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oNews 雁秋
編輯 | 李信馬
微軟、谷歌、英偉達等科技巨頭加碼AI的野心人盡皆知,但跑得快并不一定能吃上肉。
從幾家公司剛剛發布的Q4季度報看,有的已經享受到AI帶來的紅利,有的仍在為AI鋪路,甚至不惜壯士斷腕。
此前,市場對巨頭們的業績預期過于樂觀,但業績與預期產生的差距,卻給部分公司的股價走勢刮去了一些逆風。據美媒報道,1月30日收盤,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總市值蒸發了1900億美元,約合1.3萬億元人民幣。
時至今日,沒有人能說清楚生成式AI、大模型這些概念究竟是“響炮”還是“啞彈”,盡管如此,人工智能領域已經迎來內卷時刻。如果2023年只是厲兵秣馬,2024則要直接短兵相接,誰的AI做得好,誰就有可能一步登頂。
一、財報“含AI量”過高
1月底,美股科技“七巨頭”部分成員發布了第四季度成績單,總體來說并未“撩動”到投資者的情緒,但與AI相關的業績還是值得探究一番的。
微軟:AI助力,日賺17億人民幣
先來看微軟2024財年二季度(自然年23Q4)大略業績:營收620.20億美元,同比增長18%;歸母凈利潤218.70億元,同比增長33%,相當于日賺17億元人民幣。
該公司旗下三個部門(個人計算業務、生產力和企業流程業務、智能云業務)的營收增幅均達到了兩位數,尤其是智能云部門營收258.80億美元,同比增長20%。
在大家都發展一般般的時候,微軟無論收入還是利潤增速都堪稱「飛起」,這背后AI無疑是推動主力。微軟相關負責人表示,微軟云平臺Azure本季度增長率有6個百分點歸功于AI,是第一季度3個百分點的兩倍。
不過,或許是由于投資者對生成式AI的轉化期待過高,財報公布后,微軟盤后股價還下跌了1%。
谷歌:AI有增長,但不及預期
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Q4營收同比增長了13%,達到863.10億美元。這是谷歌自2022年初以來營收增長最快的一個季度,已連續四個季度實現了銷售額快速增長。但谷歌云Q4收入91.92億美元,同比僅增長15%,是過去十季度以來的新低,谷歌甚至未給出AI對云業務具體貢獻的數據。
由于AI發展和廣告收入不及預期,谷歌盤后交易跌超6%,市值蒸發1088億美元(約合7731億元人民幣)。
但谷歌正在迎頭趕上。2023年12月6日,谷歌推出了其規模最大、功能最強的多模態大模型Gemini“雙子座”;2024年1月18日,谷歌又將生成式AI新功能Circle to Search“即圈即搜”首發給了三星,業界將其看作是Gemini的一次革新性應用。
谷歌CEO希望以最大精力專注于人工智能領域投資,并持續將各類新興生成式AI工具嵌入谷歌關鍵產品線中。為此,谷歌高管們正在仔細盤查各業務線運營情況,以明確可以削減成本的領域。
AMD:寄希望于AI芯片
芯片大廠AMD在Q4的營收為61.7億美元,略高于分析師預期的61.3億美元。但由于2023年第一季度的業績指引不及預期,導致公司股價在盤后交易中下跌近6%。
不過,AMD CEO蘇姿豐在電話會議上表示,新推出的AI處理器MI 300X銷售額預計將達到35億美元,高于此前預測的20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華爾街分析師們最樂觀的預期已經達到80億美元,最低也有40億美元。
為何判斷會相差如此大?分析師的預測參考了今年AI芯片正在徐徐擴張的市場規模,而且當前英偉達至少占了90%的份額,市場普遍看好AMD能夠憑借MI 300X搶下一些份額,給英偉達帶來壓力。
二、裁員與招聘并行
雖然幾大公司不同程度實現了業績增長,但裁員也是這一時期的主題。
以谷歌為例,據官方財報披露,2023全年公司裁員超12000人,并在遣散費和其他費用上花費了約 20億美元。
今年1月份,谷歌又裁掉了近千名員工,涉及到核心工程團隊、虛擬助手Google Assistant團隊,以及生產Pixel手機、Fitbit手表和Nest恒溫器的硬件團隊。谷歌CEO皮查伊表示,隨著公司繼續將投資轉向AI領域,還會有更多的裁員:“要為AI投資創造能力,我們必須做出艱難的選擇。”
不止谷歌,從2022年底開始,硅谷科技巨頭就掀起了裁員潮,陸續砍掉了公司中“不重要”的業務人員,并持續至今。
微軟游戲部門裁員超1900人的消息震驚業內,這些員工約占該部門2.2萬名員工總數的8%。該風波中受沖擊最嚴重的要屬動視暴雪團隊,暴雪總裁和首席設計官也將離開公司。分析指出,此次裁員也是為了省下人力成本,更好地發展AI等重點戰略方向。
