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樂資本論 知行
這兩天,OpenAI首款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橫掃各大科技媒體的頭版頭條,成為了內容行業的新星。當OpenAI CEO薩姆·阿爾特曼化身魔法大師,在線接活向全世界炫出Sora的魔力時,各路AI創業者們也在積極應對著。
有人翻出各類論文,試圖理清Sora的技術原理;有人橫評各類AI視頻軟件,尋找下一個機會點;有人甚至連夜做好了Sora的賣課海報,割韭菜之心昭然若揭。
這其中,北邦自言不為賺錢,其發起的愛智島是為了讓更多的普通人可以探索AIGC的邊界,以后也許會成為下一個B站。安史一直在用廣告思維產出AIGC作品,商業營收可觀。宋東桓發起了全國最早的AI視頻社群,通過與技術公司合作、舉辦比賽、創作IP等方式,尋找新的商業模式和變現途徑。
01 “愛智島是AIGC探索站,我也不知道它未來是什么樣”
北邦 80后資深廣告創意人,數字藝術家,線體繪創導者,AI藝術創作聯盟(愛智島)發起人
2021年起,我開始接觸的是Web3、DAO、NFT。我們一直在談想象力經濟,數字化經濟,WEB3.0就是很好的協作模式。它解決了互聯網上信任成本的問題,讓你可以基于虛擬身份,泡在不同的組織中參加活動。從改變資產觀念、組織觀念再到自我身份認同等,這些技術在改變著全人類。
2022年,我和另外兩位發起人一同創建了AI創作者聯盟愛智島,屬性是AI技術賦能創作+WEB3社區生態+中國文化IP。我希望通過愛智島找到重新激活個體創作的自主驅動力模式。在這里,大家可以分享交流討論AIGC作品,做商業項目等。
目前,愛智島已經聚集了超過3000名來自媒體、建筑、藝術、設計、音樂等多領域人才 ,最核心的資產是人才和審美積累的人文數據,主要的內容生產方式是共創與共建。
共創項目的重要形式之一是“開黑”,就是說我們先定好主題,再頭腦風暴。一邊暢想,一邊發揮我們的想象力,再用AI引擎(如Midjourney在Discord上的自建頻道)實時預覽想法,且不斷地演化與迭代。這樣可以減少項目上的前期決策成本,比如你想做一部電影的場景概念圖,十幾個創作者可以快速地產出大量可視化內容,效率很高。
開黑也可以產出新的工作流,比如MJ+SD+PS等不同AIGC人才的組隊,用來完成影視、游戲、展陳等內容。這個過程中最怕的是甲方帶著不切實際的需求找到我們,認知不同很難推進項目。
我們也組織了很多愛智島成員的線下見面會,在一些城市設立共建站長,推動AIGC項目。這是前面談的共建的部分,其實這也是對共創的補充。我意識到愛智島只有創作者是不夠的,需要大家共建起圍繞AIGC創作者的生態,才能生生不息。Web3對團隊之間的協作認同的要求很高,因為解決的是底層的驅動力問題,你是為了干成一件自己想干成的事兒才干的,所以尤其要求價值觀和人格上的認同。這僅僅靠線上交流是不夠的,我們已經舉辦過多次肉觸(面基)大會。
愛智島可貴的地方,是它的實驗價值。在這個智能化的時代,不確定性很高,很多人不知道未來要怎么走。所以你需要去探索不同的方向,也許你現在踏出的一腳,就是以后的方向。我們需要自己研發和積累各種目前尚無法定義的踏腳石,實驗文化是我們應對未來高度不確定性的一種方式。愛智島鼓勵探索,鼓勵大家共享成果,之后這些內容也許會變得很有價值。所以我們在盡量地將信息可視化、透明化,讓更多人可以鏈接到信息。
愛智島是實驗地,核心是保持開放和好玩。現在我們有開放的外圍社區DODO和內核小組兩種形態。愛智島中有很多小伙伴會主動發起活動,比如做音樂的、搞DJ的、播客的。群體膨脹后管理成本會越來越高,所以我們支持分裂成小團體。現在我手機里有上百個群。
現在大家做AIGC創作,不要只把眼光放在生產的作品上,而要注重數字資產。
