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娛觀察 大娛樂家
“感覺這又是一場工業革命。”
這是網絡上關于幾天前OpenAI發布文字生成視頻工具Sora制作的短片后最常看到的一種評論。
根據OpenAI發布的研究和演示片段,只需要給Sora一段幾十個單詞的文字指令,它就可以生成一段長達時長到達一分鐘的短片,短片類型既有真人也有動畫,同時也有各種不同的題材與表現形式。
這意味著在不久將來,只要有能力嘗試這一工具(大概率需要付費),那么,任何人都可以生產出自己想要的視頻作品,換言之影視創作的門檻不說完全不存在,卻實實在在的降到了最低。
“工業革命”的說法或許有些過于標題黨。但相對于Runway、Pica等目前流行的文字生成視頻工具,Sora的確又往前跨越了一大步——要生成超過一定時長的視頻內容,即AI工具必須對我們生活的物理世界有相當認識,或至少是有模擬相關物理規則的能力。
這也是Sora讓全世界驚訝的一點,不僅呈現效果驚人,同時一上來就能夠制作一分鐘時長的視頻內容。
可以說Sora的出現,再一次讓AIGC的創作能力來到了新的境界,尤其是直接進犯到了人類創作的終極領域——專業級視頻內容。
圖源:Open AI官網
過去幾年里,國內外的影視公司都在大力投入虛擬制作,力圖讓實景拍攝最終都能被虛擬現實替代,然而,隨著AIGC工具的跨越式發展,這些前期投入不菲同時又有極高學習和使用成本的虛擬制作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抑或是借助AIGC,虛擬制作也能實現進一步的躍升,從而迎接那個影視拍攝不再需要外景也不再依賴后期特效時代的到來。
虛擬制作的反思:距離降本增效尚需時日
自從2020年的《曼達洛人》帶動了虛擬制作的這一影視行業的新技術之后,國內長視頻幾乎是前赴后繼的參與到了這場影視工業化的革命大潮,壹娛觀察也曾在多篇文章中,反復提到了虛擬制作的特點。
當下定義的“虛擬制作”,核心其實就是將提前制作好的數字場景投映到LED屏幕上,讓演員置身于這面隨著視點位置隨時變化的“LED屏幕”(尺寸大小不限)前進行表演。
另一頭則是利用像虛幻引擎這樣的游戲引擎工具實現圖像輸出和攝影機的追蹤能實現同步結合,也就是說攝影機取景框在虛擬環境下拍到的畫面,就如同在實景中拍攝那樣,能夠實現“所見即所得”。
《曼達洛人》拍攝現場
在《曼達洛人》《新·蝙蝠俠》《龍之家族》等好萊塢大作之后,國內像《流浪地球2》《長空之王》等電影,以及長視頻自制劇《云之羽》《狐妖小紅娘》《清明上河圖密碼》《繁花》等作品也都使用了平臺各自搭建的虛擬制作技術流程。而從過去兩年的快速發展和最終的成品質感中,其實不難總結出當下虛擬制作的優缺點。
優勢——
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虛擬制片可以減少實景拍攝的時間和成本,例如無需搭建場景、尋找外景地等。
提升創意控制: 虛擬制片可以實現任何場景和特效,不受現實條件的限制,例如可以模擬外太空、古裝環境等場景。
增加安全性: 虛擬制片可以避免實景拍攝中的安全風險,例如拍攝爆炸、火災等場景。
虛擬制片VS傳統制片
劣勢——
技術門檻過高: 虛擬制片需要專業的技術團隊和設備,對技術人員的技能要求較高。
創造性不足: 一些人認為虛擬制片缺乏實景拍攝的質感和真實感,容易流于形式化。
成本高昂: 虛擬制片的初期投入成本較高,需要大量的硬件采購、軟件流程優化和專業人員參與。
事實上,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也曾在《虛擬制作從0到X,是時候該反思了》一文中提到過,在疫情打亂了好萊塢的制作流程時,虛擬制作的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補充作用。但隨著這一階段過去,不少大制作其實也已經回到了實拍的傳統流程上,像是《沙丘》系列這樣的高成本科幻大片,導演維倫紐瓦依然還是選擇了實拍,更不用說諾蘭去年叫好又叫座的《奧本海默》。
《沙丘》劇照
同時,虛擬制作居高不下的使用成本其實也成為了流媒體平臺很難過于依賴新技術的一個原因,畢竟這類新技術都需要規模化來平攤成本,但現實則是Netflix這樣擁有龐大產量的平臺也并沒有那么多作品值得用上這一技術,像是專門為其搭建了全套虛擬制作平臺打造的《1899》一季過后便被砍掉,顯然高昂的技術投入都成為了沉沒成本。
那么,像Sora這類文字直接生成視頻的AIGC工具,能夠成為虛擬制作的平替嗎?