1月份大裁員的還包括亞馬遜,該公司裁減了旗下Prime Video和MGM工作室數百個職位,以及流媒體直播平臺Twitch超過500名員工。亞馬遜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已發現可在部分領域削減或停止投資的機會,同時尋求在影響最大的一些內容和產品項目上增加支出。”
事實上,在全球AI浪潮中裁員的科技企業不止巨頭。據裁員追蹤網站layoffs.fyi的最新數據,2024年迄今,已有80多家科技公司宣布了裁員計劃,總計影響到超過2萬名員工。該網站數據顯示,2022年和2023年,全球科技公司分別裁員16萬人和26萬人。
與裁員同步進行的,是發布更多與AI相關的招聘信息。
亞馬遜為應用科學和生成式AI高級經理開出了34.03萬美元的高薪;流媒體平臺Netflix早在2023年8月就發布了一個薪酬高達90萬美元的職位,招聘具有豐富機器學習平臺工作經驗的人員;谷歌也計劃進一步加大激勵手段,未來或許會設立特殊的“股票激勵池”,給予公司最頂尖的AI研究人員,媒體報道稱這筆獎勵有些高達上百萬美元。
科技巨頭為適應市場變化、人才更符合發展的需求,「不得不」進行一些結構性調整,篩掉非重點項目員工,既懂AI又懂產品的人越來越受歡迎。
正如紐約大學信息系統學教授達爾(Vasant Dhar)所言:“人工智能是新的華爾街,現在能賺大錢的是大科技公司,它們是新一代提款機。一切都與智能有關,未來的一切都與智能有關。真正優秀的人才已經供不應求。”
三、AI商業化還未明晰
為了進入AI賽道,或者為了跑得更快,各大公司不惜一擲千金,并不斷提高相關開支。據IDC數據,2023年全球企業在生成式AI上的投資超過194億美元,預計2024年將倍增至401億美元,同比大漲106.7%。
但現實情況是,除了英偉達和微軟,還沒有哪家從中賺到大錢。
在豪賭OpenAI大獲成功后,微軟先后將后者的大模型能力接入自家的生產力工具、搜索引擎,操作系統以及云服務,形成對企業、C端消費者、開發者客戶的“全面包圍”。旗下Microsoft 365 Copilot(微軟的AI工具)自發布就開始了變現之路:Office 365的企業用戶(E3、E5、商業標準版和商業高級版)如果想使用Copilot,需在原基礎上額外支付30美元/月。
在別人連大模型影子都沒摸到時,微軟的商業模式已經走通并實現變現。微軟總市值也一度超越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另一位玩家比微軟“更狠”,那就是英偉達。
從產業角度講,大模型主導的AI產業刺激著整體AI服務器市場出現井噴,而英偉達制造的GPU就是支撐AI服務器算力的「心臟」。毫不客氣地說,任何依靠AI大模型賺錢的公司都要分給英偉達一杯羹。
英偉達的股價也因此受益,2023年,英偉達漲幅一度達到了驚人的240%,這一成就不僅令該股輕松超過美股基準指數——標普500指數(S&P 500),同時年內漲幅位列七大科技巨頭之首。
然而,有些人干得熱火朝天,有些人卻像是身處冰窖。
在AI這條賽道,巨頭們的主導地位加速了行業競爭,它們要么自己搞芯片,要么自己開發AI模型,對于那些缺乏核心技術和資金支持的小公司來說,生存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
在當下玩家里比較認可并聚集的模式中,無論是MaaS模式、開源模式、平臺服務還是軟件服務,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發展瓶頸,例如運行速度慢、無法滿足用戶需求等等。此外,雖然部分研發機構在大模型技術方面已經相對成熟,但對于落地場景卻還不夠熟悉,對于應用真正價值的探索,都還處于「臨床早期階段」。
更為棘手的是,對于大模型賽道的玩家而言,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時間,但回報卻往往難以預測。最直接的例子,由于高端芯片獲取難度大、公共算力建設不足,算力租賃進入新一輪漲價周期,這會導致大模型的研發成本進一步提升。
另外,大模型的安全性、倫理問題也給商業化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如果沒有相應的對策和框架,這個工具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或實驗室環境,無法發揮其真正的價值。
靠AI變現總體上依舊是路漫漫其修遠,具體的商業化之路要如何走,成為當下科技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但可以預測,2024年科技巨頭們將會繼續主導AI賽道的方向,并引發一場激烈的競爭,業績此消彼長。同時,AI的發展將更加注重應用與落地場景相結合,伴隨商業化模式進一步加速,屆時出現一個“殺手級”的應用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