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翻譯效率提升近百倍,翻譯成本平均下降超九成。”在昨日舉行的《2023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發布暨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網絡文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院湯俏介紹,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夠實現網文“一鍵出海”,助力全球追更。報告稱,在中譯英的網文《神話紀元,我進化成了恒星級巨獸》,以及英語譯成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德語、法語等的《公爵的蒙面夫人》背后,都有人工智能的鼎力相助。
AI技術不僅助力翻譯,也在輔助作家的創作,加快IP轉化的提速。報告稱,2023年,網文大模型“閱文妙筆”和“中文逍遙”發布,輔助提升了創作效率。閱文集團CEO侯曉楠曾將AIGC對作家的意義比作“從手動駕駛升級到輔助駕駛”。他介紹稱,“閱文妙筆”可以為作家節約大量冗余、枯燥的工作。對“中文逍遙”的宣傳中也提到,AIGC可以提供從故事構思、情節安排、內容撰寫到人物對白、插畫制作甚至內容評判等全創作周期的功能輔助。
AIGC不僅涉及文字,也涉及音頻和視頻。在研討會上,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教授夏烈提出,AIGC不僅影響創作,也在影響接受端。比如讀者打開起點讀書的圖書之后,可以選擇不同聲優的聲音聽書。這意味著AI能夠實現各領域之間的交叉融合,乃至形成一種同人文化的氛圍。“網絡文學是一個文本中心,也可能變成音頻、視頻,”這樣“多多少少免除了網絡文學是否會被其他音視頻替代的焦慮”。
情感、思想與風格,AI不能提供什么?
AIGC為網絡文學創作提供了諸多便利,是否存在哪些弊端?在活動現場,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所長張伯江認為,“從經典的文學價值觀來看,人工智能大幅度地參與文學創作,對文學本身的典雅化、風格化有一定程度的戕害。”在學術研究方面,AIGC語言風格的相關研究都還比較粗糙。他提出,文學的生命力在于風格,人工智能介入創作后,怎么保持文學本身的風格化特點,是數字人文、計算批評以及人工智能的認知心理研究、計算修辭學研究等領域關注的議題。
關于AIGC助力網文“一鍵出海”,張伯江說,上世紀50年代,語言研究所在前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開始進行機器翻譯的研究,目前從事機器翻譯研究已有近70年的歷史。他們發現,機器翻譯成果有很大的語體局限,只能在很有限的語體——如說明性的語體、科技性的語體——里得到理想的實現。用機器翻譯文學作品的時候,風格性和藝術性會受到極大折損,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或許能夠給此類研究帶來全新思路。
作為網文創作者,作家姒錦與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分享了她對AIGC的看法。她曾嘗試讓人工智能講述一場經典戰爭,從閱讀體驗上說,得到的結果還是“很生硬的”,“像格式化的東西,缺乏情感和思想”。“網文創作者有幾十萬,為什么有些書有很多人看,有些書卻沒有?歸根到底,網文和網文的差別在哪里?”姒錦說,她認為人工智能可以起到一些輔助作用,但是女性向文學創作的核心——情感和思想——到目前為止還是人類特有的。
用AI寫作,如何判定作品的獨創性?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黃曉亮在活動現場表示,網絡文學作品本身就會涉及到很多法律問題。北京的互聯網法院、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每年都有大量關于網絡文學作品的版權爭議問題。“僅僅2017年,(這些法院有)超過70%的案件都涉及網絡文藝作品的版權爭議。”他告訴界面文化,其中不少都涉及抄襲、融梗等問題。如今,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創作非常普及,甚至“很多法院都開始用ChatGPT撰寫判決文書了”,此類作品的文學創作也可能引發復雜的版權爭論。
具體說來,ChatGPT或者AIGC對其作品有無獨創性(原創性、創新性),一直存在爭議。“它們從網絡上抓取素材加工成作品,也是人的程序設定結果;如何確定其中的原創性,就引起很大爭議。”去年,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沈陽利用AI平臺創作的科幻作品《機憶之地》,在第五屆江蘇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賽評選中獲評二等獎。沈陽曾表示,自己的創作“前后對話66次”。對此,黃曉亮也告訴界面文化,無法否定抓取加工過程也可能有獨創性。“原創性的判定,要看程序本身抓取加工素材的過程有無獨特性。使用別人設定程序的ChatGPT來抓取加工,也不排除其可能具備獨創性。”
另一方面,黃曉亮說,如果ChatGPT抓取涉及到抄襲等侵權行為,也要看使用者是否給自己署名。近期,芥川獎得主九段理江稱,自己的獲獎作品《東京同情塔》有5%內容“一字不差”地取自ChatGPT。對此,評委作家平野啟一郎也提到了署名的問題,他稱,評委會并不認為九段理江在寫作中使用人工智能的做法有任何問題,“或許有人會誤認為整部作品都是生成式AI寫成的,但只要你讀過這本書,就會發現作品里提到了生成式AI。這種用法在之后的其他作品里也許會出現問題,但《東京同情塔》不會。”

目前,輿論高度關注人工智能寫作,但討論時似乎總難以找到相關的法律依據。關于是否目前法律還不夠完善的問題,黃曉亮說:“法律本身沒有問題,是判定獨創性的標準和技術本身要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