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華商韜略 熊劍輝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有的債務,卻在金蟬脫殼。
要不是聽說能掙大錢,身居三線小城的老李,大概永遠不知道“職業背債人”的存在。
那是2019年,老李“意外”認識了一位“背債中介”,要帶他發筆橫財:直接給他過戶一套房,貸款一通過,六成他拿走,進賬過百萬。
老李狐疑地問:那我做什么?
中介自信地說:身份證、電話卡、銀行卡都留下,剩下的,不要問。
于是,老李照著做,中介們也馬不停蹄起來。
很快,房產中介鎖定了目標:上海青浦區一套199平方米的頂層復式房。這里地段偏、房屋面積大,房主掛牌后,遲遲脫不了手。
這正是絕佳的“獵物”。
房產中介聯系上房主,表示房子脫手沒問題,但因為買家是公司,需求很“奇葩”:公司想要多貸款,需要她配合做高房子的估值。
房主頓感有蹊蹺,擔心估價高,房貸難拿下。房產中介卻再次表示沒問題,只要房主簽了字,貸款不用太顧慮,房款很快打卡里。
于是一切談妥,房產中介找到背債中介,背債中介叫來“職業背債人”老李,老李簽下買房合同,辦好貸款手續。
結果,一套市價253萬的房子,在銀行內鬼的配合下,評估出550萬的高價,套出了357萬的貸款。
套路環環相扣,實則各懷鬼胎。
套出的貸款,除了要支付房款、繳納稅費,還被銀行內鬼、貸款中介、房產中介、背債中介等層層瓜分了85萬。
而背下幾百萬巨債的老李,并未見過百萬酬勞,只拿到“好處費”1萬塊。
所謂“職業背債人”,是指那些有償承擔債務的人員,他們以獲得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的利益為代價,拋棄征信、長期背債、甘當老賴。
而“職業背債人”要玩轉,則完全離不開“背債中介”。
“背債中介”,通常是整場騙局的總策劃。一方面,他們要尋找、調教、洗白“職業背債人”,另一方面,他們還要將背債人、房(車)貸中介、銀行內鬼等串聯起來,擔當總聯絡人的角色。
如今,樓市下行,炒房客們急于甩貸,“職業背債人”變得炙手可熱。
2023年底,深圳某論壇。
有高杠桿炒房人發帖求助:只因當初聽信了“深房理”,在深圳買下1500萬的房子,如今掛牌價慘跌300萬,依然出不了手,急求“職業背債人”協助脫困。
但現實中,房主很難找到“職業背債人”,卻容易招來“背債中介”。社交平臺上,“背債中介”招攬“職業背債人”帖子也是隨處可見。
▲背債中介四處招人
“幫人背債,酬勞百萬”、“到手200個,白戶要抓緊”……這讓很多人眼紅耳熱,不惜鋌而走險。
一旦背債中介與背債人搭上線,接下來就是調教的過程。
按照“劇本”,背債人必須在指定城市待上一段時間。背債中介不但包吃包住,甚至會幫他“開公司”、做流水、買社保醫保公積金……
這套騷操作下來,背債人的征信頓時變得光鮮亮麗,對背債中介也很容易放下戒備。
接著,背債中介會串通房產中介、銀行內鬼,找來一個急于甩貸的房主,依然用做高估價的手法,套取幾百萬乃至上千萬的貸款。
刨去實際的房款、繳納的稅費,剩下的貸款,則被銀行內鬼、各類中介、背債人層層瓜分。
按照“行規”,銀行內鬼拿30-40%,各類中介拿20-30%,背債人拿30-40%。
但實操中,差異很大。
有的背債人,確實分到上百萬,哪怕成“老賴”,套取的真金白銀卻成功轉給了家人,就此暴富。
但大部分還是像老李這樣,身背巨債只賺到1萬塊,被坑得欲哭無淚。
有的背債中介更狠,會趁著背債人手頭有房、違約未爆,將裝修貸、汽車貸、現金貸等再擼一遍,又輕松到手幾十萬。
