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21家醫健IPO,高校助力三成,募資近70億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21家醫健IPO,高校助力三成,募資近70億

過去一年成功IPO的醫健企業與高校有多大的關聯?高校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動脈網?

2023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但對于相比貫穿全年的資本寒冬而言,這已經溫柔很多。大多數數據都顯示,2023年的投資水平已經回落到2019年的水平。作為重要指標之一的IPO同樣如此,在經歷了前幾年的輝煌后,2023年國內僅有21家醫健企業成功完成IPO,僅僅與2019年持平。

當然,能夠在熱潮退去之后仍然闖關成功,多少也說明了這些企業確有獨特之處。一個有趣的話題是,這些成功IPO的企業究竟與高校有多大的關聯?它們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企業的發展又給這些高校帶來了什么呢?

21家IPO,近三成與高校密切相關

如何能夠被稱為與高校有緊密聯系?核心團隊畢業于某高校是一種較為簡單的分析方式。不過,這種聯系實際上頗為勉強,核心團隊創業所需的知識體系或者人脈未必來自畢業高校,雙方的關系僅限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甚至企業創始人所從事的行業與自身在高校所學專業毫無關系也不在少數。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這21份醫健企業的招股說明書中多數都低調地隱去了創始人或核心團隊的畢業高校。

我們認為,要談得上相關,高校應該在企業發展的歷程中扮演了一定程度的重要角色才應該是硬性條件,或由高校直接孵化,或由高校參與投資入股,或在發展過程中助力研發,又或者作為主要的采購者或者供應商,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基于這種標準,動脈網對21家在2023年成功IPO的國內醫健企業的招股說明書、證交所問詢函等進行了梳理,結合公開資料分析,我們認為至少有6家企業與高校有較為緊密的聯系,占21家企業總數的近三成。按這些企業IPO金額,累計達到69.899億元之多。

成立于2002年的宏源藥業(湖北省宏源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有機化學原料、醫藥中間體、原料藥及醫藥制劑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已經在多個細分領域上占據了第一的市場份額。根據招股書,宏源藥業是全球最大的2-甲基-5-硝基咪唑、乙二醛、鳥嘌呤、乙醛酸生產企業,也是國內最大的甲硝唑原料藥生產企業。2021年,宏源藥業甲硝唑原料藥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超62%。

值得一提的是,起家于醫藥業務的宏源藥業也在進軍新能源業務,其所生產的六氟磷酸鋰是鋰電池電解液的主要材料之一。由于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增長的推動,這一部分業務的銷售收入也在近年水漲船高,使其獲利頗豐。

在其招股書中就明確提到,“公司是高新技術企業、湖北省創新型企業、湖北省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專利類),與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工程大學和湖北中醫藥大學等知名高校保持密切交流和良好合作研發關系,建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形成了較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

在其57項發明專利中,共有14項發明專利與高校共有。其中,復旦大學涉及9項,可以說在宏源藥業的研發體系中占據了頗為重要的地位。

三博腦科(三博腦科醫院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團隊及技術骨干皆來自首都醫科大學——2004年,三位同門師兄弟欒國明、于春江、石祥恩與現任三博腦科董事長張陽一起,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租借了100張床位,注冊三博腦科醫院,開啟創業之路。隨著業務發展,三博腦科也逐漸發展打造成為了“醫教研”一體化的學院型醫院。

來自重慶的西山科技(重慶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手術動力裝置。根據公開信息顯示,其與信息科技領域赫赫有名的重慶郵電大學關系密切。

昊帆生物(蘇州昊帆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為全球醫藥研發及原料藥生產企業提供特色原料的企業,其產品主要應用于多肽、核苷酸和醫藥合成等領域。其核心技術成員之一羅宇現任董事兼研發總監,同時,他也曾于2007年7月至2020年9月于華東師范大學任職副教授。

