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BIF食品飲料創新 糕糕
編輯|Bobo
2月2日,MUJI無印良品北京首家旗艦店開業,該店首發的限量產品也包括一款“AI薯條”。

無印良品AI薯條新品的命名,可以說是非常直接。
新品的命名直接采用了AI零食+風味名稱命名,而風味的名稱則直接標注為“中式風味”“西式風味”“東南亞風味”。

在宣傳方面,新品的包裝和官方小紅書中都有標注,這是“AI認為人類會喜歡的口味”。基于“AI認為人類會喜歡的口味”,網友的好奇心也集中于“AI到底懂不懂人類”“AI做了什么口味給我”。不過,我們也能看到一些網友評價,“AI不要瞎研究人類口味了”,“AI吃,我不吃”……


FBIF也前往北京無印良品朝陽大悅城店一探究竟,這家旗艦店占據了從大悅城地下一層到二層的三層空間。AI薯條展柜位于地下一層的零食區邊緣,與其他無印良品日常售賣的薯條、薯片、薯角相鄰。
這三款AI薯條的售價都是9元/50g,與無印良品目前在售的黃油薯條、海鹽薯條在規格、價格都一致。
無印良品AI薯條是個什么味道?AI做出來的薯條好不好吃?
一、AI薯條,難以描述的復雜口味
從包裝生產日期看,三種薯條生產日期都在開業前幾天,新品的保質期為7個月。

這三款新品的配料表沒有明顯區別,都統一采用了:馬鈴薯,植物油和復合調味料。其中復合調味料略有區別。
有趣的是中式口味鈉含量稍高(中式、西式及東南亞的100克鈉含量分別為469毫克、446毫克和426毫克),或許AI認為“中國市場對咸味零食有偏好”。三款薯條的營養成分差別不大,不過我們看到AI中式風味薯條上,明確標注了反式脂肪酸為0克,其他兩款新品則未標注。

打開包裝后,薯條的外觀區別不大。東南亞口味因為含辣椒紅,調味粉顏色更具辨識度。

我們對比品嘗了幾款新品,風味特征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東南亞風味的口味也最為鮮明:明顯的辣味和酸味,令人馬上想到辣椒、番茄和檸檬。但這款薯條并非復刻東南亞代表菜之一“冬陰功”湯,風味中沒有明顯的香茅和蝦的味道。即便如此,紅色調料+鮮明的酸辣味,還是構成了AI對東南亞風味的“印象”。
相比東南亞風味,西式風味薯條的口味分辨更有難度。我們在品嘗時只能感受到明顯的發酵香味和菌菇香氣。西式風味咸度不高,香味比較復合。AI對“西式”的印象可能主要集中在法餐上,這與無印良品身為日系品牌,而法國菜在日本遍地開花的現狀可能相符。
最難以辨別用料的是中式風味。我們能夠品嘗出雞湯和蔬菜高湯的鮮美味道,它的調味可能與雞肉、芹菜、胡蘿卜等有關。AI中式風味薯條令筆者回憶起了一款古早零食——雞味圈。

店內購買AI薯條的消費者不是很多。FBIF隨機采訪了店里的幾位消費者,有消費者稱新品“就是薯條味”“化工調料的味道”,也有消費者開玩笑說“刻板印象口味的集合”。
在無印良品官方小紅書賬號,AI薯條筆記的評論區,有消費者稱嘗出“牛排味”“煙熏味”。也有其他小紅書用戶嘗出“西紅柿雞蛋”“水煮肉”“京醬肉絲”甚至“像折籮”(北京方言,指多種剩菜攪在一起),并吐槽“AI不要瞎研究人類口味了”。官方稱進行了“3兆次”模擬,參考了多種食材,形成多樣的口味也顯得合乎模擬過程。
在FBIF與店員的交流中,我們得知AI薯條在線下的熱度其實“一般”。目前,AI薯條也僅在無印良品北京旗艦店上架。無印良品官方小紅書賬號在評論區回復稱,AI薯條將陸續抵達其他門店。
二、AI參與食飲很多次,但它不太“插手”口味設計
自從OpenAI掀起人工智能熱潮,AI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已不止一年。早在2022年10月,卡夫亨氏便推出基于AI技術開發的植物基奶酪NotCheese,分為波羅伏洛、車達及美式三種風味。

2023年3月,國內雪糕品牌鐘薛高推出“AI全鏈路打造”的冰棒子品牌Sa'Saa。這款“AI棒冰”分為可可、牛奶、綠豆、紅小豆四種口味。鐘薛高稱,Sa'Saa從命名、口味選擇,到包裝設計、產品推廣的多個環節,均依托AI技術。

2023年4月,百威英博推出Beck's Autonomous(貝克自主啤酒),并稱啤酒從設計、生產到營銷均由AI完成。這款啤酒的包裝也確實相當有科技感。



2023年7月,札幌啤酒與日本IBM合作,推出了碳酸雞尾酒Salty Plum。與上述產品相比,這款產品強調了AI對味覺設計的參與:札幌啤酒稱,AI系統對170種產品進行分析,評估了約1200種配方和700多種原料后,生成了這款酒飲的基礎配方——包括推薦的原料組合、每種材料的配比和味道。

2023年9月,可口可樂號稱“與AI共創”的新口味“未來3000年”(Y3000)面世,是一款限定口味的無糖可樂。

AI參與食品飲料設計的案例還有很多,不勝枚舉。但從大公司產品看來,AI的成績卻顯得不足為奇。上述產品中,除了鐘薛高Sa'Saa冰棒至今仍在天貓銷售,其他產品在官方渠道均已停售。
此外,AI對產品的參與度也難以量化。除了無印良品三種AI薯條的口味確實相當復雜,其他產品都可以輕易在人類設計師手中找到口味對標。相對經得起市場驗證的Sa'Saa冰棒,其口味相當單純,只從口味來說很難認為AI有多大的“功勞”。
在目前的食品飲料中,無論AI只是簡單復刻了人類設計,還是最終產品成型仍然要由人類決定,AI能起到的作用都有限。AI帶來的產品口味創新,仍然相當稀少。
三、AI到底可為食品飲料做什么?
就目前的食品飲料行業來看,AI確實還未真正生產一款擁有穩定客戶群體的高價值產品。目前各大品牌生產的AI產品主要有三種對AI的應用:
1、 AI僅停留在包裝設計層面,影響十分有限;
2、 AI參與設計、生產、營銷等諸多環節,但結果與人類經手無明顯區別,且流程尚不足以復制到其他產品鏈路;
3、 AI存在感不明,似乎只產生了話題價值。

因此,無印良品推出的AI薯條系列,在味道上能引起討論和爭議,已經可以屬于AI在“插手設計”方面走得很遠的一次嘗試了。如果AI薯條未來成為無印良品門店常駐產品,這可能是AI第一份”經得起考驗“的食品飲料作業。
正如札幌啤酒稱AI系統遍歷“170種產品,1200種配方和700多種原料”才下了結論,無印良品也宣稱AI薯條經歷了“3兆次”模擬。
可見,AI相比人類最大的價值之一,在于其高效的運算能力,和近乎無限的樣本量。AI作為效率工具和創意工具的優勢,與人相比非常明顯。