AIGC增強后的虛擬制作,或許是最終答案
從目前來看大概不能,并且很可能永遠也不行。
因為AIGC再強也不能無法把真人演員的表演也融入到其生成內容中去,但就虛擬制作的流程來看,一旦足夠好用的AIGC工具真正問世,無疑將會極大的優化虛擬制作的準備流程和使用成本,兩者的互補大概才會是趨勢。
就目前Sora展現出來的能力,其實不難總結出AIGC工具在影視創作語境下的優勢:
其一,速度和創意:AIGC在快速生成視覺想法和變化方面表現出色。雖然由AI生成的圖像和視頻缺乏專業VFX作品的質量,但它們在快速探索潛在鏡頭或場景設計方面表現出色。一旦創作者有什么想法,只需要打字就能夠馬上看到效果。
各大模型生成的“女人眨眼睛”的視頻
其二,高度適應性:通過對環境和數字資產進行基于文本的修改,AIGC為在制作過程中實現新的靈活性和動態調整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像是OpenAI展示的那樣,不改變核心要素的情況下,只需要調整與環境有關的提示詞就能夠直接展現出不同的變化效果。
其三,泛用性:這類AIGC無疑大大降低了傳統VFX培養所造成的超高使用門檻,可能使較小的創意團隊甚至業余愛好者參與利用數字環境進行影視級制作。而對于真正擁VFX經驗的專業人士而言,這類工具自然能明顯降低其工作強度,畢竟VFX制作行業人力資源和工作量嚴重不對稱已經是全球問題。
將AIGC視頻工具和虛擬制作互補的好處,想象以下場景便不難看出二者相結合使用的強大力量:
圖源:Sora技術報告
1、早期預覽:導演對一個場景有一個視覺想法。AI根據文本描述快速生成不算精細但具有想象力的可用動態圖像,這些可視化圖像有助于為虛擬制作上的詳細環境建設和拍攝列表制定指導。
2、臨時創意修改:在LED環幕等硬件上創造一個場景時,一旦出現類似:“如果建筑物有一個哥特風格的陽臺會怎樣?”的想法時,與其要求VFX工作人員從零開始進行復雜的數字資產創建,不如使用AI生成的圖像迅速探索這一想法的實際效果,供導演決定是否要使用這一場景。
3、增加多樣性:場景需要背景車輛或群演角色。使用預制數字資產和AI無限生成的多樣性結合進行定制,可以快速填充場景,而無需進行昂貴的單獨建模和動畫制作。
事實上,即便現在Sora還尚未商用,這類利用AI來快速制作后期特效數字資產的創作方法就已經出現了。優酷不久前開播的《大唐狄公案》中的長安城畫面,如人流、街景、樓宇建筑等均由AI輔助生成,雖然不知道這部劇是否也使用虛擬制作的流程來進行拍攝,但是這種思路其實一脈相承,利用AIGC工具來完成過去需要大量后期特效才能實現的內容。
《大唐狄公案》劇照
換到虛擬制作中其實也只是讓AI的參與從后期變成前置,并且可以有效利用其更加高效的特點去快速試錯,以實現最終的畫面呈現。
當然,就像虛擬制作的成本需要規模化使用來攤薄,目前像Sora這樣的“尖端工具”,使用成本同樣不菲,像Sora生成一分鐘長度、每秒30幀的視頻,按照TFLOPS換算約等于5500塊A100同時運算的算力,這大概也是為什么目前Sora也還只提供極小范圍的內部測試,之后推出大概率也會是訂閱制服務。
不管是優愛騰芒自己投資搭建的虛擬制作攝影棚,還是現在市面上大量提供虛擬制作的后期制作公司,一個最直觀的問題就是大量采購的硬件成本其實已經投入進入了,相對應的生成管線和流程也早就開始磨合并形成了生產力,沒理由在當下停滯不前或是直接放棄,原地等待AIGC成熟更不是現實的做法。
更重要的是,對長視頻們來說,不論技術能力還是主要資源都不可能完全投入到AIGC的原生開發中去。
作為直接面向用戶的平臺,它們要做的只是等到足夠好的商用工具出現即可,在AIGC沒法一鍵生成一個好劇本之前,作為內容供應商過度糾結于AI技術的好壞其實并沒有多大意義,觀眾們最終只會為好劇或好電影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