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代財經App
高鑫零售(06808.HK)近期的一系列動作引發外界猜測。
進入2024年,高鑫零售旗下知名超市大潤發持續關店,德陽、黃岡、株洲等地門店相繼退場。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1月至今,至少有13家大潤發閉店或宣布閉店。
高鑫零售方面告訴時代財經,公司一切都在正常的運轉當中,大潤發閉店屬于正常的經營調整,“部分改造為2.0門店和M會員商店,部分出于物業到期等原因。”
進入2024年來,阿里巴巴的變革向新零售領域蔓延。2月初,有媒體報道,阿里考慮出售銀泰百貨;2月7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蔡崇信亦提及,傳統實體零售業務不是阿里的核心業務,“對這類業務進行退出也是合理的做法,但這需要時間,根據市場情況慢慢來實現。”
2月19日,瑞銀的一份研報稱,阿里可能出售其在高鑫零售的股份,或將加速高鑫零售業務調整,包括關閉虧損店鋪等。這更為高鑫零售在阿里體系內的去留增添了一些撲朔迷離的意味。
對于阿里出售高鑫零售的傳言,高鑫零售官方回應稱不予置評。有業內人士則對時代財經分析,高鑫零售在阿里戰略性投資入股時,已經是一個港股上市公司主體,它有一整套需要遵循的獨立公司上市的標準跟守則,任何重大變動都在上市公司的框架跟約束之下。
一邊調整一邊開店
在一片猜疑聲中,高鑫零售于2月26日向外界釋出其新的擴張計劃。
高鑫零售宣布旗下大潤發、大潤發super、M會員商店三個業態總計將在全國范圍內新開出21家門店,另外將對10年以上大潤發門店重裝改造,預計將完成90家門店的2.0版本重構。而在1月,高鑫零售剛剛在全國10城開出12家新店。
高鑫零售方面表示,公司目前處在調整期,開設新店、閉店都是基于市場、顧客需求和公司策略變化做出的一些調整。
事實上,舊門店重構和新業態拓展是高鑫零售自去年以來的重點策略。自2023年4月M會員商店在揚州落地首店后,至今已經陸續開出常州、南京門店。上個月,M會員第九家門店已經選址泰州,并舉行簽約儀式。
與M會員店共同組成高鑫零售第二增長曲線的大潤發super店也在加速拓展中,該業態于2021年開出首店,截至2023年9月,門店數量達到19家。據業內人士透露,這或許是因為新業態之前處于摸索期,目前出現加速開店的動作,說明盈利模式已經基本跑通。
此外,門店重構也是高鑫零售的經營策略之一,截至2023年9月,其完成整店重構8家,專案及局部改造50余家。
針對高鑫零售近期的動作,資深零售專家王國平對時代財經分析,大潤發super店和M會員商店的方向都沒問題,核心還是看內容端建設能不能跟上,“供應鏈改革決定其成敗,但供應鏈改革觸碰到各方利益,很難推進,這時企業需要鐵腕手段的管理者,人員上沒有太大的動作的話,或許很難有較大的突破。”
自被阿里收購后,高鑫零售并未一路高歌猛進,其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中期業績顯示,公司收入357.68億元,同比下降11.9%;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為3.59億元。
成為控股股東三年來,高鑫零售市值也出現較大縮水。2020年10月19日,阿里通過增持成為高鑫零售控股股東,后者股價盤中一度大漲超20%,市值逼近千億港元。而截至2月27日收盤,高鑫零售總市值124.02億港元,蒸發超700億港元。
阿里會賣高鑫零售嗎?
曾經的高鑫零售,是阿里拓展線下的一張王牌。
1997年,大潤發首進內地市場,在掌舵人黃明端的帶領下,業績一路飄紅。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報告,1999年,大潤發就創下240億元的營收業績,2009年,其以營收404億元取代家樂福成為中國大陸市場零售業冠軍。而19年未關一家門店,更是使大潤發一度成為商超行業的傳奇。
2016年,大潤發大連濰一廣場店關閉打破了這一紀錄。而在這背后是整個行業面臨的窘境,即房租成本上漲,以及來自淘寶、京東等電商的沖擊。
次年11月,高鑫零售與中國最大的電商集團阿里巴巴牽手,雙方發布聯合公告,阿里子公司淘寶中國擬以161.31億港元收購高鑫零售26.02%股權,并擬以6.50港元/股,作價62.93億港元收購高鑫零售大股東吉鑫19.9%股權,收購完成后,淘寶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
2020年,阿里進一步提升對高鑫零售的持股比例,當年5月,阿里系林小海進入高鑫零售任職。10月,阿里發布公告稱,淘寶中國以8.10港元/股作價,斥資280億港元增持高鑫零售股權,交易完成后,阿里與其關聯方合計持有高鑫零售約72%,阿里系成為高鑫零售實控人。同年,大潤發在中國經營協會發布的《超市百強榜單》中排名第一。
次年5月,高鑫零售進行較大人事調整,執行董事林小海接替黃明端擔任公司首席執行官,阿里系正式接棒。林小海供職于寶潔中國近20年,自1995年加入該司,2014年8月上任寶潔大中華區銷售部總裁,后于2016年加入阿里擔任張勇助理,歷任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零售通事業部總經理。
事實上,除了被阿里收購當年,高鑫零售營收實現正增長外,近2年,其業績在不斷下探。2022財年(2021年4月1日到2022年3月31日),公司收入881.34億元,同比下降5.3%;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7.39億元,這也是其2011年上市來首次虧損。在當年的《超市百強榜單》中,其被沃爾瑪、永輝反超,位居第三。
而在截至2023年9月的半個財年內,高鑫零售尚未扭虧。
不過,王國平對時代財經分析,即使阿里想出售高鑫零售,也未必有合適的買家,“國內頭部商超‘自身難保’,沒有能力和精力來整合;制造端,中糧早期有過收購渠道嫁接自己商品的想法,后來因為沒有合適的購買標的停滯;抖音、美團一直沒有顯露出有商超渠道的需求,得看后期戰略是否有改變。”
他表示,目前高鑫零售對于阿里來說還不算“燙手山芋”,只是缺乏合適的退出通道,而且現在高鑫零售股價偏低,出手并不一定是合適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