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戴晶晶
今年國內首臺核電機組開工。
2月22日,中核集團官微發布消息稱,中國核電(601985.SH)投資控股的漳州核電二期工程3號機組澆灌核島第一罐混凝土(FCD),標志漳州核電二期工程建設序幕全面拉開。
這是今年中國第一臺開工的核電機組。FCD是一個核電站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前期準備工作的結束和核電現場土建工程的正式開工。
2月18日,中核集團旗下浙江金七門核電項目一期工程宣布開工建設,并未有核電機組進行FCD。去年11月,國家核安全局頒發《浙江金七門核電廠1、2號機組場址選擇審查意見書》,截至目前尚未向兩臺機組頒發建造許可證。
漳州核電項目廠址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列嶼鎮刺仔尾,項目原規劃建設六臺AP1000核電機組,后更改機組類型至“華龍一號”。
AP1000是美國西屋電氣公司設計的非能動型壓水堆核電技術,由于全球首堆工程進展不順、多次拖延,2016年1月,中核集團、原國電集團、福建省發改委三方聯合行文上報國家能源局,申請將漳州核電調整為“華龍一號”技術路線。
“華龍一號”是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由中國兩大核電企業中核集團和中廣核聯合研發。
“華龍一號”采用177組堆芯燃料組件、雙層安全殼、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等多項設計特征。每臺華龍一號機組裝機容量116.1萬千瓦,年發電能力近100億度,設計壽命為60年。
漳州核電是“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的首個項目。2019年10月和2020年9月,漳州核電1、2號機組相繼開工;2022年9月,漳州核電3、4號機組獲得國務院核準。
中核集團表示,漳州核電1號機組預計2024年內投產發電,2號機組正在進行堆內構件安裝等冷試相關準備工作。
漳州核電工程六臺“華龍一號”總裝機容量720萬千瓦,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年發電量超580億千瓦時。
當前,華龍一號”核準與批量化建設加速。
去年7月末,國務院常務會議核準山東石島灣、福建寧德、遼寧徐大堡核電項目共六臺核電機組。其中,華能集團山東石島灣核電站擴建一期工程項目的1、2號機組和寧德核電項目獲核準的為5、6號機組均采用了華龍一號”核電技術。
去年12月,新獲核準的廣東太平嶺、浙江金七門核電項目,共四臺核電機組也均采用了“華龍一號”。
2023年,中國共有兩臺核電機組投入商運,分別為防城港核電廠3號機組和石島灣核電廠1號機組;新開工核電機組包括浙江三門核電4號機組、海陽核電4號機組、陸豐6號機組、廣東廉江核電1號機組,以及遼寧徐大堡核電站1號機組。
國家能源局要求,2024年,核電項目建成投產四臺機組,新增裝機500萬千瓦左右,較去年目標提高了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