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覽商業 蒙嘉怡
編輯|木魚
新的一年,連鎖咖啡賽道不缺亮點。
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家連鎖咖啡品牌1月份新開店1504家,同比2023年1月上升80.55%,門店總數達38988家。另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24年1月,我國新注冊3621家咖啡相關企業,相比2023年同期的2085家上升73.67%。
值得注意的是,絕大部分咖啡品牌進入“冷靜期”,放緩開店速度。庫迪咖啡擴張明顯放緩,新開門店173家,成為2022年12月以來開店最少的月份;星巴克咖啡新開門店數量不到2023年12月的一半;瑞幸的開店數量較2023年12月也下降了些許,不過仍維持在千店規模。
壹覽商業曾統計過,2023年咖啡賽道共發生24起融資,累計金額17.31億元。作為國內最火熱的消費賽道,現在擺在各大品牌面前的是艱難的挑戰,不僅考驗品牌吸引力與產品獨特性,還檢驗著標準化運營、供應鏈系統和品控食安等方面實力。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對壹覽商業表示,一個成功的單店模型加上有力的連鎖體系,才是連鎖企業長久的發展之道。短時間內依靠資本力量快速開店以低價獲取用戶的行為,她并不看好。從門店數量的變化也能窺出,咖啡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
開店放緩,閉店加快
2023年是連鎖咖啡們跑馬圈地的一年。星巴克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靜瑛表示“每隔9個小時就有一家新的星巴克門店出現在中國”;瑞幸咖啡成為第一家本土門店數量破萬的咖啡品牌;庫迪咖啡一年開出門店7000余家,刷新了國內咖啡品牌的開店速度。
在這場混戰中,開店速度越快關注度越高,但短時間大規模鋪開的隱患也愈加難以遮掩。據壹覽商業統計,最近3個月,至少5家連鎖咖啡品牌閉店數量超過20家,庫迪咖啡更是關閉了近800家門店,平均每天關閉8家門店。
另一個數據是,不少獨立咖啡在競爭中被淘汰。企查查數據顯示,最近半年,新注冊的咖啡相關數量約2.7萬家,其中已注銷的咖啡企業有452家,這意味著每一百家咖啡店中就有一家撐不過半年。
擴店進入“冷靜期”,是各大品牌審慎前行的體現。Seesaw創始人吳曉梅曾稱,閉店是為了保障未來擴張之路的基本底盤更加扎實,是長期戰略規劃。
首先,在低價戰略下,大部分咖啡門店靠薄利多銷盈利,選址成為成敗關鍵。知名戰略定位專家、福建華策品牌定位咨詢創始人詹軍豪對壹覽商業表示,咖啡市場飽和度的提高是擴張放緩的重要因素。但大規模擴張讓不少商業街區出現“三步一家咖啡店”的景象,市場飽和度上升,好點位被搶光,成本又壓無可壓,閉店止損成為經營者,尤其是聯營商的最佳選擇。
其次,部分連鎖咖啡品牌或是半路出家,或是規模較小,供應鏈管理能力并不如頭部咖啡品牌,加上快速擴張極易超出原有供應鏈的承受能力。爆品出現,生產可能就跟不上銷售,進而為消費者帶來不佳體驗,既影響業績,又損害口碑。2023年12月,兩位自稱庫迪咖啡聯營商的用戶,先后在小紅書平臺發布《致庫迪咖啡公司管理層的一封信》,其中著重強調了庫迪供貨鏈與實際經營嚴重脫節,一直處于不規律斷貨狀態,這種常態性缺貨引發了消費者、聯營商的齊齊不滿,也讓資本市場對庫迪咖啡的投資潛力打上問號。
再者,對于精品咖啡店而言,“小而美”或許是更好的選擇。一方面,精品咖啡主要客群為對咖啡有深度需求的消費者,產品價格在25-40元之間,對比動輒9.9、8.8的咖啡,顯得尤為“昂貴”;另一方面,精品咖啡品牌基本是直營模式,需要自己造血,這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快速擴張。
