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中財經
過去三年,一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在這場人類與疫情的無硝煙戰爭中,生物制藥技術成為人類一方最得力的武器。也由這段疫情,讓人們看到生物制藥技術的重要性。
在這個背景下,生物制藥賽道爆火了起來,科學家創業者、資本機構們紛紛涌入進來,一大批醫藥企業橫空出世并受到了資本們的注資。在2020—2021年,醫藥賽道的爆火到達了頂峰。
根據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的財經新聞也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關于醫藥企業的事件。比如2023年4月,海森生物完成3.15億美元戰略融資,投資機構包括阿布扎比主權基金、康橋資本等。還有上海維亞獲得淡馬錫、弘暉基金等投資機構1.5億美元融資。這些都是發生在2023年的醫藥企業大融資事件。
只不過,這些只是個例。從整體看,今年的醫藥賽道并沒有重現往年的輝煌。根據數據,在2023年,A股市場IPO上市的醫藥生物企業數量,從2022年的50家縮水到21家,減少58%。IPO募資總額也從2022年的765.1億減少到223.2億,縮水70.8%。
醫藥股IPO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個醫藥行業的景氣度,如此大幅度的變奏也恰恰在表明一個信號“2023的醫藥賽道正在經歷一場凜冽寒冬”。
01 2023,醫藥IPO生死局
2023年,資本寒冬下,投資人出手謹慎,而企業募資則成了一大難點,也由此導致A股的醫藥企業IPO節奏出現了明顯放緩。根據Wind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2022年A股IPO首發募資金額分別為2532.48億元、4778.66億元、5426.43億元、5868.86億元。到了2023年,A股IPO募資額為3565.39億元,在醫藥企業注冊制試點啟動以來,首次出現了IPO募資規模下降的形況。
受募資端的影響,醫藥企業的IPO開始了變奏,較之前更加緩慢。但在2023年還是有21家醫藥生物公司登陸A股,相比去年數量減半。分板塊來看,10家企業于創業板上市,6家企業于北證上市,4家登陸科創板,1家主板上市企業。
海森藥業是唯一一家在主板上市的企業。主要從事原料藥及中間體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海森藥業的IPO申請于2021年12月獲受理。2023年4月成功登陸深交所主板。
今年闖關成功的21家醫藥生物企業中,8家企業的首發募資金額超過10億元,其中,3家位于科創板,5家位于創業板。智翔金泰首發募資金額最高,達34.73億元。宏源藥業次之,首發募資金額達23.63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成功上市企業的背后還有多家醫藥企業在2023年終止了IPO進程。
根據醫藥魔方,2023年醫藥企業終止IPO的數量達39家。分板塊來看其中深交所數量最多,為21家,其次是上交所13家,北交所5家。
比如榮盛生物,2023年8月7日晚間,榮盛生物主動撤單,科創板IPO終止。招股說明書顯示,榮盛生物致力于疫苗及體外診斷試劑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產品主要用于傳染病的預防及診斷。再比如成立于2015年主研多肽醫藥的湃肽生物,原計劃登陸創業板,但最后在12月27日宣布IPO進程終止。像上述兩個案例的醫藥企業,足足有24家。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諾康達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為數不多的一家年內上會被否的醫藥生物公司。諾康達是一家以制劑技術為核心,以藥學研究為主、臨床研究為輔的綜合研發服務CRO企業。
翻開其歷史,可以發現其已經在上市之路上闖蕩了數次,但次次以失敗告終。2019年4月,公司的IPO申請曾獲科創板受理。當年7月,即撤回首發申請。三年后,諾康達再度向創業板發起沖擊,在2023年5月,其首次上會后被暫緩審議。再到7月,諾康達再度躋身上市委會議,現場對其問詢的問題主要涉及業績大幅波動、收入與主要客戶和前次申報情況等方面。最終,公司因“不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或信息披露要求”被否。