最終,房主收回了房款,內鬼、中介、背債人瓜分了房貸;只有銀行,承接了一切爛債。畢竟“職業背債人”,一分錢都不會還。
有人以為“職業背債人”是騙貸“新玩法”,實際上是20多年前的“老套路”。
2000年,一家名叫“華運達房地產”的公司,在北京東二環建起一座“森豪公寓”的樓盤。在北京人平均月薪1300塊的年代,“森豪公寓”賣出了每平米2500美元的“天價”。
這樣的房子當然賣不動,華運達又是一個蓋子幾個碗,快要玩脫了。
關鍵時刻,華運達的老板想出一個“好辦法”:他發動員工,找人冒充購房人,騙貸來買房。
給背債人的好處是:借出身份證,就給2000塊。
很快,華運達搞來257張身份證,把公司員工、下崗工人包裝成“月入6萬”行業精英,結果從銀行套出了7.5億房款。
這正是轟動一時的“北京森豪騙貸案”,后來成了京城著名的爛尾樓。
巨虧的銀行,把騙貸的開發商、律師、銀行行長統統送進了牢房。但鑒于個人征信還是一片空白,257個“背債人”并未受到懲處。
吃一塹、長一智的銀行,從此開始加強監管。
2006年,全國統一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正式建成;2011年,個人征信報告系統成功上線。
征信的一小步,可謂金融的一大步。但人算不如天算,征信體系一建立,非但沒讓“背債人”消失,反而讓它變得“職業”起來。
以前,騙子都是親自騙貸,反正沒征信,各種花式耍賴;如今,征信無處不在,老賴被限制高消費、出國境,不能當老板和董監高,有錢花不了。
于是找“職業背債人”背債,成了詐騙“剛需”。
特別是最近10多年,背債詐騙在車貸領域異常猖獗,方式與騙房貸大同小異。
詐騙團伙先會將背債人“洗白”,再用“低首付”“零首付”的方式,空手套汽車;之后,又偽造發票和證件手續,將有貸款的汽車“洗白”,低價賣給二手車商;最后,車貸甩給背債人,一律不償還。
與房貸詐騙相比,車貸詐騙金額不高,卻更隱蔽、更迅速。
只要搞定了二手車商,詐騙團伙馬上會與車貸方、背債人、制假窩點火速聯動,最快3天,交易過戶,然后消失。
更奇葩的是,明明是團伙詐騙,背債人還會以個人或公司經濟困難為由,拒絕還貸。
這制造出民事糾紛假象,一度逃避了公安機關的打擊,很多車貸金融公司因此叫苦不迭。
2023年,山東德州警方破獲一起特大車貸詐騙案,17名犯罪嫌疑人橫行24個省份,騙貸金額高達6000多萬。
由于周期性短、流動性強,加上車貸金融公司防范意識較銀行更差,所以這類車貸詐騙在北上廣、山東、江蘇、云南等地此起彼伏,呈現多點高發的態勢。
而在法律界看來,不論是房貸還是車貸詐騙,都屬于針對個人的“包裝貸”;還有一類,則屬于針對企業的“背壞賬”。
所謂“背壞賬”,是指企業通過股權轉讓、資產處置、抵押等方式,讓職業背債人背負企業債務或不良資產。
這么做的原因很多,有的企業是為了粉飾報表,向銀行貸款,或搞資本運作;有的企業則干脆為了逃債。
由于涉及多個省市、多個行業,以及難以計數的企業與個人,以“職業背債人”方式實施詐騙的規模,是一個相當難以度量的數字。
但根據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數據,人們或許能窺見端倪:截至2024年2月5日,全國失信被執行人已達837萬。
或許,人們只能猜測,這其中究竟有多少人在干職業背債。
如今,伴隨“職業背債人”滲透到各行各業,并漸成產業鏈,其分工也日益細化。
