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眾面 劉一霖
編輯|胡展嘉
運營|陳佳慧
電視劇《繁花》大熱,劇里呈現的三十年代的海上舊夢、股市風云,讓不少人癡醉。其中一段旁白是,“機會面前人人平等,抓住了機會就有可能改變人生。有人乘風而起,有人半日歸零?!?/p>
如何培養這種抓住機會的能力?
二十一世紀,一種教育概念隨之被生產出來——“財商教育”。
財商啟蒙讀物《富爸爸窮爸爸》里有句名言:“如果你不能及時教孩子金錢的知識,那么將來就有其他人來取代你。比如債主、警方甚至是騙子。一個共識是,財商教育并不簡單等同于“理財技能學”,更多是培育金錢的價值觀,提升財富管理的能力,并服務于未來的投資、創業和就業決策。
在財商教育中,“耳濡目染”是一個重要條件。
正如《學神:中國精英教育現場一手觀察》作者姜以琳,曾試圖揭示過一個現象:特權從來不以特權本來的面目出現,精英的培育方式,讓這些孩子相信,自己是靠著勤奮和天賦贏得了一切。并且讓未來產生的階層分化,看上去那么地自然、合理。
對于這屆90后中產家長而言,已經不再忌諱培養孩子賺錢的能力,在他們看來,這是教育內卷要達到的最終目的,與其如此,不如讓孩子提早掌握這個能力。
01 年僅11歲的股民
新一代90后家長林楠正在上海民辦光華中學的家長會上做演講分享,主題為藝術教育,跨學科學習與人工智能時代。她的孩子是ChatGpt的第一批使用者,是舞臺劇表演者,還是國際模擬商戰的參賽者。
林楠的教育理念相對開放,又頗具危機意識,她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孩子們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因為他們要面對的將是學習能力極強,且以指數級迭代的競爭對手”。
據小紅書教育機構賬號介紹,上海民辦光華中學是“中產家庭閉眼入的8所性價比國際學校“之一,學費10萬一年,住宿費14萬一年,擁有光華系與平和系雙血統,30%~70%的孩子在初中畢業后,會升學至上海第一梯隊的知名國際高中。
林楠一直在暗中觀察,自己的兩個孩子對什么感興趣——大兒子感性,喜歡戲劇藝術。小兒子理性,對“錢”感興趣?!案绺邕€很天真,但是弟弟已經很成熟”,林楠覺得小兒子方燁有種異于同齡人的成熟。
年僅11歲的方燁,已經馳騁于美股市場,且沒有“半日歸零“。
放學回家后,方燁的愛好是“看盤”,筆記本電腦上的K線漲跌有時,他經常向媽媽慨嘆,“想賺點錢真不容易”。2023年11月29日晚上11點,方燁跑進林楠的房間說,芒格去世了。芒格是著名投資人,也是方燁敬仰的商界人物之一,他的另外一個偶像是企業家馬斯克。
方燁對“錢”的感知力,始于牙牙學語的年紀。
方燁兩三歲時,就已經有了對錢的“占有欲”。如果大人“擅自”挪用了他的新年紅包,方燁就會臉紅跺腳,表現出明顯的不悅。媽媽敏銳捕捉到了這一點,并借機引導方燁思考如何使用自己的原始資本——“壓歲錢”。“你可以用這些錢來投資、理財或者存銀行,但這些途徑的收益和風險都是不同的”,林楠說。
在8、9歲的年紀,當其他孩子還在“過家家”時,方燁已經在“Cosplay”投資人。方燁偷聽到大人在討論一個投資項目,他表示也想要加入。暑假,方燁第一次走進舅舅開設的工廠,實地體驗整個生產流程,了解上下游產業。