我一直在做關于中國大IP“夢鏡中國”的內容,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做同一個中國夢,照見同一個母體文化(集體無意識)中浸泡的大“我”。是夢鏡這個名字的由來。“夢鏡”目前已設定了空間題材:神、魔、佛、妖、獸、鬼、仙、山海、再加一個未來系,共九大夢系。對應的母體文化出處:西游記、封神榜、山海經、聊齋、民間傳說、習俗等。
我一直想把這種母體或者集體無意識視覺化,AI引擎、模型就是這面鏡子,我時不時地照一照,看看成果。
做IP跟做品牌最大的區別是,做品牌我們是自上而下的,先用對的方式,定策略、定市場、定溝通語境,一步步推理下來出品牌。
IP是自下而上,像B站以前是二次元亞文化的宅男宅女聚集地,他們越玩越大,成了主流文化。現在有人在愛智島講《金瓶梅》,講《西游記》,也在將這些內容視覺化。
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的IP要走向世界,我希望愛智島是起源地。
我們為什么要去說做一個IP 很難,就你一定是一個文化深度認同,你才能做好一個IP,愛智島在聚集這樣的一群人。
AI最核心的資產是算法、算力和數據,愛智島致力于發掘有潛力的中國文化要素,在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中提供最有價值的作品和數據。我相信這些內容會在未來發揮出它的獨特價值。
Sora的Demo視頻片段令人驚艷。這半年,來我一直說AIGC處于進三退二的退二中,后面還會有下一波的進三退二,看來新一輪的進化又要開始了。
OpenAI一直致力于自然語言的泛化優勢,在自然語言加持下訓練的所謂“世界模型”,也是對視覺動態的一種泛模型應用。這就足以讓我們重新來認識自己的語言,無論什么事物,我們竟然都有一種對應描述它的概念及其表達方式,這是目前為止一種真正接近全方位無死角的泛模型,并且語言正處于無限延伸和演化中,這個世界太奇妙了。
02 “先有品牌意識,再去產出AI內容”
安史 AN-AI 數字概念藝術家 小紅書粉絲5.1萬
我在上海的房地產行業做了20年的廣告全案策劃,這幾年經濟疲軟加上房地產行情不好,順勢轉行做了AI數字藝術家。可以說,AI徹底改變了我的職業生涯。
去年4月15日,我在小紅書發了第一個“AI貓”的作品數據不錯,一直在更新內容。現在,我的作品主要分為禪意東方、時尚大秀、大美中國、東方造物四個集合。
我現在每天做兩三個小時就可以產出內容,廢片率大概是五分之四。賬號做到了一萬粉就開始有商務單子。半年后我就開始全職做賬號了,一個月賺幾萬還是可以的。
本身我是做廣告的,對我的賬號定位、內容定位,要給誰看、做什么內容,都有很清晰的規劃,我的賬號就是要服務品牌方的,需要讓品牌看到我的價值。粉絲多不意味著你能賺到錢,你要有客戶買單,有商業思維,有業務能力。
我的商業定位是做對B端有價值,C端喜歡看的內容,內容定位是虛構的真實。
對B端有價值就是要幫B端找到人群的喜好,找好內容的落地形式。
去年7月我在靈隱寺里看到了咖啡店,當時在想咖啡店里什么樣的杯子能夠吸引年輕人呢?創作了《我佛慈悲》系列照片。之后不久有一家實體咖啡店找我合作做出了實體的產品。
AIGC重要的一個特質是能給現實場景增加想象力,形成可以傳播的事件。比如我做的云岡石窟、布達拉宮、長城時尚品牌大秀,把時裝走秀這種現代的商業事件,與歷史古跡融合在一起很有新意。成本也不像之前需要幾百萬、幾個月才能完成。
這些走秀作品,讓我成為了平遙國際時裝周簽約的數字藝術家。之后,我會做虛擬時裝周展,探索AI視頻、互動影游的新形式,發展空間很大。
此外,因為我之前做過很多的文旅項目,比較懂城市文化,也做了很多城市文化向的AI內容,比如大美中國系列。主要方法是對對地標景觀做私人化的解讀,再增加情緒。比如說你對金陵的梧桐樹、秦淮河感興趣,再加上你對這個城市的感覺,是豁達,還是清冷,融合在一起。
我的變現方式主要是圖片授權,內容定制,和品牌合作。
