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新知
幾乎一夜之間,人們手里的iPhone15就成了上個時代的產品。
春節假期剛剛結束后復工,OPPO便發布內部信稱,AI手機元年已到,AI對手機行業的影響完全可以比肩當年智能手機替代功能機;并且宣布將在未來五年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進行AI技術研發的計劃。
去年砍掉芯片團隊哲庫的OPPO,如今每年的凈利潤也不過百億。
比OPPO更激進的魅族,喊出“AI For New Generations”的口號,甚至自斷后路,停止傳統智能手機項目的后續產品,以表決心。
除了這兩家公開表態的,其他手機廠商或多或少也在布局AI。大模型上機、AI應用盛行、AI芯片迭代等等。
德州撲克的策略中,一般是籌碼不夠或者極度堅定手牌很大時,才會選擇All in,贏了當老板,輸了睡地板。
整個手機市場苦尋突破天花板之際,每個廠商都想成為那個成功的革命者。但值得推敲之處在于,本輪手機行業的AI浪潮,會不會像當初智能手機對功能機的替代那樣翻天覆地?AI手機各個廠家又該從哪些方面入手下場拼殺?
AI成標配
AI手機還未有完整意義的真機問世,便已成廠商們推出新產品上的標配。
回顧過往可以發現,國內手機廠商對于新技術的創新和應用都是最積極的實踐者,在AI手機方面也是如此。
華為手機回歸5G的Mate 60系列,搭載了盤古大模型和新一代NPU,可以直接利用華為云端的AI大模型,為手機本地的照片增強畫質;小米自研的60億參數級大模型,能夠在手機上離線進行“文生圖”“AI擴圖”與“AI去除路人”功能。
去年底,vivo和OPPO也都陸續推出自研的藍心大模型和安第斯大模型,與各家生態無縫打通;榮耀發布的MagicOS 8.0也是基于平臺級AI帶來很多新的亮點;前不久三星剛發布的旗艦機型Galaxy S24系列,將視頻AI處理、AI聊天機器人、影像畫面處理、通話實時翻譯等功能作為宣傳的重點。
對于廠商來說,傳統智能手機的故事很難再講出花,而在如今的市場上,不提AI兩個字都不好意思拿出新的產品。爭先恐后把大模型裝進手機里,也是希望能夠給沉寂多時的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
從AIGC應用切入,文生圖、美顏、翻譯等各種小功能,將AI與手機融合,成了各個品牌的首要任務。
其中原因,除了手機市場急需突破瓶頸外,2023年AI技術突飛猛進的進展也是條件之一。以ChatGPT、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文生文、文生圖以及Sora文生視頻各類大模型產品的表現,更加讓各大廠商堅定了AI技術的確是能提供生產力的,而且就在未來幾年將得到很大的發展和應用,再不上車就晚了。
根據市場追蹤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顯示,2023年生成式AI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將占4%,預計2024年這一數據將會翻倍。IDC也預計,2024年全球新一代AI手機出貨量將達到1.7億部,占智能手機整體出貨量的15%。中國市場AI手機份額也將迅速增長,到2027年將占比超過50%。
對于各大手機廠商而言,這是一場關乎未來生存的關鍵之戰,也是一場輸不起的硬仗。AI技術的想象空間巨大,除了殺手級應用贏者通吃外,也會改變現有應用的體驗邏輯,有可能正是助力智能手機完成跨越式創新的技術曙光。坐擁上億用戶的手機終端,既是天然的入口,也能加速AI應用的普及。
智能手機在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飛速迭代,各個品牌卷完處理器再卷屏幕、影像、內存,最終導致近幾年再難出現令人眼睛一亮的顛覆性創新。
這波AI手機的浪潮或許是一場雨露均沾的及時雨。不過可以預見,各家廠商產品的硬件基礎還是由上游供應鏈決定上限,而軟件生態建設將會是主要的爭奪點。沿著這個思路誕生的AI手機,應該會提供什么樣的能力?