進入到2024,醫藥企業IPO終止的現象仍然存在,根據各大主板官網的統計,在2024年1月,共有7家企業終止IPO。包括澳斯康生物、脂肽生物、博納精密、上海愛科百發等。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博納精密在2023年12月8日第三次遞交招股書,從遞交招股書到最后終止IPO也只過了不到1個月的時間。
同時,也是在2024開年傳來第一例醫藥企業破產的噩耗。2024年1月12日,博際生物向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法院提交破產清算申請。
根據企查查信息,博際生物在2017年成立,由包括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審評專家在內的、具有多年中外創新藥物研發經驗的海歸專家創建,擁有商業秘密保護的抗體發現和全球專利保護的BJ-SIB雙抗平臺,并且在成立之后的藥物研究上取得不小的成就。可惜,在融資寒冬的情況下,博際生物并沒有堅持下去。博際生物是第一家但絕不是最后一家,未來還會有哪些醫藥企業倒在寒冬不得而知。
另一方面,在融資端上也可以看出2023年醫藥企業的不容易。
2023年國內醫療健康一級市場進入了震蕩下跌的周期,根據動脈橙果局發布的數據,2023年中國醫藥企業共發生融資次數1300次,融資金額為103億美元,整體規模倒退6年到了2017年至2018年的水平。不過,相比2022年交易總額在2021年的基礎上直接腰斬,在新冠疫情影響逐漸消散的2023年,國內醫療健康一級市場融資總額的降幅有縮窄,在30%左右。
諸多不利的數據下,也難怪有從業者稱現在是“失望之冬”。
02 曾經的“希望之春”,現在的“失望之冬“
過去長達十年的時間里,醫藥賽道一直處在一個萬眾矚目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政策、資金雙重加持激發一大批優秀醫藥企業和創業者的出現。一些頭部的醫藥企業已經觸及到成功的門檻,數億的融資、上市、研發新藥,人們稱這是屬于醫藥賽道發展最好的時代,是希望之春。
我國生物醫藥快速發展的伊始可以追溯到2015年。
那一年,國務院印發相關改革文件,藥監系統近10年最大力度的改革拉開大幕,而改革中的重點之一就是:提高藥品審評審批速度。在這種之前,由于審批慢的問題,大量仿制藥上市申請積壓。根據數據,2011年到2014年,我國1.1類新藥申報上市的平均審評時間從26個月增加到42個月,藥企的等待時間是美國的3倍以上。
在這次新藥審批改革之后,中國醫藥市場環境被徹底改變。無論是跨國藥企,還是本土企業都獲得了實質性發展。
短短幾年,中國生物醫藥取得了十分矚目的成績,像單抗、ADC、細胞治療、基因療法等技術的發展迅速,與歐美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正逐步縮小,甚至有些已經到達了同步的水平。
在生物制藥的空前發展下,我國的資本市場也對生物制藥行業表現出了空前的熱情。無論是在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資產估值都達到了新的高度。彼時,創業+融資成為醫藥賽道的兩大關鍵詞。
在后來,新冠疫情的大爆發讓生意醫藥的投資熱潮達到了一個空前高度。根據中商情報網的數據,2021年生物制藥賽道融資事件數達到522起,較2020年增長53.1%;總額達到1113.58億元,較2020年進一步增長26.0%。
同時,彼時投早、投小理念的流行,在投融資輪次分布上生物制藥賽道長期以A輪投融資事件為主。在2020年和2021年,A輪事件占總體比例分別為34.8%和39.3%。
2021年是醫藥行業投融資的頂峰時期,在這一年里,像紅杉、IDG、高瓴等VC/PE機構多次出手布局醫藥賽道。這里以紅杉為例,僅在2021年第二季度,這家國內的頂級VC就在醫療健康行業里出手了14次,且此次金額不菲。細分來看,紅杉的投資主要集中在生物技術與醫藥公司,共8家,包括慕恩生物、英矽智能、高誠生物、瑞科生物、凡恩世生物等。這其中英矽智能的融資金額最高達到了2.55億美元,此輪的投資方除了紅杉以外還有、百度風投、波士頓投資集團、CPE源峰、創新工場、啟明創投等。