根據招股書顯示,昊帆生物于分別于2015年和2017年申請了兩項發明專利,為與華東師范大學共有。同時,昊帆生物也與多家高校達成合作委托開發,這份名單中合作項目的重要性和數量都名列前茅的高校正是華東師范大學。

此外,昊帆生物還有兩位獨立董事目前為學術帶頭人,并在高校任職。獨立董事張兆國目前為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獨立董事徐小平則為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副教授。

錦波生物(山西錦波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以重組膠原蛋白產品和抗HPV 生物蛋白產品為核心的各類醫療器械、功能性護膚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其核心產品系列——多種型別的重組人源膠原蛋白(Ⅰ型、Ⅱ型和Ⅲ型)正是與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聯合經歷八年時間研發而成。基于這種密切的合作關系,錦波生物還與復旦大學合作建設了復旦-錦波功能蛋白聯合研究中心。

2023年最后一家IPO的醫健企業無錫晶海(無錫晶海氨基酸股份有限公司)則是我國氨基酸行業的先進企業之一,是目前醫藥制劑及培養基等領域國內頭部企業的氨基酸原料藥主要供應商。根據中國生物發酵產業協會數據顯示,其在國內氨基酸原料藥市場占有率超過30%。在無錫晶海的壯大過程中,江南大學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高校企業究竟如何“雙向奔赴”

從我們統計的情況來看,這些高校主要扮演了幾種角色。最為常見的莫過于利用高校在基礎研發上的優勢對企業進行賦能,尤其在企業初創階段,與高校的成功合作甚至能夠決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最為典型的莫過于錦波生物。其與復旦大學的合作關系之深以至于新三板曾在2020年就2019年年報發出問詢函(彼時錦波生物尚在新三板掛牌),要求錦波生物說明“委外服務涉及的專利、技術對公司核心競爭力、持續經營的貢獻情況,與委外方之間的委外期限、研發成果、知識產權的歸屬及利益分配方式,并說明公司對委外服務是否存在重大依賴”。

招股書顯示,錦波生物的核心產品重組人源膠原蛋白(Ⅰ型、Ⅱ型和Ⅲ型)正是與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聯合經歷八年時間研發而成。尤其是基于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開發的三類醫療器械產品“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凍干纖維”,是國內唯一注射級別的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生物醫用材料,具有原創性、國際技術領先性及廣泛的應用前景,也使得錦波生物在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領域處于國際技術領先地位。這一產品在2022年1月被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選入了“2021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

毫無疑問,若沒有這款產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恐怕將大打折扣,錦波生物的IPO之路恐怕就是另外一副模樣了。

復旦大學也從這次合作中收獲頗豐。錦波生物于2018年與復旦大學宣布共建“復旦-錦波功能蛋白聯合研究中心”,合同金額達到了1000萬元。復旦大學姜世勃教授——同時也是國際抗艾滋病藥物和殺微生物劑研究的知名專家也被錦波生物聘請擔任首席科學官。

此外,復旦大學還通過專利轉讓獲得了大筆收入。其中,“多肽,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專利轉讓費用為2000萬元,另加產品上市后10年銷售額提成1%;“多肽,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國際專利)里程碑轉讓費用2000萬元;“廣譜地抑制人類冠狀病毒感染的多肽及其應用”專利轉讓金額1000萬元。

除了錦波生物,宏源藥業與復旦大學、昊帆生物與華東師范大學之間也有著類似的研發賦能關系,根據招股書顯示,這些企業有多項發明專利都是從高校受讓取得。

這種研發賦能對于企業的影響不小,尤其錦波生物和宏源藥業所在地并非經濟發達地區——前者位于山西太原,后者位于湖北黃岡羅田縣,吸引高水平技術人才并非易事。宏源藥業就在招股書中坦承,“由于公司位于大別山南麓的羅田縣,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導致公司在人才吸引力方面處于劣勢。”

