是否能夠有效利用產能,有效提升效率,有效擴大該行業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同時優先鼓勵領軍企業先行先試,探索與同行共贏的發展模式。此外,逐步升級行業監管手段,在支持領軍企業的同時,強化對高質量發展結果的評估評價。
徐佐稱,應通過政府和企業的努力,在保持產能總量有序提升的前提下,力爭盡快打造一批兼具規模優勢和技術優勢的高質量領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