方燁想成為股東,卻發現囊中羞澀,“連投資的一個零頭都不夠”。于是,他通過一場路演,說服了哥哥和媽媽“借貸”給自己。最終嚴格按照股東流程,在會議室中跟舅舅完成了一次“正式”的投資。回到家中,方燁一本正經地對媽媽說,請幫我把重要的文件放進保險柜。
11歲生日的時候,方燁說自自己沒什么想要的禮物,如果非要說,“我最想要的生日禮物是一份來自哈佛的Offer”。林楠還是送給兒子一份特殊的禮物——入市美股。方燁聽到這個消息,興奮地跳了起來,“這是我對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方燁說。多年以后,方燁應該還會記得,自己最初的啟動資金只有兩千美金。
林楠為方燁請了假,買機票前往香港證券交易中心開戶。為了更有儀式感,把所有的錢都換成了現金,折合人民幣一萬多元。
方燁獨身去談手續費相關事宜。
02 財商背后的情商與智商
股市沉浮,最磨練人的定性。
面對真槍實彈的投入與損失,方燁反而怯步了,他觀察了兩個多月,才買出了第一支股票——英特爾。后來有一只股票,剛買完就狂跌不止。方燁懊惱極了,想出手賣掉。媽媽在一旁給出建議,可以設定止損線,一旦虧到多少錢再賣掉。
“我發現,他逐漸具備了做這種工作的特質,比如他雖然對錢有欲望,但不貪心”,林楠說。方燁看好這支股票,他決定讓它繼續跌。又跌了幾天之后,方燁心疼極了,林楠說“我幫不了你,這是你自己的股票,但我希望你是出于愉悅做這件事,不要有任何負擔”。
林楠逐漸意識到,方燁需要更加專業的指導,于是為方燁報名了一系列青少年商科課程和比賽。方燁在活動中,更為沉浸式地模擬商業經營,它能夠通過看公司報表,決策要買誰的股票,也能通過分析供應鏈和產品庫存數據,決定生產流程和目標,并在模擬系統中,進行生產數據的設置。
最難的比賽中,方燁需要分析完一百個公司的報表,并最終作出投資決策。
方燁很喜歡打一種游戲——商業模擬游戲。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鍛煉了金融商業的知識,還有交流合作、公眾演說的能力。
在一場Marksimos模擬商業實戰的經歷中,他遇到了商業問題之外的矛盾。在與隊友合作的過程中,方燁想把市場拉滿,但其他隊友不同意。后來在老師的幫助下,擦掉眼淚,反敗為贏,實現正向盈利。
復盤中,他分析了高端市場和低端市場的不同,并反思“我不會打那么多廣告,也就不會虧那兩千多萬”。他跟媽媽一起總結出,自己還鍛煉了團隊合作、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和創新、時間管理等能力。
抉擇的背后是大量的信息搜集,使用技術工具也成為關鍵能力。
ChatGpt是方燁學習財經知識的重要工具,方燁經常用AI學習財經知識,
一道流傳于上海家長群的劍橋新題,難倒了眾多出身名校的孩子,林楠決定讓方燁也試試手。方燁不僅解了出來,還通過拆解答案,教會了ChatGpt做這道題?!拔以谂囵B他的生活應變能力,將來哪怕有一天,沒有大學了,或者學習方式被AI取代了,他仍然可以有核心競爭力”,方燁媽媽說。
11歲的小學生究竟為何會產生對商業的興趣?