對于有著雄厚高教基礎的地區來說,這種高校對企業的賦能甚至能夠孵化出形成相應的產業集群,帶動地方經濟。無錫晶海和西山科技便是典型的例子。

江南大學的前身無錫輕工業學院是原輕工業部直屬八所高校之一,在輕工技術與工程及食品科學與工程等領域赫赫有名。這種強大的基礎研發能力也為同樣身處無錫的無錫晶海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助力其打造成為了氨基酸領域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根據招股書及公開信息,無錫晶海的核心技術人員分別為蔡立明、侯一鳴及寧健飛。尤其蔡立明和寧健飛兩人學術成果與江南大學合作都是最多的——侯一鳴共與江南大學有22次合作,寧健飛則有19次。

在核心發明專利方面,無錫晶海的5項核心技術之一——“L-組氨酸的制備技術”中的工程菌株及搖瓶發酵技術均于獨立董事陳堅擔任江南大學校長期間受讓自江南大學。作為學術帶頭人,我國發酵工程、食品生物技術領域的專家,陳堅作為發明人的發明專利“一種采用分批補料方式提高廢棄生物質轉化為乙酸產量的方法”及“一種全細胞轉化生產α-酮異己酸的方法”也分別于2011年、2019年轉讓給無錫晶海。

隨著無錫晶海的不斷壯大,無錫自然也收獲了一個“小巨人”以及相關產業集群——根據招股書,針對目前產能不足的狀況,無錫晶海也計劃在無錫投資近3.1億元擴產氨基酸。反過來,這一集群的壯大也將會在未來為江南大學提供幫助。

位于重慶的西山科技則與重慶郵電大學關系密切。西山科技董事長兼實控人郭毅軍也是公司的技術核心人——根據招股書,西山科技共獲得67項發明專利,其中,早期受讓取得的7項發明專利全部從郭毅軍處受讓取得。

根據公開信息介紹,郭毅軍在博士畢業后任職重慶郵電大學生物信息學院教授,并與重慶郵電大學合作開發手術動力裝置。這也成為了西山科技成為國內手術動力裝置領域領軍企業之路的開始。隨后,西山科技與重慶郵電大學的合作更為密切,研究課題涵蓋關節刨削手術動力裝置、乳房活檢與旋切系統、超聲吸引刀系統等。

在重慶郵電大學官網,也高度評價西山科技IPO,表示其為“重慶高校科技成果孵化的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并認為此次IPO是“重慶市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孵化的典型代表”,并表示此為“學校支持教師創新創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成效”。在重慶郵電大學評選的2023年度重慶郵電大學十大新聞中,西山科技IPO也被選為其中之一。

西山科技IPO也是近年來重慶大力扶持醫健領域的結果。近一年來,重慶已有3家醫健企業成功IPO(如果將被劃入日化消費的登康口腔算入則為4家)。在這些企業之后,還有多家重慶醫健企業正緊鑼密鼓準備上市。

作為多年的制造業重鎮,重慶在精密儀器設備、高端制造等方面有很好的積累,這也使得重慶醫健企業多面向這些領域。比如,重慶在高端醫療醫械領域有著名的"三山一海"(山外山、西山科技、金山科技、海扶醫療)。前兩者已完成上市,后兩者相信也不會遙遠。

2023年10月,西部(重慶)科學城產業發展母基金正式設立,基金總規模300億,將重點投向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型儲能等賽道。在更早一些的2023年5月,重慶也宣布2000億重慶產業投資母基金正式成立,并且也將醫藥作為重點覆蓋板塊。

根據統計,截至2023年6月1日,重慶72家上市企業中有12家是醫健企業,在當時市值占重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的23.04%。這對于重慶打造出醫健產業集群大有幫助,位于重慶的當地高校,也必然需要發揮作用,與企業雙向聯動。

與上述企業不太一樣,三博腦科則是一家醫療服務集團,其特點就決定了與醫科院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三位創始人欒國明、于春江、石祥恩皆為首都醫科大學同學,也都是我國神經醫學專家。

