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趙一帆
界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人形機器人從科幻走向現實的步伐正在加快。
3月1日,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Figure AI宣布成功完成6.75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估值達到26億美元。
這一輪融資由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英偉達、OpenAI、微軟等科技巨頭聯合投資,標志著Figure AI的人形機器人商業部署進程再次加速。這筆資金將被用于開發大型機器人語言模型、擴大生產規模并雇用更多員工。
在拿到這筆投資的同時,該公司還與OpenAI簽署了一項合作協議,把OpenAI的研究與Figure AI對機器人硬件和軟件的理解結合起來,為人形機器人開發下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從而增強人形機器人的語音處理能力。
Figure AI的創始人Brett Adcock表示,Figure開發的人工智能模型將基于OpenAI最新的GPT模型,并根據Figure收集的機器人動作數據進行專門訓練。
Figure AI成立于2022年,旨在開發能夠與人類進行交互并執行多種任務的自主通用人形機器人。其研發的Figure 01機器人在外觀和動作上高度仿真人類,主要被應用于倉庫管理、物流配送、醫療保健等多個領域,以緩解全球勞動力短缺問題。
本周早些時候,Figure AI發布了一段視頻,視頻展示了Figure 01的實際運行情況。視頻中展示了連著繩索的機器人,拿起塑料箱然后走路放置于傳送帶上,以及把體積較小的咖啡膠囊放入咖啡機內的過程。
Figure 01已經邁出了商業落地的第一步。今年1月,該公司宣布與寶馬達成協議,投入小批量機器人在汽車工廠工作,如果試用期間達到性能目標則會進一步擴大合作。

除了Figure AI之外,其他幾家公司也在積極嘗試將人形機器人變為現實。
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在最新演示中完成了搬運貨物、給植物澆水等工作,馬斯克表示部分Optimus很有可能在明年交付。波士頓動力Atlas也曾展示出在復雜地形上跑步和跳躍,以及獨立地拿起和放下物品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對人形機器人的態度非常積極。
今年1月,挪威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1X Technologies”在OpenAI的支持下籌集了1億美元。目前OpenAI的各項技術已經被融入該公司機器人中,其中人形工作機器人EVE的部分功能就由ChatGPT提供支持。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升,人形機器人行業正迎來發展機遇。GGII(高工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到2026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超過20億美元。高盛此前也表示,人形機器人將成為智能駕駛電動車后的又一AI落地場景。
“AI和機器人硬件的結合確實是一個極具想象空間的事情,這是2023年為數不多的投資風口之一。”祥峰投資管理合伙人夏志進曾對界面新聞表示。
盡管前景廣闊,人形機器人行業仍面臨技術成熟度、成本控制、倫理法規等諸多挑戰。
成本高昂便是制約人形機器人進入市場的核心原因之一。西部證券曾對人形機器人各零部件價格進行粗略估算,其中硬件價格最高的是旋轉關節,成本在22萬元左右。馬斯克曾表示擎天柱的售價會是2萬美金,但若以上述成本計算,要實現這一售價仍難度頗高。
雖然人形機器人在技術上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進展,但整體來看仍處于“技術觸發”的發展初期。
按照公眾的預期,人形機器人除了可以在工廠工作,還要有能力完成家庭中諸多瑣碎的任務。但逐際動力創始人張巍曾對界面新聞表示,現在大部分機器人只達到了“平地走兩步”的狀態,讓它去順利地幫人類拿東西,仍然很難。
盡管人形機器人領域面臨眾多挑戰,但行業內的樂觀預期并未減弱。事實上,業內有觀點認為2024年可能成為人形機器人量產的關鍵轉折點。這一預期的背后,是技術進步的加速和科技巨頭的積極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