未來我打算繼續做把「大美中國」系列IP,邀請不同的創業者共創這個IP,將它落地到手機殼、撲克牌等產品上。此外,我還想針對各大城市的文旅資源,推出「云游中國」的AIGC系列作品。對內容行業來說,AI是趨勢。
03 “當合作方都賺到錢后,我們不賺錢是不合理的”
宋東桓編劇 AIGC創作人 故事接龍StoryStorm發起人
我們是全國最早做AI視頻的社群組織,群里有500個左右的創作者,國內基本所有視頻生成類技術公司都是我們社區的合作伙伴。故事接龍StoryStorm的核心是一批擅長做AI內容的人。
2022年8月份,我對AI的應用還是用Midjourney生成NFT、做漫畫。到了2023年7月底的時候Runway可以原樣還原圖片來生成視頻,于是我們開始做工作坊。目前我們每天都有免費的AI直播,每個月有比賽。未來希望可以每個季度有創投。
今年4月,我打算做一個基于AIGC短片的創投會。我們和多家節展也是合作方,包括去年的FIRST驚喜影展,以及藍星球科幻電影周,現在的北影節AIGC短片單元,我們也是唯一的社區合作方。
文字表達的是殘缺的故事,你看不到影像風格。但是AI視頻能夠直接體現出影像風格。今年和明年,AIGC視頻內容會有100倍的增量。但是這個增量中如果只著眼賣課那就太短視了,賣課也許讓你賺100萬利潤,但會錯過重要的時間窗口,其實沒必要。所以我們社群現在的培訓和比賽都是不收費的,還會給優質用戶送錢、提供技術支持、目的就是發掘核心創作者。
大家對AIGC印象的區間是高預期、低預算,甚至是無預算。去年最開始大家的需求基本是能不能免費給他們做AI短片,后來漲到一萬兩萬的預算。都覺得AIGC能降本增效,但這里面需要的人工勞動還是很多的。現在全國用AI做圖的人有百萬,但用AI做視頻的人最多不過四五萬。AI視頻比AI生圖難度更高,時間更長,卻更不方便變現,這也是它現在不太容易在傳統工作流中推行的一個原因。
AI視頻第一步會替代的不是真人電影,而是動畫片。比如現在的動畫片報價動輒千萬以上,以后200萬左右就能完成,那么行業會發生巨大的變化。AI視頻之后的范式不一定是電影,也可能是互動游戲,互動影游。最優秀的創作者會是一批和現在完全不同的人。
以后視覺類的模型,不會一家獨大,而是會百花齊放,各家推出不同的產品。我們和國內數十家AI技術公司都是合作方(剪映、midjourney、出門問問、pixverse、千象、右腦、NeverEnds)等。
他們會為我們社群用戶提供技術支持,我們的用戶給他們提供好的作品,這是一種很健康的關系。
我們每個月都在做AIGC視頻方面的比賽,也和多家組織協辦比賽,比如溫州社科聯主辦的溫州AIGC短片大賽,我們是協辦方。前段在廈門舉辦的“秋地藝術中心超級明星AI藝術作品展”我們是聯合策展機構。未來我們也計劃做AIGC劇情內容,一些具體的項目年內就會開機。
除了傳統影視,AIGC內容還可以被應用在光影秀、劇本殺、沉浸式文旅、互動內容等多種輸出場景。技術在慢慢地往上走,其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你要產出好內容。我是編劇出身,所以我們自己定位會更偏內容一點。在計劃用AI作為工具打造IP,賣故事。
我希望可以通過教育培訓、比賽創投,到對接具體商業項目,一條龍地幫助創作者成長。在這中間還會有各種產學研合作,這是一個鏈路漫長的工作,算臟活累活兒,但我們做得很開心,我們覺得在AI普及的這個路上,社會需要我們。
我們的社群,如果可以讓創作者、品牌方、技術公司都能獲益,我們不賺錢是不合理的。
未來,AI教育的真正戰場在三四線城市,所以我們也在積極做城市站,目前已有十幾個不同的地方社區與我們聯動,第一步是聯播直播,互相推流,以后也會逐步做更多線下沙龍活動。
但是隨著社群的增長,在哪里安置社群用戶也會成為問題,我們自己的官網近期就會上線。
此外,我們也會有接入在微信端的免費bot產品,幫用戶實現零距離零成本觸達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