在成立之初,三博腦科就公司在創立之初就堅持技術為本,旗艦院區北京三博經過多年發展打造成為了“醫教研”一體化的學院型醫院。2010年,首都醫科大學第十一臨床醫學院正式在三博腦科掛牌,真正被納入了首都醫科大學科研教學體系,并開創了國內民營醫院被納入重點高校科研教學體系的先例。眾所周知,醫生是醫院的核心競爭力,三博腦科與首都醫科大學的這種緊密關系也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來源。

反過來,三博腦科也為首都醫科大學的科研教育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根據招股書,北京三博承擔、參與了各類科研項目超過160項,在國際著名神經專業期刊發表論文(SCI)390余篇,科研成果顯著;累計培養碩士、博士及博士后超過 200 人,為我國神經醫學專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這也打造出高校為企業貢獻人才來源,企業反過來又成為高校科研教學體系的一部分,實現彼此賦能的良性循環。

寫在最后

在2023年醫健領域21個IPO中,高校至少在其中近三分之一發揮了重大作用。不難發現,產業界的創新總是建立在強大的科研基礎上。而高校恰恰蘊含著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近年來,隨著我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政策法規逐步落實,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進展迅速。

根據《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22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2021年共有3649家高校院所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和技術開發、咨詢、服務方式轉化的合同總金額為1581.8億元,相比2020年的1256.1億元增加了25.9%之多。

考慮到這種快速增長還是在現行科技轉化工作仍然存在成果評價行業不成熟、成果交易效率較低、科傳政策實施存在障礙、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匹配性不高、成果轉化財政撥款依賴性高等一系列機制尚待完善的背景下取得,其潛力之大可見一斑。

隨著這些機制的進一步完善,高校成果轉化更具效率且有的放矢,相信未來醫健實現全球創新領先的目標也將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21家醫健IPO,高校助力三成,募資近70億

過去一年成功IPO的醫健企業與高校有多大的關聯?高校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動脈網?

2023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但對于相比貫穿全年的資本寒冬而言,這已經溫柔很多。大多數數據都顯示,2023年的投資水平已經回落到2019年的水平。作為重要指標之一的IPO同樣如此,在經歷了前幾年的輝煌后,2023年國內僅有21家醫健企業成功完成IPO,僅僅與2019年持平。

當然,能夠在熱潮退去之后仍然闖關成功,多少也說明了這些企業確有獨特之處。一個有趣的話題是,這些成功IPO的企業究竟與高校有多大的關聯?它們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企業的發展又給這些高校帶來了什么呢?

21家IPO,近三成與高校密切相關

如何能夠被稱為與高校有緊密聯系?核心團隊畢業于某高校是一種較為簡單的分析方式。不過,這種聯系實際上頗為勉強,核心團隊創業所需的知識體系或者人脈未必來自畢業高校,雙方的關系僅限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甚至企業創始人所從事的行業與自身在高校所學專業毫無關系也不在少數。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這21份醫健企業的招股說明書中多數都低調地隱去了創始人或核心團隊的畢業高校。

我們認為,要談得上相關,高校應該在企業發展的歷程中扮演了一定程度的重要角色才應該是硬性條件,或由高校直接孵化,或由高校參與投資入股,或在發展過程中助力研發,又或者作為主要的采購者或者供應商,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基于這種標準,動脈網對21家在2023年成功IPO的國內醫健企業的招股說明書、證交所問詢函等進行了梳理,結合公開資料分析,我們認為至少有6家企業與高校有較為緊密的聯系,占21家企業總數的近三成。按這些企業IPO金額,累計達到69.899億元之多。

成立于2002年的宏源藥業(湖北省宏源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有機化學原料、醫藥中間體、原料藥及醫藥制劑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已經在多個細分領域上占據了第一的市場份額。根據招股書,宏源藥業是全球最大的2-甲基-5-硝基咪唑、乙二醛、鳥嘌呤、乙醛酸生產企業,也是國內最大的甲硝唑原料藥生產企業。2021年,宏源藥業甲硝唑原料藥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超62%。