像“職業背債人”,以前只要愿背債,不論是老光棍還是患絕癥,不論是賭錢破產還是生意虧本,都可以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但近年來公安機關敏銳地發現,詐騙團伙已將魔爪伸向了農村,更青睞讓低保戶、殘疾人、智障人士來背債。這樣的人,好欺騙、易擺布,甚至根本不用付成本。
2022年,河南鄧州的低保戶老盧,聽說有錢賺,跟著背債中介到鄭州。他簽了字、貸了款、買了車,最后車被中介開跑了,老盧一分錢沒撈著,還背上了10多萬的車貸。
但在某些高杠桿房主眼里,這樣的職業背債人,是最好的“甩債利器”。
而現實,卻在向“騙中騙”的方向發展。
實際上,已有房主遭遇房產中介和職業背債人聯手“背刺”,被騙500多萬。
▲房主遭遇職業背債人詐騙
2023年8月,成都房主羅某,掛牌出售成都錦江ICC天曜小區的一套房產,并委托給房產中介陽某。
這里地處成都“攀成鋼”的繁華地段,房源很搶手。中介陽某很“給力”,很快找來買家張某。
雙方會面,相談甚歡。據房主羅某回憶,張某開豪車現身,自稱有兩家酒吧,面對710萬的總價毫無異議;只是因為私人原因,協議要“表弟”謝某簽,房子要他代持。
謝某,正是職業背債人。
但房主羅某表示:我懂的,沒問題。
于是,雙方立刻簽下購房協議,張某又支付了20萬預付款,以表“誠意”。大喜過望的房主羅某,在中介陽某攛掇下,簽下一份“房屋交易全權委托協議”,不但委托中介全權處理,還交付了房產證。
至此,房主羅某徹底中計。
6天后,羅某猛然發現,自己未收到任何房款,房子已被轉到謝某名下,不由大吃一驚。
他立刻致電張某質疑,張某卻表示,可能流程出了問題。
但為表“誠意”,張某又分別支付了130萬、60萬,穩住了羅某。
整個9月,羅某只要一問,張某都是“在銀行辦貸款”。
直到10月,羅某才發現,房子根本沒有抵押給銀行,而是在8月抵押給了某小額貸款公司,直接套走了520萬。
至此,中介和買家分錢跑了路,一無所有的職業背債人“表弟謝某”背著鍋,房主和小額貸款公司的500多萬徹底打水漂。
有的人在騙房主,有的人則在騙背債中介。
2018年,陳某與李某在微信群相識,謊稱自己是某貸款公司員工,能搞定“背債貸款”,可以介紹李某干“背債中介”的大買賣。
李某一聽,大喜過望,覺得賺大錢的機會來了。在忽悠了李某一年后,陳某拋出一個背債500萬的“大項目”,一邊讓李某趕緊交手續費、加急費、點位費、排位費……他好給李某辦貸款。
靠著一點點“切香腸”的手法,李某斷斷續續給陳某轉了55萬,結果一分錢貸款都沒要來。
忍無可忍的李某選擇報警。最終,陳某因詐騙金額超50萬,數額特別巨大,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
實際上,只要涉及“職業背債人”騙貸,所有環節都沒有無辜者。
2018,在江西高安法院宣判的一個車貸詐騙案中,人們得以窺見整個背債詐騙鏈條的法律責任分布。
在這起案值77萬的案件中,背債中介孫某,被認定為第一主犯,被判有期徒刑10年;職業背債人高某,因為拿的“好處費”最多,被認定為第二主犯,被判有期徒刑6年9個月;而其他職業背債人、騙貸車主等作為從犯,根據危害和獲利大小,分別被判3至4年有期徒刑。
不勞而獲的“暴富”之路,往往真的都在《刑法》里。
[1]《“職業背債人”背后暗藏深坑,“躺賺百萬”害人不淺》,新京報
[2]《一市民賣房被騙500萬?公安機關已介入》,成都商報
[3]《揭秘騙貸買豪車倒賣黑色產業鏈》,上觀新聞
[4] 中國裁判文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