新一輪技術競賽
與智能手機代替功能機的邏輯一致,AI手機想要代替智能手機,硬件和軟件需要齊頭并進。
從用戶隱私、數據服務費、響應速度等多方面考慮,如果手機上的AI應用只能依賴云端服務,對于消費者來說顯然不太友好。因此,現階段的AI手機,至少得做到本地端側運行。
2023年10月,高通發布了首款專為生成式AI打造的移動平臺處理器驍龍 8 Gen 3,相當于是給所有的安卓手機廠商發了一張AI手機的門票;聯發科最新的天璣9300處理器,整數和浮點性能也都較前代提升2倍,算子加速性能更是達到了前代的8倍。
一定意義上講,搭載了高通或聯發科最新旗艦芯片的手機產品,就相當于一只腳邁進了AI手機的門檻,這對手機廠商來說并不難。
當然,要做AI手機不能只靠堆料,還要做軟硬件協同創新,結合端側小規模參數級別模型的新趨勢做設備優化。
不過從過往經驗來看,僅停留在性能、UI方面的優化并不能給手機品牌構筑競爭壁壘,用戶也未必會買單。關鍵還是要看AI技術的落地功能是不是足夠吸引消費者,是不是有足夠強悍的大模型產品支撐,是不是能夠帶給用戶切實的場景應用并經得住驗證。
因此,留給手機廠商的創新空間,就只有OS系統和軟硬件生態了。
華為的鴻蒙,小米的澎湃OS,vivo的藍河操作系統都是在為AI OS摸石頭打基礎。更直接的是魅族,公布的AI戰略規劃內容便是,包括打造AI Device產品、重構Flyme系統和建設AI生態。
其實對于存活至今的手機廠商來說,單做一個AI功能,或者是一套OS系統并不算難。但要做AI OS,則需要認真考慮自研大模型、AI原生框架、全新生態應用等連環問題。
最關鍵的還是硬件終端建設。AI技術發展看似熱火朝天,但要將其有效整合到操作系統和硬件設備中,創建出既能滿足當前需求又具備未來發展潛力的產品,需要的不僅是技術創新,還包括對市場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快速響應能力。例如哪些設備需要AI化,如何與AI結合等等。
就目前情況來看,小米的澎湃OS主打“人、車、家”協同,米系生態也有足夠多的終端IoT設備;華為的鴻蒙在2019年便開啟“1+8+N”的戰略落地;需要有緊迫感的是vivo和OPPO,雖然手機出貨量可觀,但在生態建設上一直處在落后位置;而魅族靠著吉利在車機上彎道起跑,但在比拼技術積累而非財力投入的領域,也很難一夕反超。
更為現實的是,AI手機或者說AI OS能否順利商業化,給行業帶來質的跨越,取決于用戶是否愿意為其所謂顛覆性的功能買單,就像2011年橫空出世的iPhone 4那樣,徹底改變手機的使用習慣。
AI Phone還有不確定
智能手機對功能機的顛覆是摧枯拉朽式的,并且由此帶來的移動互聯網革命,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
功能機與智能手機的差異,從屏幕的大小上就能一眼分辨。而AI本就帶有智能的含義,倘若還稱之為智能手機,也不會有違和感。
對比來看,目前可預見的AI手機,只是讓智能手機的功能體驗變得更便捷高效,而智能手機當初迅速替代功能手機,根本上是重新定義了手機這類產品。
假如說智能手機是從0到1,那么AI手機只是從1到10。
高通CEO Cristiano Amon在接受采訪時提到,AI手機的響應速度會更快,并實現更深層次交互。比如0.6秒就能生成一張圖像,由生成式AI調動所有應用協同工作。
也就是說,未來人們可以不用AI手機,但不能不用智能手機。這就意味著,AI手機對智能手機的替代,顯然沒有當初智能手機對功能機的替代,來得那么迫切和剛需。
值得一提的是,在消費側的大眾是否愿意為AI付費也是個問題。
據三星官網的公開信息顯示,三星計劃于2025年底之前在受支持的設備上免費提供Galaxy AI功能,后續將對AI功能收費。這意味著用戶巨資購買AI手機后還要為其功能付費,顯然不符合中國用戶的消費習慣。即使模式走得通,但AI功能在算力、程序升級等各方面的持續投入,也需要廠商平衡成本和利潤的取舍。
每一個技術或產品風口,都難免有被炒作夸大的成分。
目前全力追捧AI手機的國內廠商,以OPPO和魅族為首。兩家的共同點就是沒有小米和華為那樣成熟的IoT生態,而AI的部署不僅僅局限于手機這一入口,而需要擴展到更廣泛的諸如PC、可穿戴設備、家居,甚至是汽車這些終端當中。
對于追風口的廠商來說,AI手機做得好,可以輻射到生態建設上甚至逆風翻盤,但也需要跳出做手機的邏輯,將眼光放得更遠一些,單在手機功能上做文章,顯然不是著眼未來的做法。
可以預見,AI風刮進手機行業會是一場市場革命的開始。在這個過程中技術迭代的競爭會更加激烈,也更容易看出誰才是那個“裸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