值得一提的是,起家于醫藥業務的宏源藥業也在進軍新能源業務,其所生產的六氟磷酸鋰是鋰電池電解液的主要材料之一。由于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增長的推動,這一部分業務的銷售收入也在近年水漲船高,使其獲利頗豐。

在其招股書中就明確提到,“公司是高新技術企業、湖北省創新型企業、湖北省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專利類),與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工程大學和湖北中醫藥大學等知名高校保持密切交流和良好合作研發關系,建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形成了較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

在其57項發明專利中,共有14項發明專利與高校共有。其中,復旦大學涉及9項,可以說在宏源藥業的研發體系中占據了頗為重要的地位。

三博腦科(三博腦科醫院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團隊及技術骨干皆來自首都醫科大學——2004年,三位同門師兄弟欒國明、于春江、石祥恩與現任三博腦科董事長張陽一起,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租借了100張床位,注冊三博腦科醫院,開啟創業之路。隨著業務發展,三博腦科也逐漸發展打造成為了“醫教研”一體化的學院型醫院。

來自重慶的西山科技(重慶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手術動力裝置。根據公開信息顯示,其與信息科技領域赫赫有名的重慶郵電大學關系密切。

昊帆生物(蘇州昊帆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為全球醫藥研發及原料藥生產企業提供特色原料的企業,其產品主要應用于多肽、核苷酸和醫藥合成等領域。其核心技術成員之一羅宇現任董事兼研發總監,同時,他也曾于2007年7月至2020年9月于華東師范大學任職副教授。

根據招股書顯示,昊帆生物于分別于2015年和2017年申請了兩項發明專利,為與華東師范大學共有。同時,昊帆生物也與多家高校達成合作委托開發,這份名單中合作項目的重要性和數量都名列前茅的高校正是華東師范大學。

此外,昊帆生物還有兩位獨立董事目前為學術帶頭人,并在高校任職。獨立董事張兆國目前為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獨立董事徐小平則為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副教授。

錦波生物(山西錦波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以重組膠原蛋白產品和抗HPV 生物蛋白產品為核心的各類醫療器械、功能性護膚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其核心產品系列——多種型別的重組人源膠原蛋白(Ⅰ型、Ⅱ型和Ⅲ型)正是與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聯合經歷八年時間研發而成。基于這種密切的合作關系,錦波生物還與復旦大學合作建設了復旦-錦波功能蛋白聯合研究中心。

2023年最后一家IPO的醫健企業無錫晶海(無錫晶海氨基酸股份有限公司)則是我國氨基酸行業的先進企業之一,是目前醫藥制劑及培養基等領域國內頭部企業的氨基酸原料藥主要供應商。根據中國生物發酵產業協會數據顯示,其在國內氨基酸原料藥市場占有率超過30%。在無錫晶海的壯大過程中,江南大學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高校企業究竟如何“雙向奔赴”

從我們統計的情況來看,這些高校主要扮演了幾種角色。最為常見的莫過于利用高校在基礎研發上的優勢對企業進行賦能,尤其在企業初創階段,與高校的成功合作甚至能夠決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最為典型的莫過于錦波生物。其與復旦大學的合作關系之深以至于新三板曾在2020年就2019年年報發出問詢函(彼時錦波生物尚在新三板掛牌),要求錦波生物說明“委外服務涉及的專利、技術對公司核心競爭力、持續經營的貢獻情況,與委外方之間的委外期限、研發成果、知識產權的歸屬及利益分配方式,并說明公司對委外服務是否存在重大依賴”。

招股書顯示,錦波生物的核心產品重組人源膠原蛋白(Ⅰ型、Ⅱ型和Ⅲ型)正是與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聯合經歷八年時間研發而成。尤其是基于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開發的三類醫療器械產品“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凍干纖維”,是國內唯一注射級別的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生物醫用材料,具有原創性、國際技術領先性及廣泛的應用前景,也使得錦波生物在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領域處于國際技術領先地位。這一產品在2022年1月被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選入了“2021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