2021年,醫藥企業的IPO也同樣迅猛。根據數據,一年內共計89家中國生物醫藥企業(按照申萬醫藥生物行業分類)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及美國完成IPO。其中,中國大陸上市57家(A股23家、科創板34家),募集資金842.5億元(A股266億元、科創板577億元);中國香港上市24家,募資560.9億港元;美國上市8家,募資10.7億美元。其中,2021年最成功的醫藥企業莫過于百濟神州。
2021年,12月15日,主要研究抗癌藥物的百濟神州成功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這也標志著全球首家在上交所、納斯達克、港交所三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正式誕生。據悉,百濟神州IPO募資總額在221.6億元,在當年的藥企IPO行列中一騎絕塵。
221億,放在2023年,這是眾多醫藥企業不敢想的數字。當年的盛狀與如今的頹廢形成了很鮮明的對比。如果說過去的2023年,醫藥企業處在“失望之冬”,那在前幾年,醫藥賽道是當之無愧的“希望之春”。
03 2024,醫藥賽道破曉的關鍵
北京一家醫藥基金的投資人朝陽在整個2023年都感到無所適從。2020年到2021年,他感受到了醫藥賽道的火熱,但現在卻一落千丈轉為寒冷。這種劇烈的溫差轉換讓他無法適從。但無所適從的只有他一人嗎?顯然不是。募不到資、退不出去、投不出去是目前醫藥投資人面前的三座大山。
但還是有人抱著希望的。風云變幻是資本市場最大的特點,他們相信一級市場很快就會從寒冬中釋放出來。不少投資人堅信著2024是寒冬之后的破曉之年,挺過這一年,醫藥賽道還有望回到當年的希望之春。
還有人認為2023年的寒冬是在之前醫藥市場的瘋狂下的冷靜。冷靜下來的好處是可以加強風險防范,保護投資者權益和市場穩定,以及提高市場門檻,確保上市企業質量和可靠性等。
此前,畢馬威中國生命科學行業主管合伙人于子龍面對媒體采訪時也表示過“資本市場的進一步回歸理性,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逐步放棄在二級市場賽道覆蓋式的投資模式,轉而更加謹慎地評估與投入。并且由于外部市場環境的挑戰,過去幾年在生物醫藥賽道的大量投資、退出和投后管理也給投資機構帶來一定壓力,使得很多投資機構的新投資更為慎重。”于子龍認為這些現象需要一定時間消化,一級市場將會以一個緩慢的過程恢復。
另外,步入2024并不全都是壞消息。
1月份,創新藥企業和鉑醫藥發布正面盈利預告,預期2023年將錄得溢利約1800萬美元。這是公司在港交所上市以來首次于年報中錄得凈利潤。近年來,在融資端困難的情況下,和鉑醫藥逆局勢完成首次盈利,這來源于企業在降本增效上所付出的努力。而這也是在醫藥賽道困難的當下給醫藥創業者帶來一針強有效的鎮定劑。
同時,在2023年年底,跨國大藥企并購勢頭漸起。海外大藥企開啟了并購國內biotech的模式。
先是阿斯利康12億美元并購了亙喜生物。根據資料,英國的阿斯利康是我國最大的跨國制藥商之一,是當之無愧的國際醫藥巨頭。而亙喜生物自身的能力也不容小覷,利用其開創性的FasTCAR及TruUCAR兩大突破性技術平臺以及SMART CARTTM技術模塊,亙喜生物正在開發一條處于臨床階段,且涵蓋自體和同種異體細胞療法的豐富產品管線。并且,2021年1月8日,亙喜生物在納斯達克全球市場掛牌交易,成為第4家登陸資本市場的中國細胞療法公司。
另外一起是1月5日,世界三大藥企之一的諾華集團正式宣布收購中國醫藥企業瑞諾醫藥。根據資料顯示,瑞諾醫藥成立于2020年,在腎臟疾病領域有著突破的研究進展。而諾華此次對瑞諾的醫藥的收購也意味著對其在腎臟疾病領域研究的認可,同時將此次收購列為在中國腎臟疾病領域的布局。
前不久的融中年會上,一位生物健康領域的頂級投資人提起過這兩起例子。他表示,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意味著中國的醫藥技術已經逐漸被這些海外巨頭認可,未來的中國醫藥賽道前景將會更加光明,他本人對此充滿信心。
醫藥賽道會回到頂峰的水平的,原因在于無數患者對產業的需求、醫藥技術的迭代升級、國家政策依舊在大力支持。這三駕馬車拉動著醫藥賽道,可能會在短期內出現波折,但是不能改變的是未來的光明。挺下去,在寒冬中接受考驗,等待春天的再次到來。
(受訪者朝陽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