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今年以來,成都市青白江區企業持續發力,有的推出新產品,有的建成新產線,有的開發新技術……新年上“新”,一起來看看青白江企業如何各顯神通。
產品上新:試制“手撕鋼”替代進口
近日,攀鋼集團采用國產冷/溫軋實驗軋機,在我國西部首家成功軋制出0.015毫米超薄高溫合金鋼(俗稱“手撕鋼”),部分指標優于國內先進同行。目前,該產品已在國內某飛機發動機研究所試用。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區的成都先進金屬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成都材料院”)就參與了手撕鋼研發。
在成都材料院實驗室,這里的“手撕鋼”薄如蟬翼,厚度大概只有A4紙的四分之一,用手可輕易撕開。然而,這看似普通的產品卻是一種價比黃金的鋼材,被廣泛應用在航空航天、汽車制造、電子設備等高端制造業中,有“鋼鐵行業皇冠上的明珠”之稱。
成都材料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對“手撕鋼”的需求量占到全球市場的80%,但因其核心技術長期被國外壟斷,即便一片A4大小的“手撕鋼”賣到400元,國內需求依然旺盛,有時還會陷入“無米下鍋”的境地。
2022年,由成都材料院、攀鋼研究院與攀長特共同建立攻關團隊,開始試制“手撕鋼”。到2023年底,已經摸清了全部技術參數,且多項指標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待攀長特軋機升級改造完成,手撕鋼即可進入工業化試制階段。”該負責人表示。

產線上新:第一批產品用于比亞迪汽車制造
2月20日,在成都達海產業園加工中心,幾名工人正在對一批新出庫板材進行仔細查驗。這批剛剛加工的表面光滑如鏡、切面平整劃一的汽車專用鋼板,經過現場檢驗包裝后,即將送往比亞迪成都工廠。
為滿足客戶個性化的定制需求,今年,成都達海產業園加工中心新上了熱板橫切17號機生產線。該生產線用于高強鋼、耐候鋼、鈦鐵復合材、低合金、大梁卷的剪切,加工原卷寬度300—1600mm、加工厚度1.0—4.0mm。據介紹,能完成此規格加工的機組在國內比較少見,且加工成品表面平整、清潔、無顆粒污染物,不增加任何新的加工缺陷,綜合能力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目前,17號機生產線已完成安裝和試生產,批量加工的第一批產品用于比亞迪汽車制造。除了17號機生產線,加工中心還上新了熱板縱剪9號機生產線,專注于高強熱軋、耐候鋼、熱普碳的縱剪工藝,具備更高的加工精度和最新的工藝水平,成品加工誤差可控制在0.1mm以內。
這兩條生產線“上新”,不僅有效提升了園區加工的產能、效率和質量,也解鎖了新的加工尺寸,有效縮短了交貨周期。“接下來,我們將不斷提高全流程加工服務水平,為客戶提供高精度、個性化、定制化加工服務,持續拓展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加工中心負責人表示。
技術上新:中試研發讓菌類增產增質
在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區的成都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成都豐科”)菌菇培育車間內,我們看到,一顆顆菌類都種植在一個個小瓶子里,長勢喜人。公司技術部主管楊珺麟說,眼前這些菌菇都是通過公司中試項目研發出來的新菌種,運用了新的種植技術,產量有了很大提升。
去年,該公司搭建了豐科珍稀食藥用菌中試平臺,由生產運營總監李開盛博士擔任技術顧問,主要打造食用菌菌種、種植工藝、智能生產、數字化營銷的全產業鏈中試基地,將科研機構、院校,以及其他食用菌企業的研發成果,通過成都豐科食用菌中試基地,轉化為可批量化生產的產品。

目前,成都豐科中試平臺已開展了灰樹花、蟹味菇、白玉菇、鹿茸菇新菌種產業化栽培應用項目以及白玉菇配方原料本地化栽培應用項目,增加了菌菇的種類,提高了產量,能滿足消費者多樣的需求。
過去的傳統菌菇種植,通常采用菌包作為培養基,需要大量的人工進行培育,培育期間環境影響因素比較大,人工成本較高,產品質量也參差不齊。現在通過中試項目,不斷改進全自動食用菌培養基制備及灌裝流水線,可實現日裝瓶50萬瓶,適應于多種食用菌種植。
楊珺麟拿出一瓶灰樹花菌介紹道,灰樹花菌又叫“舞菇”。成熟時狀若珊瑚,以其鮮嫩爽脆的口感和兼具食、藥價值而深受市場歡迎。“但這種野生菌種人工種植的話出菇率低,栽培時間長,產量有限。通過中試研發后,能達到單瓶產量100克,出菇率96%,實現年增產300噸。”楊珺麟說,目前,這種菌菇市場售價每斤100元。
來源:推廣
最新更新時間:03/20 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