毫無疑問,若沒有這款產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恐怕將大打折扣,錦波生物的IPO之路恐怕就是另外一副模樣了。

復旦大學也從這次合作中收獲頗豐。錦波生物于2018年與復旦大學宣布共建“復旦-錦波功能蛋白聯合研究中心”,合同金額達到了1000萬元。復旦大學姜世勃教授——同時也是國際抗艾滋病藥物和殺微生物劑研究的知名專家也被錦波生物聘請擔任首席科學官。

此外,復旦大學還通過專利轉讓獲得了大筆收入。其中,“多肽,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專利轉讓費用為2000萬元,另加產品上市后10年銷售額提成1%;“多肽,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國際專利)里程碑轉讓費用2000萬元;“廣譜地抑制人類冠狀病毒感染的多肽及其應用”專利轉讓金額1000萬元。

除了錦波生物,宏源藥業與復旦大學、昊帆生物與華東師范大學之間也有著類似的研發賦能關系,根據招股書顯示,這些企業有多項發明專利都是從高校受讓取得。

這種研發賦能對于企業的影響不小,尤其錦波生物和宏源藥業所在地并非經濟發達地區——前者位于山西太原,后者位于湖北黃岡羅田縣,吸引高水平技術人才并非易事。宏源藥業就在招股書中坦承,“由于公司位于大別山南麓的羅田縣,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導致公司在人才吸引力方面處于劣勢。”

對于有著雄厚高教基礎的地區來說,這種高校對企業的賦能甚至能夠孵化出形成相應的產業集群,帶動地方經濟。無錫晶海和西山科技便是典型的例子。

江南大學的前身無錫輕工業學院是原輕工業部直屬八所高校之一,在輕工技術與工程及食品科學與工程等領域赫赫有名。這種強大的基礎研發能力也為同樣身處無錫的無錫晶海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助力其打造成為了氨基酸領域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根據招股書及公開信息,無錫晶海的核心技術人員分別為蔡立明、侯一鳴及寧健飛。尤其蔡立明和寧健飛兩人學術成果與江南大學合作都是最多的——侯一鳴共與江南大學有22次合作,寧健飛則有19次。

在核心發明專利方面,無錫晶海的5項核心技術之一——“L-組氨酸的制備技術”中的工程菌株及搖瓶發酵技術均于獨立董事陳堅擔任江南大學校長期間受讓自江南大學。作為學術帶頭人,我國發酵工程、食品生物技術領域的專家,陳堅作為發明人的發明專利“一種采用分批補料方式提高廢棄生物質轉化為乙酸產量的方法”及“一種全細胞轉化生產α-酮異己酸的方法”也分別于2011年、2019年轉讓給無錫晶海。

隨著無錫晶海的不斷壯大,無錫自然也收獲了一個“小巨人”以及相關產業集群——根據招股書,針對目前產能不足的狀況,無錫晶海也計劃在無錫投資近3.1億元擴產氨基酸。反過來,這一集群的壯大也將會在未來為江南大學提供幫助。

位于重慶的西山科技則與重慶郵電大學關系密切。西山科技董事長兼實控人郭毅軍也是公司的技術核心人——根據招股書,西山科技共獲得67項發明專利,其中,早期受讓取得的7項發明專利全部從郭毅軍處受讓取得。

根據公開信息介紹,郭毅軍在博士畢業后任職重慶郵電大學生物信息學院教授,并與重慶郵電大學合作開發手術動力裝置。這也成為了西山科技成為國內手術動力裝置領域領軍企業之路的開始。隨后,西山科技與重慶郵電大學的合作更為密切,研究課題涵蓋關節刨削手術動力裝置、乳房活檢與旋切系統、超聲吸引刀系統等。

在重慶郵電大學官網,也高度評價西山科技IPO,表示其為“重慶高校科技成果孵化的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并認為此次IPO是“重慶市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孵化的典型代表”,并表示此為“學校支持教師創新創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成效”。在重慶郵電大學評選的2023年度重慶郵電大學十大新聞中,西山科技IPO也被選為其中之一。