經濟學家余豐慧告訴壹覽商業,精品咖啡店下一步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在保持品質的前提下進行擴張。千店規模意味著更精細化的管理,既要提升運營效率,降低成本,又要保持咖啡的品質和獨特性。如果無法平衡擴張和品質,那么守成也是一種策略,專注于提升門店的運營效率和顧客體驗,或許也能成為咖啡界的“胖東來”。
中國咖啡出海
2023年12月13日,研究機構“世界咖啡門戶”(World Coffee Portal)發布報告稱,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品牌咖啡店市場。而同期,美國品牌咖啡店僅增長了4%,目前為40062家。
在國內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出海擴張成為一項不錯的選擇。
一方面,品牌能夠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用出海反哺內地市場;另一方面,海外市場的消費習慣已經養成,教育成本低。根據公開數據,2022年我國人均咖啡消費約11杯/年,美國人均消費289杯/年,日本人均消費207杯/年,韓國人均消費353杯/年。咖啡品牌不需要再花較長的時間培養用戶習慣,能夠迅速打開市場。
熱度之下,各大咖啡品牌看準時機紛紛出海,就連欠債15億的ofo創始人戴威都跑去美國賣咖啡了。
2023年,瑞幸和庫迪正式開啟大航海時代。瑞幸率先錨定新加坡市場,開業第一天,消費者要排隊兩小時才能買到一杯40元的生椰拿鐵。庫迪緊隨其后,靠低價迅速在東南亞、日韓和北美市場“多點開花”。
但實際上,除了瑞幸和庫迪之外,我國選擇出海的知名咖啡品牌并不多。多位專家表示,出海是一項難度不小的挑戰。
一是海外市場飽和度高。無論是東南亞還是日韓或歐美市場,咖啡發展時間都早于中國,咖啡門店遍布街道,貿然進入很可能被本土品牌“圍剿”。
值得注意的是,咖啡出海不僅要面對同行競爭,還需要做好品牌保護。去年12月,泰國知識產權和國際貿易中央法庭宣布,就中國瑞幸控告泰國皇家50R集團侵犯商標版權案件,終審判決為中國瑞幸敗訴。泰國皇家50R集團甚至向中國瑞幸提起訴訟,要求法庭判決中國瑞幸給予總計100億泰銖的賠償。現在瑞幸只有兩條路可走:要么放棄泰國市場,要么和“泰國瑞幸”協商,買下其商標所有權。
二是消費者飲用習慣存在差異。以東南亞地區為例,受嗜甜習慣影響,原本在國內暢銷的咖啡品類可能難以驚艷當地消費者。同時,海外地區種族、宗教構成較為復雜,這也意味著口味存在差異,如何與本土咖啡拉開差異并取得消費者歡心,是出海咖啡品牌需要考慮的重點。
除此以外,咖啡出海面臨的最難挑戰就是供應鏈構建。目前各大品牌的供應鏈仍以國內市場為主,在海外還是個“寶寶”。若一味依賴國內供給會大大提高成本,進而導致產品售價高于海外市場本土品牌。當消費者新鮮感過去,售價過高的咖啡難免會被“打入冷宮”。重新梳理、構建供應鏈,是咖啡品牌贏得海外市場的關鍵。
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指出,海外擴張還面臨著文化差異、運營挑戰和地緣政治的復雜性等問題。品牌需要深入研究目標市場的消費習慣,制定合適的本地化戰略,并且準備好應對可能的政治和經濟風險。在當前全球經濟環境下,海外擴張需要更加謹慎和策略性。
對于出海品牌而言,雖然在中國市場積累了雄厚的資金與客群,但海外咖啡賽道的競爭形勢并不像想象中那般平和。他們需要付出更多才能站穩腳跟,否則只能像戴威一樣,風風火火出海,最后黯然出局,淪為茶余飯后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