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眸娛
2月份上線《明日之后》的玩家,會被系統贈予一個燒水壺,內置有智能AI對話系統,會換著花樣對玩家說一些糟糕的臺詞。
“現在不用點火爐,燒寶就能讓你渾身燥熱。”
“這感覺,好強烈,越來越熱了。”
“(水燒開)滿了滿了哥哥,我好熱~ ”
刻意設計的擦邊臺詞,令人遐想的慵懶女聲,加之燒水壺“燒寶”同“騷”諧音,一個不算復雜的AI玩法讓《明日之后》這款運營了五年的老游戲,在玩家間重新有了話題與熱度。

事實上,玩過單機游戲《原子之心》的玩家不難認出,《明日之后》燒水壺是對該作“魅魔冰箱”的創意借鑒。
在網易2017年全力進軍AI板塊后,人工智能開始不斷應用在網易的游戲場景。尤其是在2023年,除新游《逆水寒》明確打出“AI加持”的大旗外,舊有的游戲也在不斷學習其他游戲AI落地的姿勢,實現小場景下的翻新再造。
但就在網易打算進一步嘗試,讓AI對游戲實現更多賦能時發現:并非所有玩家都歡迎AI的到來。
網易游戲,用AI上分
時至今日,AI已成為網易游戲牌面上最大的技術優勢。
網易CEO丁磊表示:“要牢牢抓住AI這個百年不遇機遇”。從2017年成立從事游戲與泛娛樂AI研究機構伏羲實驗室與網易互娛AI Lab,專注于研究人工智能在游戲中的落地應用,至今已過去7個年頭。
在最新的網易Q3財報中,AI被再度重點提及。
“網易加碼AI自研大模型等關鍵技術,前三季度累計投入已超120億元。”
這使得網易成為在國內“AIGC與游戲的結合”上最具代表性的一家公司。
AIGC與游戲產業的結合,在行業內目前公認有兩條路線。
一是應用于生產環節,如在文案、美術、程序、運營等多個場景下,可以豐富游戲內容,降低成本。根據網易官方信息,目前網易自研AI技術已應用于游戲工業化全流程,對關鍵環節的工作效率提升達90%。以網易新乙游《世界之外》為例,依照游戲無限流設定所需要的海量游戲內容,若非有AI工具的相助,游戲生產時間與成本則難以估算。
二是用戶體驗端,網易用AI在游戲中打造的新奇體驗,已成網易獨有的一種特色與優勢,將網易游戲與其他游戲區隔開來。
2018年,網易游戲《決戰!平安京》推出了UNI編輯器,讓玩家可以自創式神劇情形成短片。
2021年,《哈利波特·魔法覺醒》上線,玩家可以語音念出指定咒語來釋放魔法,讓“念咒語”不再只是一句行為描述。
再到2023年,《逆水寒》手游上線。這款游戲被認為是,網易AI技術在游戲場景應用的集大成者,AI技術貫穿了游戲全體驗。