西山科技IPO也是近年來重慶大力扶持醫健領域的結果。近一年來,重慶已有3家醫健企業成功IPO(如果將被劃入日化消費的登康口腔算入則為4家)。在這些企業之后,還有多家重慶醫健企業正緊鑼密鼓準備上市。

作為多年的制造業重鎮,重慶在精密儀器設備、高端制造等方面有很好的積累,這也使得重慶醫健企業多面向這些領域。比如,重慶在高端醫療醫械領域有著名的"三山一海"(山外山、西山科技、金山科技、海扶醫療)。前兩者已完成上市,后兩者相信也不會遙遠。

2023年10月,西部(重慶)科學城產業發展母基金正式設立,基金總規模300億,將重點投向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型儲能等賽道。在更早一些的2023年5月,重慶也宣布2000億重慶產業投資母基金正式成立,并且也將醫藥作為重點覆蓋板塊。

根據統計,截至2023年6月1日,重慶72家上市企業中有12家是醫健企業,在當時市值占重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的23.04%。這對于重慶打造出醫健產業集群大有幫助,位于重慶的當地高校,也必然需要發揮作用,與企業雙向聯動。

與上述企業不太一樣,三博腦科則是一家醫療服務集團,其特點就決定了與醫科院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三位創始人欒國明、于春江、石祥恩皆為首都醫科大學同學,也都是我國神經醫學專家。

在成立之初,三博腦科就公司在創立之初就堅持技術為本,旗艦院區北京三博經過多年發展打造成為了“醫教研”一體化的學院型醫院。2010年,首都醫科大學第十一臨床醫學院正式在三博腦科掛牌,真正被納入了首都醫科大學科研教學體系,并開創了國內民營醫院被納入重點高校科研教學體系的先例。眾所周知,醫生是醫院的核心競爭力,三博腦科與首都醫科大學的這種緊密關系也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來源。

反過來,三博腦科也為首都醫科大學的科研教育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根據招股書,北京三博承擔、參與了各類科研項目超過160項,在國際著名神經專業期刊發表論文(SCI)390余篇,科研成果顯著;累計培養碩士、博士及博士后超過 200 人,為我國神經醫學專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這也打造出高校為企業貢獻人才來源,企業反過來又成為高校科研教學體系的一部分,實現彼此賦能的良性循環。

寫在最后

在2023年醫健領域21個IPO中,高校至少在其中近三分之一發揮了重大作用。不難發現,產業界的創新總是建立在強大的科研基礎上。而高校恰恰蘊含著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近年來,隨著我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政策法規逐步落實,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進展迅速。

根據《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22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2021年共有3649家高校院所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和技術開發、咨詢、服務方式轉化的合同總金額為1581.8億元,相比2020年的1256.1億元增加了25.9%之多。

考慮到這種快速增長還是在現行科技轉化工作仍然存在成果評價行業不成熟、成果交易效率較低、科傳政策實施存在障礙、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匹配性不高、成果轉化財政撥款依賴性高等一系列機制尚待完善的背景下取得,其潛力之大可見一斑。

隨著這些機制的進一步完善,高校成果轉化更具效率且有的放矢,相信未來醫健實現全球創新領先的目標也將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果县| 平潭县| 平遥县| 体育| 邛崃市| 高青县| 磴口县| 巴林右旗| 醴陵市| 兴仁县| 浦城县| 井冈山市| 高州市| 平江县| 云浮市| 常宁市| 东台市| 巢湖市| 中方县| 衡山县| 龙游县| 奉新县| 肥东县| 昌图县| 延庆县| 威宁| 楚雄市| 蓬安县| 保康县| 大同市| 丹凤县| 南雄市| 泗水县| 和龙市| 晋中市| 北流市| 焉耆| 漳平市| 兴隆县| 喜德县| 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