談及方燁賺錢興趣的起源,林楠不覺得家中有從商的關系是決定性因素,“如果按百分比的話分析,其實5%都不到”。她認為,更多是開明民主的教育環境,比如每天例行的夜談、復盤,比如支持兒子炒股等等,讓方燁的思考和熱愛自然而然生長起來。
或者說,父母更多做的是——讓火燒的更大一些,為孩子內心的小火苗,助力一場東風。
林楠觀察道,身邊的高知父母,為了保護孩子的創造力與自驅力,普遍有一個趨勢就是逃離“體制教育”,甚至有一批父母開始不讓孩子上學,在家學習。這其中,學習的重要一課就是財商。
財商教育,不局限于賺錢的教育,而是利用經濟學原理,掌握一種最大化收益的決策能力,背后是智商、情商的軟性能培養。
跟很多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一樣,林楠給兩個兒子規劃的下一個目標是,到18歲時,能掙出未來的學費。這種教育理念的背后是,希望激發孩子獨立思考與決策的能力。林楠告訴兒子,她為他們投入了很多資金,包括大筆的教育支出,這些都是“沉沒成本”,她希望兒子能“自己發行自己這只股票”。
在一次又一次的日常對話中,方燁逐漸拓展了經濟學詞庫。
商科比賽組織者駱賓也表示,商業比賽加注重學生軟實力的鍛煉,而非書本的專業知識。最重要的核心素養包括領導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商業談判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造力以及總結復盤能力。“能夠更早的去規劃思考自己未來的發展、能在選科、選專業、選行業之前對現實的職業和經濟運行有一個提前的了解,這些部分是我們認為一個優秀學生有必要提前感受、贏在人生長跑中的幾個方面,我們把這些知識都裝在財商的模擬環境中?!?/p>
03 誰在接受財商教育
用駱賓的話說,模擬沙盤峰會等商業比賽像是現實世界的角色扮演,一場“大型真人沉浸式商業游戲”,也有一定的社交屬性。
“參賽學生會以小組為單位扮演一家公司,基于線上操作系統完成產品設計、產品交易、展銷路演、人員管理、競標拍賣等多種現實中的商業行為”。
一些能力出眾的參會者在高中階段就能運籌帷幄,通過不斷進行外匯交易突破比賽金本位體系,實現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賺取大量收益,了解如何通過對賭協議、股權交易、金融杠桿等方式進行公司運營。
據駱賓觀察,“從地域上來看,一線城市的家長和學生認可度較高”。頗具戲劇性的是,一場比賽前夕,他接到了合作方銀行領導的電話,表示大客戶的孩子也在,希望能照顧一下。從家庭經濟水平來看,“家境好的學生占比較高”。
駱賓發現,“高端、商業、圈子、有趣、博弈、朋友等等的關鍵詞組成了商賽”。有的人參加商業比賽,是出于興趣,有的則是為了未來從事商業打基礎,還有的是為了在高端比賽中認識優秀同學。往屆比賽中,很多家長會詢問商賽對于升學是否會有幫助。雖然硬件上并不一定幫助申請升學,但參加過商賽的學生在綜合素質和視野上都有非常清晰的成長路徑,參賽者去往清北復交、劍橋耶魯的比比皆是。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的研究生何鵬,曾參與教學財商教育課程,該項目由北大匯豐學院與深圳一所公立小學合作展開。據他觀察,家里從商的孩子,普遍回答問題更加積極和專業,甚至知道經濟學概念。
有支持者認為,財商教育能夠起到減少貧富差距的作用。
《一切皆契約:真實世界中的博弈與決策》作家聶輝華曾在采訪中表示,窮人想著省錢,富人卻以錢生錢,這就導致窮人跟富人差距越來越大。究極原因是,除了窮人沒有資本不敢冒險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窮人的“財商”教育往往缺失。
然而現實中的貧窮與富有,往往多因一果。
從物質條件來說,接受財商教育有一定門檻。據一家培養青少年財經商素養的教育科技公司“財備”的線上客服介紹,其線下課程只在入駐的國際學校開,總體價格大致在4000~6000元,一期14~15節課,與名校合作的夏令營活動則要上萬元。
其市場負責人表示,與很多人想象的中產雞娃敘事不同,很多高知、精英家長教育理念開明,關注孩子成長,孩子的自驅力也很強,甚至有一部分孩子,在良好的教育資源下,成為全能型學霸。
她介紹說,該機構的主要定位人群是服務于“高管子女”,也就是中產及以上的家庭,大多學生就讀于國際學校,有明確的留學規劃,部分是“企二代”。
而隨著“小鎮做題家”“教育內卷”等話題不斷討論,越來越多家長開始懷疑,一場考試到底能帶來多大的命運改變?
正如方燁媽媽設想的,未來是AI時代,人類的學習方式將會被顛覆,對于優秀人才的定義也將重新洗牌,然而一個不變的問題是——教育的門檻更“平”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