從初期“捏臉系統”,玩家可以通過文字對外貌描述,讓AI智能生產符合要求的形象;
到進入游戲后,在大地圖探索“人文”“風景”。
人文,體現在各個城市間生活著的智能NPC,基于AI技術,他們能根據自己的身份、性格、習慣、目標對玩家的互動進行不同的回應,長期交互下甚至能與玩家形成不同的關系;
風景,則表現在游戲的風光打卡點,游戲中設置有AI作詞,每次作詞,系統會提供符合當前場景的三個詞牌名,玩家選擇其一,AI再根據游戲時辰、天氣、風水、性別、性格等元素,創作符合場景與玩家心緒的詞句。
乃至進入到游戲日常階段,也能找AI隊友一起探索PVE副本。
《逆水寒》手游官方曾表示,“如果說2023是生成式AI元年,那么逆水寒手游是第一款AI游戲”。
但對此,并非所有玩家都買賬。在一些玩家看來,AI技術確實為游戲帶來了全新體驗,但目前似乎有為降本增效而“濫用”之嫌,這將會把游戲引導至粗制化的道路。
玩家拒絕被AI生成糊弄
網易目前兩款明牌打出由AI參與的游戲,一款是《逆水寒》手游,一款是乙游《世界之外》。
前者如前文所說,用AI技術豐富了游戲開放世界的體驗,一舉助力《逆水寒》手游成為網易近些年以來最成功的產品。
另一款游戲卻因為AI陷入到了爭議當中。
先來對《世界之外》游戲有個基本了解。根據視智未來的報道,這款游戲早年間曾經有過一次項目組解散,原因在于根據《世界之外》的初始策劃,這是一款“無限流+乙女”的游戲。無限流的設定,意味著《世界之外》在美術、文案等多個游戲內容量上遠超一般乙女游戲,投入與生產時間過多,導致整個項目存在“爛尾”的可能。
但去年11月版號放出后,今年1月卻神奇地順利上線。毫無疑問,AI工具在其中居功至偉。
可游戲此前,從未透露過有AI參與的信息。可能網易自己心里也打鼓,于是游戲上線后出現了神奇的一幕。
一方面是,“為什么在《世界之外》,玩家就不討厭AI”主題的稿子鋪天蓋地地分發,另一方面,是游戲玩家不斷在社區蓋樓,發布自己找到的“AI作圖”痕跡。
并且這場“找尋網易AI作圖”的偵探活動愈演愈烈,甚至開始波及到網易其他游戲。
2月7日,B站知名UP主“MMmmmoko_想要畫得好看”發布視頻《網易你又在悄悄用AI啦?》,以逆轉裁判的游戲模式,一點一點摳細節分析游戲《影之詩》氪金內容“龍重登場?璐緹雅”中AI作圖的痕跡,引發大量玩家聲援。
在這兩款游戲中,玩家憤怒的點在于:AI作圖,網易作為供給方的成本降下去了,但玩家作為需求方得到的內容卻沒有質量把控。尤其是像“龍重登場?璐緹雅”,是作為《影之詩》氪金內容出售給玩家的。
而《世界之外》作為乙女游戲,很大程度就是在吃游戲原畫,某種程度上,玩家氪金也是在為原畫買單。因此,由AI生產的有著“兩節指的手指”“六根手指”“沒有下半身”的繪圖,自然難以讓玩家滿意。
《世界之外》公測當天,項目組向玩家寄出郵件,主題名曰“我們沒有數值策劃”,以此彰顯游戲福利的厚重。但后續被玩家嘲諷為,不僅沒有數值策劃,也沒有原畫師、也沒有配音、甚至可能沒有文案。
“整個《世界之外》就是個巨大的AI。”
這句點評讓《世界之外》游戲內的“無限流”設定,與游戲外游戲由AI生成,形成了一種奇妙的互文。
如果有比游戲制作方用AI生產內容糊弄玩家,更讓玩家感到憤怒的,那就是用玩家生產的內容來形成AI內容,再來糊弄玩家。
《逆水寒》手游在AIGC應用上有一項驚人的設計,即是基于AIGC技術在整個游戲環境創造了一個虛擬的報業系統,讓AI編輯來報道江湖秘聞,兒女情長,最終形成游戲內《大宋頭條》的報刊。
但10月份有玩家爆料,《大宋頭條》相關內容的生成,疑似用了玩家創作的同人圖投喂,使得報刊中繪圖與同人圖呈現驚人相似。

而同人圖創作的社區來自于網易旗下另一款輕博客產品LOFTER。此前在去年三月份,該產品就曾經因上線AI繪圖功能“老福鴿畫畫機”,引發平臺創作者不滿。導致官方發文致歉,并承諾:上線平臺作品反AI爬取功能,尊重和保護創作者不希望被“AI學習、訓練”的意愿。
AI+游戲的兩個展望
玩家并非不愿意為游戲做出貢獻,大量mod作品,足以說明玩家群體有這種發電文化。如果AI工具能夠幫助到玩家創作,則能實現雙贏。
基于這一理念,國內“AIGC與游戲的結合”在近幾年有兩個最容易實現的展望。
其一,就是“AI+UGC”的打法。其代表作就是網易去年的另一款明星產品《蛋仔派對》,依靠游戲內以AI能力為基礎的UGC創作工具,所有玩家都可以參與地圖關卡的設計中來,最終使得這款本不受到期待的休閑游戲低開高走,引爆了去年的“騰網大戰”。
得益于《蛋仔派對》的成功,網易去年開始在大部分老牌游戲中也嘗試這一思路。如已經惜敗于騰訊的《荒野行動》,開始號召起玩家利用組件設計新地圖,試圖復刻蛋仔的翻身。
非對抗類游戲《明日之后》也上線了首個簡單生存主題共創服,讓玩家能打造屬于自己的末日。
另一個容易實現的展望來自于“AI技術對于開發世界的打造”。開發世界,一個現實世界之外的虛擬自由世界,本身就是AI技術最擅長發揮的主場。在去年又有了《逆水寒》手游的市場驗證。
因此,網易后續多款含“開發世界”標簽游戲都打出了AI牌,包括在年初開測的《射雕》,旗幟鮮明地打出了“可以自轉的金庸武俠世界”的招牌,強調玩家在游戲內的一舉一動,都能影響后續武俠世界的發展。
網易另一款將要推出的二次元開放世界游戲《代號:無限大》,更是直接把大世界生成、人工智能等技術擺在了宣傳首頁,把游戲內容與AI實力做綁定。

回到AIGC與游戲產業的結合上,玩家痛恨更多的是在B端生產中涌現出了劣幣AI驅逐良幣人工的效果,但在C端內容體驗上,沒有玩家會發對享受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新體驗。只是如何更好地抵達游戲玩家心中開放的世界,網易仍需給出更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